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发射“学生造”卫星!中大深圳校区一期完工,亮点有这些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00:45

中大深圳校区正式投用

6月,深圳光明科学城,公常路66号。

2015年签约,2018年动工,2020年启用,2023年建成。相山之上的荔枝红了枝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建设全面完工。

深圳校区以新医科和新工科为主要办学特色,拥有医、工、农、商、文、理等相对齐全的优势学科体系,以及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今,过万名师生在此学习工作生活。

这是中大最年轻的校区,也是三校区五校园的最后一块拼图。

在深圳5年,中大在这里种下什么,耕耘什么,又想要收获什么?

中大深圳校区。

中大深圳校区。

让百年医科在新城施展拳脚

5年时间不算长,但对中大深圳校区来说,意味着从一片荒郊野地,到如今占地面积5000亩,承载在校生1万余人、教职工1000余人的全新校区。

中大深圳校区图书馆。

中大深圳校区图书馆。

根据山水相融的环境,设计者提出了“山·水·礼·学”——一核、一带、两轴的山水校园规划

红砖绿瓦风格的校园内,面积1.97万平方米、内设1730座观众席的中山堂拔地而起,体育馆也按照国内高校鲜见的“甲级赛事场馆”高标准建造。

放眼相山之巅,中大红、攒尖顶样式的图书馆巍然屹立;沿着百步梯拾级而上,还能发现为学生设置的咖啡吧、自习室……

中大深圳校区图书馆内。

中大深圳校区图书馆内。

中大百年医科在深圳、在光明科学城找到施展拳脚的新增长点。

去年5月24日,中大医学院4名本科生在深圳校区成功挽救1名触电工人的生命;今年5月10日,医学院2名本科生又成功抢救1名突然倒地的学生。

在感叹中大医科“无敌”的同时,也有人疑惑:已经有一个百年医学院的中大,为什么要在深圳“再造”一个医学院?

深圳与中大一拍即合,一为教育,二为医疗,这都是深圳所需的紧缺资源。

医学院实验室。

医学院实验室。

“我本人就是一名临床医生。”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许可慰介绍,在医学院,本科理论大课中有部分由临床医生讲授,发生在真实手术台上的案例,总让医学生们听得两眼放光。

人体机能学实验室里配备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人体生理学实验系统,还有达芬奇机器人模拟训练系统等高精尖设备,让学生更早接触临床前沿技术。

中大投专家、投资源,既给深圳带来百年医科的强大凝聚力,也感受到“双区”建设的强劲加速度。

与中大深圳校区几乎同步谋划、选址仅相距1.5公里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开业仅4年2个月就通过了三甲审核,刷新了国内新建医院最快通过三甲的纪录。

中大在深圳,不止5000亩校园。

未来,中山七院二期建设启用之日,一个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总床位4000张的“巨无霸”综合医院、教学医院呼之欲出。

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透露,到去年底,中山七院培养出580多名研究生,他们中有近四成继续留在中山七院深造或就业,成为深圳医卫领域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中山七院开展急救培训。

中山七院开展急救培训。

为“双一流”补齐学科拼图

去年,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挂牌国家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基地,成为华南地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负责人们的“年检打卡地”。

“在深圳校区的P2+实验室,学生可以用真正的病原体训练实验技能。”公卫学院(深圳)院长钱军介绍,除了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外,P2+实验室还与广州校区北校园P3实验室、中大华南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共同构成中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集群,将成为国家生物安全防护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P2+实验室。

P2+实验室。

举全校之力支援深圳特区和光明科学城建设,中大拿出了最好的家底。

用ESI衡量,中大深圳校区建设学科归属的15个学科领域均为ESI前1%,其中包括临床医学、药学与毒理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共7个ESI前1‰

以软科排名计算,2022年中大深圳校区的12个学科进入国内前10,工商管理稳居国内第1。最新发布的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学科评级结果显示,深圳校区的23个一级学科中,有10个评级A+(世界前11%),20个获A-(世界前33%)以上评级。

从“双一流”的角度看,深圳校区支撑建设的数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工商管理8个学科入选教育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占全校“双一流”学科数的72%。

中大入选“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候选名单的3个学科——临床医学、生态学、工商管理,全部在深圳布局。

中大传统优势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一流学科,在深圳校区形成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和规模效应,已具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

在教育部多轮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的中大生态学,来到深圳后快速融入湾区生态保护,开展深圳动植物多样性调查、滨海湿地、红树林重点保护区生态系统修复等工作。

中大在深圳组成一流学科集群,补齐学科拼图。

“失落”66年的中大农学,于2018年在深圳复办,如今瞄准AI遗传育种、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种业和农业关键领域深耕。

有一定办学历史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力学等学科,在深圳校区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始展现冲击新一轮“双一流”学科的潜力。

农学院植物房。

农学院植物房。

三校区五校园“完全体”初现,大棋进入中局。

中大深圳校区与广州校区、珠海校区现有院系学科实行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共同支撑中大冲击世界一流。

纵深推进服务国家战略

4月,柔性电子学院在中大深圳校区成立,重点聚焦有机电子、印刷电子、生物电子等优势领域,目标早日建成国家级未来技术学院,填补深圳空白。

如今,中大深圳校区共有17个整建制学院。走在西教学楼,普车床实训室、数控机床实训室等显得尤为“吸睛”。在中大学车床和数控机床是什么体验?为什么中大要设置这些专业?

中大提前布局新建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智能工程学院团队参与设计的可跳跃的机器人。

智能工程学院团队参与设计的可跳跃的机器人。

去年6月6日,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要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即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

中大和深圳,正以最大的诚意相互贴近,纵深推进合作办学。

中大师生在深圳挥洒智慧,将个人志向投入国家需要与地方发展的大背景,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明年,一颗由中大学生全过程、全方位自主研制的卫星“中山大学学生立方星”将带着自拍杆“上天”,在中大建校百年之际拍下自己与地球的合影。

中山大学学生立方星(模型)。

中山大学学生立方星(模型)。

这个采用木质环保材料为外壳、长度与成人小臂相当的“小”卫星,技术难度却一点也不小。“我们计划完成木质环保材料外壳空间在轨验证、轻量化点阵超材料结构在轨应用探索与可伸缩自拍杆的在轨验证等航天任务。”主导该项目的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王辉踌躇满志。

在智能工程学院,“IDPS城市交通大脑”已经在上海正式投入使用多年,迭代后即将在广东落地,助力解决“堵城”。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正在研发的可辅助下肢康复的机器人。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正在研发的可辅助下肢康复的机器人。

“未来几年,学院的一些成果有望走向临床。”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超介绍,医工融合创新碰撞出的“3D打印钛合金漏斗胸支架”“可降解镁界面螺钉”等成果,有望解决困扰临床多年的难题。

国家和地方需要什么,中大人就研究什么,成就什么。

【采写】南方+记者 钟哲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编辑 毛帅楠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