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广州,守住城市根与魂

南方⁺ 记者

翻开广州画卷,云山珠水见证大城变迁。

漫步广州,竹筒屋、骑楼街、麻石巷,众多历史文化街区与建筑令人流连忘返,藏于市井间的烟火气,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广府生活图景。

6月19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高端峰会举行,来自南京、九江、漳州、扬州、佛山、中山的名城代表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代表、名城联盟、名城守护官、广雅中学学生代表等共同发布了《名城保护广州共识》。

26片历史文化街区、792处文物保护单位、828处历史建筑、1206处传统风貌建筑散落在广州全域。永庆坊修旧如旧、建新如故,保留了旧城风貌;泮塘五约通过渐进式微改造,让新旧文化交融与碰撞;诚志堂货仓旧址,成为利用历史建筑完善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典范……

广州,1982年即被列入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年来,广州名城保护理念、保护范式从“底线保护”的1.0时代、到“保用结合”的2.0时代,再到现在“融入城乡发展”的3.0时代,从关注建筑风貌到关注街巷肌理,从历史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到以用促保,再到城市微改造有机更新,愈发重视人的情感和体验,不断探索名城保护传承工作,走出一条“广州路径”。

守住文化根脉

在建城2237年的历史进程中,广州始终作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城址未移,长盛不衰。

从中国文化地理坐标看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改革开放排头兵是广州入列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大底气和实力。

2200多年前,广州建城,自秦设政权,广州城址一直未变,传统中轴线一直是城市中心,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营城智慧。

1000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是唯一跨越千年而繁盛不衰的港口城市,孕育了开放、开拓、多元、包容的精神气质,成为中国与世界连接的“南大门”。

100多年前,从广州出发,打开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40多年前,广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首先蹚出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

千年古城的根脉传承不断,文脉生生不息,商脉长盛不衰。这是广州老城的底蕴所在、活力所系。

“广州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要求,延伸历史文化遗产认知的时间轴,既要保护古代遗产,也要让近现代、当代重要历史文化的资源得到系统保护和传承。”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山表示。

永庆坊2.5公里外的荔枝湾畔,坐落着岭南古村。泮塘五约是广州中心城区内唯一一个迄今保留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聚落,仍居住着众多原住居民。

2016年6月,泮塘五约被列入广州首批微改项目,芮光晔以社区规划师的身份参与其中。

2017年微改造一期启动,2018年二期工程启动,2019年完工。芮光晔倾注了她的心血,这里,也成了她的另一个家。

“微改造后的泮塘五约,既保留了原住居民,又引入艺术家工匠作坊、新青年艺术创作工作坊等业态以及相关外来从业者,我能感受到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彼此认同。”芮光晔告诉记者。

芮光晔介绍,广州成立包括外来新市民在内的泮塘五约“共同缔造”委员会,通过长期公众参与充分了解居民的实际意愿与需求,以居民熟的方式,让其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将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纳入政府决策机制,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居民共同参与的关系。

留下一条街,护好一座城,守住城市文化根脉。在广州,一个又一个老城文化地标以新的形象回归大众视野,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世界了解广州的新窗口。

挖掘时代价值

于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行走在人民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置身于广州最精华的骑楼街之间,更能深刻感悟广州于历史文脉中挖掘时代价值。

与此同时,广州利用各类遗产空间,通过创意活化,让城中村、老厂区等存量空间,成为提升城市活力和滋养社会创新的新场所。

“通过规划引领将城市文脉保护下来、传承下来,这是关键一招。”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孙玥表示,近年来,广州市制定了一系列名城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与历史片区保护和活化利用等规划,也诞生了一批如永庆坊、泮塘五约、北京路步行街等示范项目,成为市民热衷的打卡地。

早在1999年,广州率先出台历史文化名城条例,协同编制了历版名城规划和城市总规。2018年以来,广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持续开展了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探索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多元路径,出台多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政策措施。2021年,广州还在全国率先制定《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活用利用的优秀案例,也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范例和样板。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何镜堂看来,“老城市新活力”,阐明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实现内涵式与时俱进。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全面认识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等优势和魅力,也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让创新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何镜堂表示,广州的城市建设应当深刻把握“老”与“新”的内在逻辑,推动城市“老”与“新”的共存与共生。

住建部科技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通过回溯广州千年历史并总结出,广州善用机遇,外柔内刚,做好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件事,这是广州最大的特点,也是留给市民好印象的源泉。

“城市的文脉也是城市价值的核心。”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以一个“通”字,概括广州的特点:不仅有中华文化内部的通,还有广府、客家、潮汕等岭南文化内部的通,更有中西文化的互通互融。

在张颐武看来,通中有序、通中创新,广州城市的创造发展无一不是以“通”来发展建构的,也蕴藏着不断面向未来创造新机遇的可能性。

广州应以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活化优秀岭南传统文化为基础,着力推进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地转化,让积厚流光的老城底蕴与跃动升腾的现代活力交相辉映。

留下烟火气

走进西关、东山口一带,富有年代感的老建筑已被活化为书店、咖啡屋、民宿、琴舍,成为年轻人的闲暇自留地。

人间烟火气,是广州出圈的独特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意义所在。

“人民的需求是城市的活力之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何镜堂表示,城市的核心是人,我们要以“绣花”功夫做好城市精细化治理,既留住历史与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又要与时俱进,激发城市活力与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

在历史与现代交织中,时尚与温情并存,是广州城市发展始终未曾消失的人文之情。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广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郭锡龄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广州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非常重视人的宜居,尤其是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无论是公共汽车、地铁、桥梁等线路设计的多次调整,还是无障碍通道的布置,甚至是行人过街天桥坡度的设计,无不是考虑到人的方便,注重以人为本。

在孙玥看来,城市为人们留住烟火气的同时,人们也在塑造这座城市的市民文化,“我们希望名城保护成为全社会共识,由志愿者、名城保护守护官、技术联盟以及全体市民形成‘大合唱’。”

南方+记者 刘珊 陈思勤

通讯员 穗规资宣


编辑 李志颖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