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深圳,以集体经济为主的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即集体企业,下同)开始试水创投,呈现多样新形态。
创投是金融业的直接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投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相比而言,深圳创投行业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但行业与集体企业往来不多,不过,也有一些集体企业有所探索。
今年中央提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这为创投机构与集体企业融合带来新契机。深圳集体资金有望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资产参股创新模式探路。
多条村多模式试探“种高科技公司”
在龙岗区南岭社区的1983创意园,广东最早的创投机构已经在此运营5年多。
南岭村曾是深圳村集体改革创新的代表,做创投也算是“首尝螃蟹”,一度在2018年引起全国关注。
2017年,南岭村集体资金控股的南岭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成立,系国内首个村集体经济成立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2018年,南岭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又直接出资成立南岭母基金,系广东首个村集体经济成立的创投母基金;同年,南岭创投投出了首笔天使投资。2019年,南岭村又成立了南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
到2023年一季度,南岭创投旗下已形成多个对外投资平台,包括公司制创投平台、南岭基金公司旗下2只基金,以及母公司南岭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直投项目,对外一共投资了12个高科技企业项目,涉及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及电子信息,投资额度在数百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
从全市整体情况来看,据深圳集体经济研究专家陈建华介绍,深圳有极少数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在一级市场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进行了尝试。他补充道,福田区上沙村的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运营了4个孵化器,参与股权投资10余个项目,少数项目涉及创业投资领域。
而更多的村集体选择拿出资金给国有基金或国资创投机构,做有限合伙人。
比如2022年5月,坪山区的马峦等5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参股了由该区产业资本投资公司发起的专项基金,投资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荣耀、入股珠江村镇银行,收益前景良好,后续计划进一步加大金融投资,充分盘活村集体闲置资金。
而罗湖区的村里股民则干脆“组群”搞创投。2023年1月,罗湖区组织11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与深圳市属国企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首只集资国资共建的股权投资基金,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比较而言,南岭村属于村集体拿出自有资金建立创投平台,组建投资团队,在市场寻找项目做投资,进行投后管理服务,而且这也需要当地制度改革、政策创新的支持,即经过政府批准才得以进行市场化投资和募资,并且在项目退出环节免去挂牌这一流程。
“保本生意越来越少”
一直以来,深圳村集体对改革开放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一直低调运营,公开数据较少。
据深圳市国资委2021年统计,深圳全市有近1000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总资产近2500亿,净资产超1200亿,拥有超过1亿平方米物业,年收入超220亿元,年利润近100亿元,2021年三季度银行存款超800亿元。而据罗湖市国资委介绍,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区31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总资产约95亿元(物业资产按登记原值),比1991年底增长了37倍多。
多年来,深圳社区股份合作公司通过地产开发、园区运营等方式积累了大量资金,并以物业租赁等形式维持收益。收益以传统的银行存款理财为主。面对近年固定收益类资产回报率不断下行的挑战,“保本生意也越来越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急需寻找更多高性价比资产做均衡配置。
这样导致了深圳这座城市既有创投行业也有集体经济,但集体资金的“活水”一直比较少流入创投行业。
实际上,深圳创投行业有着名列全国前茅的基础与优势。
作为中国创业创新最有活力的城市,深圳一直高度重视创投行业的良性发展,培育了深创投等我国最早一批本土创投机构,是中国本土创投行业的发源地,私募创投股权机构数量、规模均居国内前三,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母基金。
记者留意到,2 月,深圳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及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建立风险对冲机制,吸引股份合作公司富余资金进入风投创投领域,丰富优质中小企业融资来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创投行业与集体资金融会贯通,服务深圳产业经济大局,促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深圳当下发展的一个课题。
创投+集资如何建立互信互利模式?
深圳的突破点,是国资发力牵引。
为助力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盘活长期资金,实现城市产业升级,在深圳市区国资部门的大力指导下,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高新投)一直在研究探索与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合作模式。
合作基础在于长期共赢建立的互信。据深高新投相关负责人介绍,早至2019年12月和2020年3月,深圳市蔡屋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曾两次认购深高新投推荐并担保发行的公司债,两次认购金额均为7000万元,资金收益远超原来定期存款利息,为村里股民带来更多的利润分红。以此为开端,截至2022年9月末,深高新投已与罗湖区、盐田区、宝安区、福田区、光明区、龙岗区、坪山区21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开展了债券投资理财方面的合作,规模超7.5亿元。
在债券成功合作的基础上,2023年1月,蔡屋围等11家罗湖区股份合作公司盘活集体资金超1亿元,加上罗湖投资控股公司出资2000万元,与深高新投合作设立全市首只“市区国企+股份合作公司”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7亿元。
该基金的设立,打响了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共建股权投资基金“第一炮”,开创了国企集企在金融领域合作的新模式,不仅有效盘活集体资金,为创投行业一直以来的募资难题寻找新的突破点。
值得留意的是,罗湖区为鼓励集体资金“试水”私募股权投资,起到了一定的风险兜底作用。
2022年12月,罗湖区修订出台扶持股份合作公司发展“1+1”文件,在全市率先建立基金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对于股份合作公司投资市区国企成立或管理的创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项目1年以上,且经区政府批准的,按照实际投资期限及投资额,每年给予年化1%且不超过100万元的扶持,扶持期限最长5年。股份合作公司退出该基金项目时,发生投资损失的,在扣除已获得扶持资金的基础上,一次性给予实际投资损失50%且不超过300万元的风险补偿。
田心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定达认为,与高新投合作,他们的资源优势、专业水平、投资成功率都有保障,又是国企,信得过。
集体资金做创投风控机制有待完善
上述首只集资国资共建的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深圳正在推进的“20+8”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深圳市“20+8”产业集群基金总体规划发布于2022年12月,由深圳市引导基金,按照“一个产业集群至少有一只基金配套支持”的理念,由市、区引导基金联合出资,分类分批逐步设立,联手社会资本,打造一个近千亿规模的产业基金集群。
这一合作模式,也是深高新投作为市属国企和罗湖区重点金融企业,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关于壮大集体经济服务城市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这为集体资金参与创投行业带来契机,也为创投行业募资迎来发展机遇。
一位创投机构投资人认为,多年来,创投行业面临募资难的挑战,一直希望有更大量的长期资金进来,比如引导基金、保险资金、养老金、银行理财资金进入创投行业,促进创投行业源头活水更为丰沛,而集体资金此次试水,虽然不算是完全市场化操作,但也具有先行示范意义。
越来越多的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开始跃跃欲试。龙华区国资局方面在创投日活动上表示,接下来会进一步搭建国企集企合作平台,持续谋划市、区属国企与股份合作公司在投资领域的合作,探索多元投资渠道,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促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过,客观而言,集体资金进入创投行业,也要准备好迎接资本市场的考验。
这一点,坚持自办创投机构并市场化独立运营的南岭创投创始人张育彪感受最为深刻。“我以前说,要带村民去上市敲钟,三年不成功就辞职。一开始我们完全低估了做创投的难度,也不懂投资和科技。”
张育彪透露,村集体做创投会面临各种质疑,最重要的是要让村民相信专业主义和长期主义。
另外,创投的经营方针是在高风险中追求高回报。目前,从制度政策层面来看,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参与创投将如何解决亏损风险,亏损后出资决策责任如何评估等,深圳并未出台相关指导意见,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南方+记者 李荣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