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马来西亚吉隆坡6月18日举办裹粽比赛,现场还为公众开设了裹粽教学体验活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吃粽子是节日饮食传统。近年来,广式粽子日益受到海外消费者的喜爱,身份已从应节食品,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和传播载体。随着端午节的临近,广式粽子也迎来了出口旺季。
特色广式粽以味为先
在广东,一年四季甚至一日三餐都能吃到粽子。地道的加工方法是由包粽人的生活经历与其所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诞生的一门“艺术”。街头小店和家家户户都可以随手做出美味可口的粽子,这些是无法轻易地被食品工业所复制。据天眼查数据,2022年,广东的粽子企业数量全国最多,有500余家,占全国的10.3%。
在包粽子的创意上,没有人能跟广东人比。以东莞林旁粽为例,它的造型就像变形金刚一样多变。传统的林旁粽,形状至少有菜篮、鱼篓、虾迳、枕头、神靴、凉鞋、笔架、狗头八种。还有巨型的肇庆裹蒸粽、誉为“天下第一粽”的东莞道滘粽、“包扎起来是门艺术”的清远驼背粽、长条形的粤西灰水粽、四方造型的珠海斗门粽、潮汕咸甜兼具的双烹粽、粗壮如手臂的中山芦兜粽、为了满足年轻人开发出的西米粽……
形状是其次,以味为先的广东人绝对不会在粽子上玩花架子,只好看、不好吃是不可能的。美食家陈晓卿回忆起自己在汕头吃粽子的经历:“我在汕头,吃到的一种粽子大概有20多种馅料,在包粽子之前要浇上现炸的葱油,最后吃的时候还要浇上糖浆或者蜂蜜,吃一颗粽子仿佛是在完成一次地形复杂的奇妙探险,这种丰富的口感可能是其它地方的粽子无法比拟的。”
出口订单量提前激增
广东粽子有明显的地区性,不过近年来,裹蒸棕、咸肉粽、碱水粽这些老广们耳熟能详的粽子产品纷纷走出国门,端上海外消费者的餐桌。
6月13日,中山市荣福隆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一个个粽子在工人手中快速成型,再经蒸煮、冷却、真空包装等工序,这些散发着竹叶清香的中山粽子,即将开启出境之旅,为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带去家乡的美味。据了解,今年以来截至5月,已有40吨粽子经中山海关检验检疫合格后顺利出口,货值近13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00%。
咸肉粽已经在刘国柱的企业里热销了二十多年。今年以来,出口订单量又迎来新一轮增长。广东深圳某食品生产企业总经理刘国柱说:“订单量大概有40%的增长。客户比较积极,很早就做准备,我们也提前生产。往年就没有提前这么多,今年一个月前就开始了。”
目前在刘国柱的企业,平均每四天左右,就有十几吨粽子被运往海外。相较内销订单,出口订单一般下得更早,出货高峰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据了解,自5月中旬开始,由广东出口至欧美地区的常温粽已经开始出货,近期出口的粽子主要以保质期相对较短的冷藏粽为主。由于海外客户订单周期较长,粽子出口总量有望进一步增长。
24小时预约保鲜通关
粽子存储时间短,对通关、运输的时效性有着较高要求。出口粽子的生产企业要向所在地主管海关申请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符合备案要求的海关予以备案。
6月初,在佛山市今逸食品有限公司的仓库里,广州海关所属佛山海关驻禅城办事处关员正仔细检查原料入库、验收等各种记录,对加工原料及成品实施查验,并向企业通报相关食品安全案例和主要出口地区相关准入规则,提醒确保食品安全,并符合出口地区相关标准。
“现在申报出口全程都可以在线上进行,现场通关速度也很快,最大限度保证了粽子的风味。今年公司出口量稳中有升,开发了许多新品种,还将继续积极开拓新市场。”佛山市今逸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伟洪说,目前公司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转,将会有更多不同口味的粽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为让出口粽子保“鲜”通关,广州海关主动对接生产企业,专人跟进并提供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及时解答企业咨询,加强对生产企业使用的粽叶、糯米等原辅料的质量验收把控和溯源管理监管,指导企业建立“田间—车间—舌尖”全链条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从源头上严格保障食品安全符合要求;优化出口业务流程,积极推进随附单证电子化,简化申报手续,确保粽子顺畅通关。
据了解,并不是所有的粽子都可以携带或邮寄出入境。由于一些品种的粽子含有肉类成分,一些国家对携带、邮寄粽子入境采取限制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规定,包含肉、蛋、海鲜等成分的粽子,均不可携带或者邮寄入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