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擦亮文化大市名片
端午近,起龙舟;端午时,龙舟竞。
佛山是“中国龙舟龙狮运动名城”,南海区是“中国龙舟运动之乡”,顺德区是“全国龙舟之乡”,龙舟运动、龙舟文化基础深厚。每年端午节前后,热闹的龙舟活动在佛山各地轮番上演,既有颇具规模的龙舟大赛,也有传统气息浓郁的村落间龙船互动拜访。
在佛山,龙舟既是端午节的必备节目,也是不断“出圈”的城市文化IP。龙舟民俗活动与现代龙舟竞技运动相辅相成,与团结协作、奋楫争先、勇立潮头的城市精气神互促共进,凝聚成为驱动佛山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力量。
在新时期,佛山如何活态传承龙舟等非遗项目?如何传承岭南广府文脉、擦亮岭南文化大市名片?如何以龙舟文化、龙舟精神赋能高质量发展?本期“来论”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建言献策。
弘扬龙舟“阿契”精神赋能区域合作
文| 陈荣彪
今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传承岭南广府文脉,活态传承醒狮、龙舟、陶艺等非遗项目。在笔者看来,这是佛山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做的功课。擦亮岭南文化大市名片,必须传承龙舟文化、弘扬龙舟精神。
龙舟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2011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由湖南、广东、贵州三省联合申请的赛龙舟名列其中。
岭南龙舟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修建于始皇三十三年的灵渠,选择在湘水和漓水最近的地方开凿,全长34千米。灵渠不仅沟通了江南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秦军取得统一南越的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也将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传入岭南,包括手工业技术、建筑、饮食等文化,民间文艺如桂剧、彩调、马仔调、贺郎歌、龙舟等,以及中原汉族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推动岭南文化的形成。
佛山是国内首个被授予“中国龙舟龙狮运动名城”称号的城市,佛山龙舟也是岭南水乡文化的重要元素。佛山龙舟最早是以“五人龙舟”为主体的,俗称“五人龙”。农耕时期,佛山各镇各村的村民经常划着农艇(又称“禾艇、草艇”)在江河和小涌上来回穿行运送生产物资、粮食和生活用品。农闲之时,佛山人以农艇作龙舟,嬉闹于水花四溅之间。
现代作家沈从文曾写道:大江以南,凡是有河流可通船舶处,无论大城小市,端午必照例举行赛龙舟,这是一种民族基因。这种民族基因在佛山也得到水的滋养。历史上,端午赛农艇、赛五人龙的习俗由来已久,且生生不息。
龙舟赛,传统上都是端午节举行的,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在我的家乡九江镇,龙舟赛却是在国庆节举行的。九江的国庆龙舟活动始于抗日战争胜利之时,以期铭记历史、辈辈自强,以龙舟精神激发爱国爱乡的奋发激情。
结契,是九江龙舟的传统特征之一。结契,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做兄弟”。九江镇内大多数龙船都是与镇内的龙船相互结契的,当然也有与周边的西樵、鹤山、顺德等地的龙舟做“契友”的。做兄弟,即九江人俗称的“阿契”。
九江龙船阿契的起源,是昔日由于交通不便,与外人结识的机会不多,加之九江人自古以营运渔业为生,纵横四海间认识的人多了,交到的朋友多了,应了那句古话“朋友多了路好走”。于是,不知不觉间,便有了“阿契”(兄弟)的产生。
在传统九江龙船的文化中,“阿契”基本上一年才往来一次,而且都是利用龙舟竞渡活动期间往来。在热闹了一天之后,晚上东道主龙船所属的村社,便会宴请“阿契”,共聚情谊。饭后,“阿契”们都会在河涌里继续扒龙舟,互相嬉戏,直至深夜。
九江人讲礼节、重礼仪,“阿契”回程时,主宾依依不舍,主人家还热情地扒着龙船送“阿契”回家,而“阿契”到家时,又执意要回送,这样一来二往不知要多少个来回,甚至有相送至东方欲晓、朝阳满天的。这便是九江龙船“送阿契”的感人场景。
时至今日,这种“阿契”传统还在延续,成为新时代区域发展的文化力量。“阿契”,可以连接船与船、人与人、村与村、镇与镇,通过船与船,构建人与人、村与村、镇与镇合作与发展的纽带和文化载体,成为区域合作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粘合剂,成为文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域振兴的介体。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在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当下,推动“阿契”精神的落地、传播,让九江龙船突破龙船本身,赋能各种优势资源的整合,在区域团结、协作、共赢、共享发展中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舞台。
薪火代代相传,文化熠熠生辉。佛山传承岭南广府文脉,擦亮岭南文化大市名片,需要九江龙船的“阿契”精神,这也是九江龙船“阿契”文化在新时代里应有的担当。
(作者系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副会长)
【来源】 南方日报
【本期统筹】陈梦 肖莎莎 白桦 张秀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