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邮票”可“知心”,AI+可穿戴设备助力监测心血管健康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有望助力提早发现心血管疾病风险。

近日,第2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

近日,第2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

近日,第2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心血管健康、临床医学转化、微创腔镜瓣膜技术等热点进行了交流。

大会执行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罗建方说,心血管诊疗领域的进展日新月异,会议的重点也随之改变。在以前的学术会议中,专家们讨论最多的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现在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以及介入治疗、电生理等新治疗手段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顾东风介绍,心房颤动是临床一直以来的监测难题,有的患者出现中风后到医院做检查,才被发现房颤。但如今,有了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心率。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现异常,也可以基于大数据预测高危人群发生房颤的风险。

顾东风认为,如今的可穿戴设备越来越便携,也令大众对心血管疾病监测的配合度更高。常规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需要在手臂上绑设备,加压时还会打断监测者的睡眠。现在有企业已经研发出了血压监测贴片,便携又不影响休息。还有技术人员研发了邮票大小的超声贴片,监测者爬山或游泳都不影响监测心脏数据。

在临床快速诊断上,人工智能也可以基于心电图采集的数据,快速诊断心律失常。“人工智能读心电图的速度和质量,可能比肩普通的心内科医师水平。基于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影像结果解析心血管疾病,人工智能也有望达到心脏病专家的水平。”顾东风说,用好人工智能,不但可以让医生减少重复劳动,还能提升诊断效率。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林延龄也在会上分享了对人工智能与医学发展的观点。在他看来,医学上人工智能目前主要基于对影像检查图片的分析,多在病理科、皮肤科、眼科等领域使用。

“人脑神经细胞对信息的处理,是平行双向性的,而电脑是单向的。”林延龄说,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速度、准确性可以超过人脑神经细胞,但在精度、出入对比等方面则不如人脑细胞。

林延龄认为,医学上既要利用好人工智能快速、客观处理信息的优势,也要平衡好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患者希望医生不是一台机器,而是有温度的人。在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做精准治疗时,千万不能忘记医学的人文关怀。

据介绍,本届大会由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药学会主办。大会共设置79个论坛,专题发言总人次977次,参会人数超6000人。

南方+记者 朱晓枫

通讯员 张蓝溪 靳婷

编辑 钟烜新 张志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