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擦亮文化大市名片
端午近,起龙舟;端午时,龙舟竞。
佛山是“中国龙舟龙狮运动名城”,南海区是“中国龙舟运动之乡”,顺德区是“全国龙舟之乡”,龙舟运动、龙舟文化基础深厚。每年端午节前后,热闹的龙舟活动在佛山各地轮番上演,既有颇具规模的龙舟大赛,也有传统气息浓郁的村落间龙船互动拜访。
在佛山,龙舟既是端午节的必备节目,也是不断“出圈”的城市文化IP。龙舟民俗活动与现代龙舟竞技运动相辅相成,与团结协作、奋楫争先、勇立潮头的城市精气神互促共进,凝聚成为驱动佛山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力量。
在新时期,佛山如何活态传承龙舟等非遗项目?如何传承岭南广府文脉、擦亮岭南文化大市名片?如何以龙舟文化、龙舟精神赋能高质量发展?本期“来论”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建言献策。
百舸争流奋楫争先,激发城市发展动力
文|朱文权
在佛山,端午扒龙舟、睇龙船,是初夏激昂呐喊的畅快淋漓,是亲朋相聚的欢愉时刻,是千年流传的习俗。龙舟竞渡是力量和技术的较量,还是一种文化印记、一种精神图腾,被融进了佛山人的血脉之中。
有着“全国龙舟之乡”“中国龙舟运动之乡”等荣誉加持,佛山坚持策划举办不同层面的龙舟赛事。在大大小小的龙舟赛事中,参与队伍既有实力超群的世界冠军,也有龙舟新兵,佛山龙舟运动从竞技到群众全面覆盖,龙舟文化和龙舟运动基础深厚。
“宁可煲烂,不准扒慢”。千帆竞发,竞的是一种不服输、拼搏奋进的精神;竞的是一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
九江是中国首个“龙舟名镇”,九江人对龙舟的热爱刻在了骨子。“一声鼓响如飞去,人力让他沙嘴头。”从初夏到寒秋,龙舟活动是九江的一个重要习俗。起龙舟、会阿契、吃龙船饭、龙船出海、收龙……九江龙舟文化深厚,传统龙舟习俗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九江龙舟”不甘人后,敢为人先。从农闲扒草艇竞技开始,从洗脚上田的农民队,到参与国际国内大赛的专业运动员,龙舟精神见证了九江一个个率先与第一。
2008年,九江龙龙舟俱乐部作为国内首家龙舟俱乐部正式成立,同时还组建九江龙舟女队。随后,九江龙舟一路双剑出鞘,征战四方,威名远播。仅九江龙舟女队,就已累计在各项赛事收获434枚奖牌,其中金牌284枚。
“九江龙舟”不畏艰难,众志成城。九江龙舟队队员1997年曾遭遇车祸,元气大伤。很快,龙舟队第一代队员区展辉站了出来,自掏腰包资助队伍重组、训练和比赛。为帮助龙舟队重组,九江本土企业家关正生也出资支持,还有九江镇政府提供训练场地。1999年,九江龙舟队浴火重生,夺得第一个香港国际龙舟赛的冠军。
经历和成绩让人自豪,更催人奋进。我们还越来越体会到,不仅是九江,在整个佛山,龙舟精神一直与传承、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互促共进。
历经数百年沉淀,佛山龙舟精神代代赓续传承,持续驱动龙舟运动乘风破浪、奋楫争先,还让这座城市形成了力争上游、勇立潮头的风格,对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如今,佛山面对着产业升级、城市更新等课题,弘扬和传承龙舟精神,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向内聚力、向外包容也是佛山龙舟精神的内涵。在佛山,扒龙舟不仅意味着激烈的比赛,还蕴含着人与人、村与村之间的沟通。以龙舟为媒,五湖四海的人们被这浓厚的仪式感所吸引,“佛山龙舟”的金字招牌近悦远来。龙舟竞技更是如此,运动员队伍倚重本土力量,同时张开怀抱,吸引外地优秀运动员加入,从而不断提高竞技实力。
这份兼容并包的精神,还体现在城市对人才的态度和行动中。回首来路,从“星期六工程师”助力乡镇企业崛起,到“重奖科技人员”驱动佛山制造创新,佛山的发展就是“人才兴、城市兴”的过程。发展至今,佛山对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佛山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引进人才、用好人才,还将继续与万千人才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龙舟背后还有从不止步的创新精神。随着人们对龙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级龙舟赛事越来越多,竞争愈发激烈,龙舟俱乐部面临着专业化发展的挑战。结合自身实践,九江龙舟队正在积极探索“两条腿”走路,一边加强梯队化建设,从运动员培育方面着手储备人才,一边争取从皮划艇等水上项目挖人才,推动优秀选手转为龙舟运动员,补充“新血”。
改革创新更是佛山最突出的城市精神、最强大的发展动能、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我们坚信,佛山还将继续通过源源不断的改革创新,激发起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如同一条奋楫争先的龙舟,持续地披荆斩棘、熠熠生辉。
(作者系南海区九江镇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南海九江龙舟队领队)
【来源】 南方日报
【本期统筹】陈梦 肖莎莎 白桦 张秀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