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 湖西红色报纸的编印之旅

南海检察
+订阅

现珍藏于红色湖西文化教育基地的印刷机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湖西文化教育基地内,长期展陈着一件珍贵的文字印刷机,仅存的锈迹斑斑的骨架好像仍在“运转”,“印刷”着80多年前湖西军民同仇敌忾、冲锋陷阵的身影。

同沂蒙一样,湖西也是革命老区。湖西位于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因在山东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以西,故称湖西。

抗战时期,湖西区是与冀鲁豫区、豫皖苏区齐名的抗日根据地。单县则是湖西区的中心,是湖西区党委、专署、军分区所在地,被誉为“湖西革命的摇篮”。

1938年12月,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从山西东进湖西区抗日。1939年1月,685团与当地抗日武装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合编为苏鲁豫支队。

苏鲁豫支队连战皆捷,巩固了湖西抗日根据地,更提振了军民作战士气。于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决定,建立中共苏鲁豫区委员会,隶属山东分局。

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增强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进一步打开湖西区抗战新局面,苏鲁豫区党委在今日的单县朱集镇张花园村创办了《团结日报》。当时的张花园村是湖西专署机关和抗日队伍秘密驻扎的“红村”,《团结日报》的印刷、发行就在抗日战士张学昌家的地窖里。

《湖西日报》前身《团结日报》印刷地旧址——张花园村抗日战士张学昌故居

1939年8月,敌情紧急,《团结日报》被迫停刊。湖西区党委把印刷机、铅字盘拆开装箱,用几十辆木轮车,从张花园村运到区党委驻地鱼台谷亭镇,后从沛滕边县委借来几艘大木船,装上印刷机、铅字盘,在微山湖上边战斗边坚持工作,湖东游击队担负起保卫报社的艰巨任务。

形势略为好转后,报纸印刷设备又运回单县东南部的抗日根据地,继续秘密出版发行。1940年底,中共苏鲁豫区党委改为湖西地委,《团结日报》成为湖西地委机关报,更名为《湖西日报》,湖西地委宣传部部长郝中士兼社长,鲁奇任副社长。

《湖西日报》为4开2版,每周两期。报社除及时传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战斗消息及全国抗战斗争形势,还特别收发新华社新闻,刊载并出版了《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名文章。

《湖西日报》刊登的文稿由编辑部编写后,交给交通员送到印刷厂,报纸印好后,再由交通员背送到交通局发行。之前,《团结日报》为油印,每期仅印数百份。时任湖西抗日人民义勇队总队长李贞乾为报社搞到印刷机、铅字和铸字工具,吸收了排字、印刷专业技术工人。随着报纸改为铅印,每期可出版3000份以上,发行规模和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大。

1942年12月,日伪军1万余人向湖西根据地“合围扫荡”。当时,报社印刷厂在秦庙村,印刷人员紧急转移,突破封锁,未受损失。1943年初,湖西区斗争形势愈加严峻,报社印刷厂转移到谢油坊村,在新挖的地道里,用汽灯照明,坚持秘密印刷。敌人来“扫荡”,印刷工人用泥土封闭地道口,并覆盖柴草,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印刷。

日本投降后,《湖西日报》报社迁入丰县县城,1946年1月更名为《湖西大众报》,改为双日刊。同年6月,蒋介石发动内战,国民党军队进攻鲁苏豫皖解放区,报社随湖西区党政机关转移,并组建了武装宣传队,配合解放军开展对敌斗争,直到1948年底停刊。

从1940年底到1948年底,从《团结日报》到《湖西大众报》,这份红色经典刊物走过了8年的光辉历程,为宣传推动湖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学习强国”、菏泽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