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当存乎人民——探访连州市刘禹锡纪念馆

南方+ 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元素。我们开设“探访南粤史迹 传承廉洁文化”专栏,旨在解读广东廉洁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系列报道将走遍广东,为您展开一幅南粤廉洁文化史迹画卷。

02:12

功利当存乎人民——探访连州市刘禹锡纪念馆

绿树葱葱,夏蝉鸣唱。19日中午,步入连州中学的燕喜牌坊,沿途经过嶙峋石山,在古色古香的“燕喜亭”侧后方,一座气势巍峨的雕像映入眼帘。这是著名雕塑家潘鹤为连州市刘禹锡纪念馆创作的刘禹锡铜像。

连州这座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与唐代“诗豪”刘禹锡有着不解之缘。公元815年春,刘禹锡被贬谪任连州刺史。在连州4年多,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正,至今仍为后人称道;他重文兴教开连州千年文脉,为当地赢得“科第甲通省”美誉。他更在连州提出了响彻古今的施政箴言——“功利存乎人民”,这种价值理念深刻影响了连州后世为官者,并在当下廉政建设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自2014年被省纪委命名为“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以来,刘禹锡纪念馆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历史、陶冶情操、净化身心的平台,吸引大批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研究刘禹锡思想的兴趣,丰富了廉洁文化作品创作,促进了清廉社会建设。

刘禹锡在连州提出了响彻古今的施政箴言——“功利存乎人民”。图为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刘禹锡铜像。黄津 摄

刘禹锡在连州提出了响彻古今的施政箴言——“功利存乎人民”。图为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刘禹锡铜像。黄津 摄

刘禹锡纪念馆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历史、陶冶情操、净化身心的平台。黄津 摄

刘禹锡纪念馆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历史、陶冶情操、净化身心的平台。黄津 摄

■刘禹锡生平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他自称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又称刘中山,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21岁中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23岁登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享誉京华。会昌二年(842)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岁,朝廷追赠为兵部尚书。

他在从政之余笔耕不辍,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其诗雄浑壮阔,豪气冲天,豪放昂扬,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虽一生历经坎坷,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始终能够廉洁自律,一路高歌猛进,振奋精神,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他在政治上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坚持整肃官吏,主张“功利存乎人民”;哲学上遵循朴素唯物主义,著作此类文论不少,如《天论》、《问大钧赋》等;文学上与白居易齐名,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留下诗文800多篇,较著名有:陋室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传世。

“怀宰相之才”贬连州

刘禹锡是彭城人,出身儒学世家。贞元九年(793),21岁的刘禹锡第一次参加科举便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宏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随后,他被淮南节度使、史学家、《通典》作者杜佑招至幕中,司掌文书工作。802年调补京兆府渭南县主簿,803年迁任监察御史。

刘禹锡的青年时代可谓是春风得意,前程似锦,尤为太子侍读王叔文所赏识,“以宰相器待之”(参见《旧唐书》本传)。与安史之乱后的许多文人一样,他盼望着凭一己才干力挽狂澜,扫除弊政,实现国家中兴。在《华山歌》中,他以“五岳”之一的华山自喻,抒发了“丈夫无特达(突出的功业),虽贵犹碌碌”的壮志豪情。

时值唐顺宗即位,起用王叔文执政,王叔文联合王丕、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政治改革,人称“二王刘柳”。刘禹锡从“惟变所适”的进化观出发,强调政策的实施必须“宽猛迭用”、因地制宜,根据天时、地域、民情灵活调整;同时,官员还应加强修身,取信于民,为“政之先”;执法公正,为“政之本”。他还提议效仿汉代名臣赵广汉设立“缿筒”(即匿名举报箱),“厚发奸之赏,峻欺下之诛”,鼓励百姓检举贪污不法行为,此为“政之助”。(《答饶州元使君书》)

由于改革的措施触犯了宦官藩镇的利益,顺宗在位只140天就被宦官逼下台,革新随之流产。王叔文被贬,刘禹锡先是被贬为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加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一待就是近十年。囿于身居闲职,他走上了漫长的“穷愁著书”道路,写下了大量的政治诗,鞭挞揭露社会黑暗面。这一时期,他主要通过诗文集中阐述其政治理念。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皇帝下了赦令,刘禹锡和柳宗元都被召回长安。一日他和柳宗元到玄都观赏桃花,赋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哪料此诗被当朝宰相武元衡认为“语涉讥讽”,本想留他在尚书省任职,这下子改变了主意,向皇帝说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把他贬到连州任刺史。

815年春,刘禹锡携八旬老母和两个儿子,与被贬柳州的柳宗元结伴而行,到了衡阳只好挥泪分手。刘禹锡由郴州取道入连州,路经连州顺头岭秦汉古道时,他看到这里地偏人穷,感慨京师那些富人一掷千金的奢华,不禁三叹而歌: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寄言千金子,知余歌者劳。

由此,刘禹锡开始了他在连州任刺史的4年半光景。

践行“功利存乎人民”

身心受到重大打击的刘禹锡来到了“天下山水,非无美好”的连州时,发现这里是一个适宜发挥政治能力和文学才华的地方。到连州上任之后,他体察民情,清廉守正,力行教育,为连州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连州市刘禹锡纪念馆馆长曹春生介绍,在连州的4年半时间里,刘禹锡在政治、思想、艺术上都更为成熟,上升到新的境界,奠定了他成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基础,并形成了他不屈的斗争品格。

到连州上任之后,刘禹锡体察民情,清廉守正,力行教育,为连州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张晓欣 摄

到连州上任之后,刘禹锡体察民情,清廉守正,力行教育,为连州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张晓欣 摄

在连州的四年多里,刘禹锡深入了解民生疾苦,所作《插田歌》反映了农民遭受的深重压迫,讽刺了卖官鬻爵、贿赂成风等腐败现象。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并派人重新疏浚海阳湖,修筑亭台,作“海阳十咏”颂其景致。

“唐时的连州虽然荒凉,但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刘禹锡在连州创作了不少诗句,其中一句‘剡中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则是他对外宣传、赞美连州的最大笔墨之一。”曹春生说。

“刘禹锡还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描写瑶族的诗人,如《蛮子歌》含蓄地批评了汉官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与此前他写的《寄荆南严司空》成了鲜明对照。”曹春生说,作为一州的刺史,能如此写诗赞许瑶族,实际上就已经收到了加强瑶、汉民族团结友好,共同发展的效果。

刘禹锡在连州上任后,尽管对无力分担国事依然深感愤懑、无奈,也曾流露出“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的惆怅之意(《元日感怀》),但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他不仅客观叙述了连州地区人文变迁与自然环境,还详细阐释了“功利存乎人民”的施政理念。此外,他在连州筑“吏隐亭”,在《吏隐亭述》中表达了“不以利禄萦心”的廉洁心声。

刘禹锡遗址:吏隐亭。黄津 摄

刘禹锡遗址:吏隐亭。黄津 摄

刘禹锡不计个人际遇之得失荣辱,始终心系国计民生,因为他认为,古代德才兼备的贤人都是为国家兴亡而奋斗,故而将个人利害抛诸脑后。他忧国忧民,处逆境而不沮丧,勤政廉政、敢于作为的精神,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提倡。

他“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观,开启了连州清廉务实、心系民生的政治风气,厚植了连州清正廉洁的文化根基。自此以后,在连州这片土地上涌现了刘瞻、石文德、黄匪躬、马象乾、李连城等一大批清官廉吏,也启发着当世为官者要戒除贪欲,恪守本色,倾心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营造崇廉尚洁社会风尚

三层仿唐建筑,建筑面积2210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刘禹锡纪念馆于2011年启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成为当地学习研究先贤思想、传播传承廉洁文化的重要平台。

刘禹锡纪念馆是“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曾亮超 摄

刘禹锡纪念馆是“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曾亮超 摄

连州市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基地以刘禹锡“功利存乎人民”的从政观为主题,通过雕塑、国画、声光电等现代艺术,展示了刘禹锡在连州任刺史四年余期间,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政廉政,力行教育的功绩,以及连州这片热土成长的杰出代表刘瞻、曾象乾、黄匪躬,外籍廉吏曹缟、李蕡等历史人物身体力行践行“功利存乎人民”的生动实践。

刘禹锡纪念馆全面展示了刘禹锡作为一代廉吏勤政爱民、清廉自守的廉洁事迹,蕴含了其“功利存乎人民”的施政理念,这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谋而合。刘禹锡不慕名利、积极乐观、一心为民的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不忘初心、人民至上等价值理念高度一致,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从政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该负责人表示,刘禹锡纪念馆自落成以来吸引了一大批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研究刘禹锡思想的兴趣,丰富了廉洁文化作品创作,促进了清廉社会建设。

特别是近年来,连州市通过刘禹锡纪念馆,进一步传承、宣传、发扬新时代廉洁文化。一方面,连州把刘禹锡纪念馆作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宣传的主阵地,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参观学习,让刘禹锡的廉洁事迹和廉政思想广为人知。另一方面,,多渠道传播刘禹锡的廉政思想,如邀请曹春生讲述刘禹锡等连州历代先贤的廉洁故事,开展“廉泉清风”摄影作品展等廉洁文化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宣传刘禹锡的廉政思想。此外,积极加强廉洁文化作品创作,整理刘禹锡等连州历代先贤的廉洁事迹,编印《连州历代先贤故事》廉政读本,推动创作电影《刘禹锡》,不断丰富廉洁文化产品供给,传播清正廉洁理念。

该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连州将通过刘禹锡纪念馆这一载体,扎实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序推动刘禹锡纪念馆翻新升级和展陈更新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刘禹锡思想的宣传力度,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刘禹锡、学习刘禹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另一方面,继续挖掘连州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文物古迹中的廉洁因子,努力创作更多的廉洁文化作品,丰富廉洁文化展现形式,持续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风尚,让传统廉政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纵深

重文兴教

连州“科第甲通省”

“王叔文曾说,刘禹锡有宰相之才。以宰相之才为连州刺史,是‘函牛之鼎烹小鲜’。”曹春生介绍,但刘禹锡并不沉沦,作为连州刺史,他具有远见卓识: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之后,他觉得要使连州真正地兴旺起来,首先治贫先治愚,要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

由是,刘禹锡在连州登台讲学,教泽州人,栽培人才,带动连州文化进入兴盛时期,开创了连州重文兴教的传统。由于刘禹锡的名气和连州文气大振,当时荆、楚,吴、越一带的儒生也不远千里赴连州求学。当时湘南的儒生周鲁儒、吴越儒生曹璩都是刘禹锡的得意门生。

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元和十二年间,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之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后任至唐朝宰相,成为有史以来岭南籍第一个官至宰相之人。

刘禹锡重文兴教,开创了连州千年文脉。张晓欣 摄

刘禹锡重文兴教,开创了连州千年文脉。张晓欣 摄

连州研究刘禹锡出版的书籍。黄津 摄

连州研究刘禹锡出版的书籍。黄津 摄

此后数百年,连州名人辈出,文化教育之辉煌一时凸显于岭南文化之中,为连州在广东科举场上赢得“科第甲通省”之美誉。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清乾隆本杨楚枝的《连州志·名宦传》则评价说:“吾连文物媲美中州,禹锡振起之力居多。”

关心百姓疾苦

编撰《传信方》济世救人

刘禹锡到连州时,连州曾出现过“罕罹呕泄之患”的疫情。刘禹锡心急如焚,向远在湖南道州的薛景和广西柳州的柳宗元请求教药方。薛、柳二人把一些民间的药方寄来连州。这些药方果然十分有效,刘禹锡把这些药方称为“救命三帖”。

后来,刘禹锡把自己40多年积累下来的单方,加上柳宗元、薛景寄来的单方一起编成了一部医书,并把这部书起名为《传信方》。《传信方》一时在连州流传开来,大受群众欢迎

刘禹锡的《传信方》十分重视普通药物与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相结合。如用芦荟治湿癣,以大蓝汁加雄黄治蜘蛛咬伤,以大豆、生姜治腹胀等等,都是简单易行的,因此很利于群众掌握使用。后来《传信方》不仅在国内流传,而且还传到了日本和朝鲜等地。只可惜现在原书在国内已经失传了。

刘禹锡在连州编著医书既普救了百姓,也在连州和岭南这个“蛮荒”之地燃起了科学之光。

【出品】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

【监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纪委

【统筹】黄学佳 殷剑锋 汤凯锋 胡良光

【文字】南方+记者 黄津 达海军 通讯员 殷秀发

【视频】张晓欣

【部分视频来源】连州市纪委

编辑 梁杰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