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音”,每周末晚10点与您准时相约。
近日,#博士毕业论文900字致谢母亲#的话题冲上热搜。
背后的故事感动许多人,网友纷纷表示,“读完这篇致谢,已经泪流满面……”
1
这位毕业论文致谢母亲的博士名叫朱占武,他是2023届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8年前,朱占武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呱呱坠地,本来可能会和大多数普通的小孩一样,在并不富裕却充满父母宠溺的环境里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地长大,可是天意弄人。
4岁时,他的父亲因肺癌去世,同年,他的母亲所在的公司破产,家里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
在致谢中,朱占武写道:“我母亲是一个自信,优雅,聪明且勤劳的人,可能在我这儿,任何美好的词语都是属于她的。”
“我妈经常说她命不好,可不是嘛,有多少女人能经历两次婚姻的不顺、单独养育两个孩子的困难,外加失业带来的经济压力。我想,从那次葬礼开始,可能我这个无忧无虑的小淘气,就成了她能坚持笑对生活的动力了吧。”
祸不单行,5岁时,朱占武又患上白癜风。母亲为给他治病,每天打好几份工,累到在上班途中双腿失去知觉。
最终他的病情也只是得到控制,脸上留下了一块白斑无法治愈。
生活艰难,但没有让这对母子逐渐消沉。母亲慈爱温暖,儿子孝顺阳光,两人相依相伴。
2
为了儿子,母亲用尽自己的力气,撑起一片天空。她不仅教给儿子知识,还教他做人的道理。
朱占武说,“小时候家里穷,为了省钱,我妈从来都不吃鸡蛋和牛奶,但却要保证我每天都吃一个鸡蛋喝半斤牛奶。我妈说了,要让我长得高高的,壮壮的,以后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晚自习放学,母亲都在朱占武的必经之地温柔等待。
二十八年,那张脸从貌美如花到白发苍苍,母亲就是朱占武的安全感所在,时光也因此有了温度。
如今毕业后,朱占武将在兰州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萃英博士后的身份继续进行科研工作。
背负着自己的梦想和母亲的期望,从蹚着泥泞,小心翼翼但无忧无虑地奔跑在上学路上,到现在满怀对未来的希望,漫步于象牙塔内,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却又如大梦一场。
朱占武说,“即使我已经28岁了,可是每次看到我母亲,就感觉心是安静的,世界是充满阳光的。”
3
一路走来,还有一个人,也给了朱占武许多帮助,照亮他的前行之路。
“整整 23 年的求学生涯,和我接触时间最长也是最让我没齿难忘的,还是我硕士及博士的导师程博教授……程老师说她愿意做我的伯乐,只要我考虑清楚,她实验室的大门永远向我敞开。这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时刻,看到的能够照亮每一处黑暗角落的烈阳。”在论文致谢中,朱占武写道。
朱占武致谢原文
朱占武第一次与程博教授见面,是在大三的课堂上。
有一次,他因为上课说话被程老师发现了,老师问了他一个刚讲过的问题。
他侃侃而谈了好几分钟,然后怯生生地等着接受批评。
虽然与标准答案可能相去甚远,但老师却肯定了他的回答,觉得他有思想,有见解,这让他受宠若惊,从此也不再惧怕这位年轻的导师。
后来,程老师也不断地给朱占武关心和温暖,在朱占武面临抉择之时,他向程老师说了自己的艰难处境。
程老师说,她的名字是博,可其实之前她想在“博”前面加一个“伯”。
因为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一个人再“博学”,如果没有“伯乐”,依然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而她,愿意做朱占武的伯乐。
最终,朱占武如愿以偿成为了程老师的学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今,拿到博士学位的朱占武,表示未来会继续努力,秉承务本求真的科学态度,以一往无前之姿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在中华大地上以科学为火炬,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祝愿每个人都能够继续在他热爱的事业上发光发热,也祝愿所有在身后默默付出的母亲们平安健康。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 | 新华网、兰州大学、大象新闻
主播 | 芮康帆
录制 | 黄泽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