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初,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省高水平中职学校拟建设、培育单位名单”,全省共88所学校入选,东莞理工学校入选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
两年来,学校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完成任务要点177个、取得标志性成果56项237个,其中国家级9项25个,省级47项212个。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创新的历程中,学校不断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为进一步探访学校在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中的举措与示范引领,南方+特别推出“深读东莞理工学校”栏目,通过党建引领、教师发展、校企合作、特色创新、服务社会、学生成长等6个维度,全方面呈现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成效,敬请关注。
2021年9月,东莞理工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签约,双方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此举开创广东中职教育先河,这是华为与省内中职学校首次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合作。
经过一年建设,东莞理工学校建立了华为鲲鹏产业学院,以“三教”改革为指引,通过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建设,优化10门课程标,构建与开发鲲鹏人才培养架构与体系。这是学校深化校企合作,通过高质量的产教融合产业学院,推动学校高水平育人的生动缩影。
坚持“立足东莞、对接产业、校企共建、打造品牌”的办学理念,东莞理工学校持续探索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利用政策利好和东莞制造业强市资源,发挥学校平台优势,构建产教融合生态链,营造资源共享生态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展现东莞中职龙头校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东莞理工学校华为鲲鹏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实训室
持续探索校企合作深度广度,强化多方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新职教法明确要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招收学生,参与到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环节。
在东莞理工学校,这样的探索早已开始,学校还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与内涵,筑牢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学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探索,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东莞理工学校校长巫云介绍。第一阶段,学校主要与本地企业合作,选择可以提供实训实习的企业,尚未融合课程建设等内涵要求;第二阶段,学校引进产业研究院、人力资源公司、生产型企业、研发型企业等,优化师资培养和课程改革资源;第三个阶段,学校将师资、课程、教法等进行整合性提升,并将它们集中在同一个平台,即近年来探索建立的“产业学院模式”“基地模式”。
医疗器械实训室学生进行实操
巫云以德鑫医疗设备产学研基地为例,详细介绍学校与企业,如何在发展中深化合作,又在合作中开拓创新。
“最初德鑫医疗只是与学校共同投入实训设备,基于人才培养需要,后来企业把医疗器械的维修中心‘安家’在学校,并由企业提供‘医疗器械维护与维修’专业的全部专业课教师,与学校共建专业、共同育人。”巫云介绍,在课程教学中,学校引入企业项目,集综合项目、任务实践、理论知识于一体,实现“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校企还携手开发VR、AR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打造信息化课堂。
校企携手进行医疗设备AR+VR资源建设
未来,学校还将持续深化与德鑫医疗合作,携手企业、高校等,建设中职、高职、本科学校联合的医疗器械产业学院,从课程、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做贯通设计,打通人才培养链。
持续探索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深化多方协同、产教协同育人,这样的案例在东莞理工学校还有很多。以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为契机,学校出台了《校企合作示范项目管理办法》,与广汽传祺、网易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联合东莞市汽车行业协会建设东莞汽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产教融合工作室8个,推动学校产教融合迈入共同体深水区,打造校企合作的理工“样本”。
广汽传祺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实训课
2021年,学校两个案例入选教育部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022年,学校主导的《“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协同推进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建设》项目,获评东莞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攻坚优秀项目。
引研发型企业入校,提升对接产业的时效与实效
5月26日,在2023年东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的第二天,东莞理工学校依托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面向来自横沥、石排、企石、桥头等镇街中小学校的800多名师生,精心策划别开生面的科普展示和职业体验活动。
在学校电子工程系机器人应用实训室和基础实训室,小学生近距离和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亲密接触”,感受现代工业技术魅力。这些紧跟产业发展的高精尖设备,正是理工学生上课与实训的日常。
校企合作研发智能消杀机器人,在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现场,东莞理工学校学生为参观小学生介绍消杀机器人工作原理
坚持“立足东莞、对接产业、校企共建、打造品牌”的办学理念,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同时,东莞理工学校在专业布局与校企合作企业选择中,紧随时代步伐与区域产业特色,强化对研发型企业引入,以提升职业教育对接企业产业的时效度和实效性。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引入研发型企业是解决产业技术更新发展与人才培养滞后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巫云直言,学校引入研发型企业,从企业接单到研究解决产品生产方案、试制试产、调式优化、产品交付甚至产品产业化等一系列从概念到形成产品全过程的深度参与,让学生既掌握了技术应用模式和产品设计及生产流程,又建立产品意识,形成职业能力,解决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匹配问题。
以前瞻视角直面社会需求,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开展,研发型企业的引入拓展师生的技术发展视野,也培养学生动手与应用思维。
学校电子工程系主任钟柱培介绍,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携手校企合作企业成功研发出自主消杀机器人,并递交了专利申请,该项目除学校教师外,还有4名优秀学生共同参与研发工作;而在另一项校企合作中则成功研发出了口罩机,两款产品均投向了市场,引发广泛关注,实现校企合作多方共赢。
网易工程师在实训室给学生做培训
立足大数据发展与应用的广阔前景,2021年东莞理工学校携手网易及广东数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网易大数据产业学院。引入合作单位的大数据产业资源,将其融合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师资资源、培训和认证资源等产教资源的融合,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
今年5月8日,学校还邀请网易集团数据科学工程师进校,以2021级大数据班学生为主要培训对象,在校园内开展为期10天的网易大数据分析训练营。将真实项目与实际作业场景引入教学,加深对岗位技能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与项目协作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生态链,构建产业与人才资源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结合“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及特色,东莞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技能人才的储备都提出新目标、新要求。“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行‘中高企’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基础人才和技能人才引育,年内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万人以上”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立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探索,东莞理工学校也频频释放学校的思考——打造产教融合生态链,构建产业与人才“资源库”,成为当下学校践行的方向。
2022年,学校与易飒(广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图为校企共同进行专项技术培训
“校企合作走到今天,生态化应是职业院校的追求,建立产教融合资源链,自成校企生态圈,才能形成有内在自发力的、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新层次。”今年初,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巫云如是分享观点。
当前,东莞理工学校深入研究校企要素关系,以项目为抓手,建立了涵盖教育研究机构、产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人力咨询公司、服务集成商、生产型企业、研发型企业、中高本院校、海外资源在内的资源链,形成的产教融合生态平台不仅服务于学校,也成为企业共享资源的新生态圈,让学校成为产业与人才“资源库”,有效提升了校企合作粘合力。
4月27日,全国半导体应用产教融合(东莞)职业教育集团第二届理事大会在东莞理工学校举行,与会代表共商中高职衔接、中高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校企协同育人实践
如学校与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合作共建光电专业,共建半导体职教集团,构建生态链成效显著,近年编写行规教材20多本,完成10800多个素材、11500多道题的模块课程资源库,公共实训中心年培训量2000多人次。
同时,依托产教融合生态链,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不断提升。比如,与华为优化10门课程标准;与腾讯合作共建新工科虚拟仿真基地,开发VR课程,为解决新工科实训难题探索新路子;通过校内职业素养中心、校企工作室和校外龙头企业“双师型”培养基地,学校双师型比例达98%,引进企业师傅占比20%以上,学校专利申报达40多项。
今年3月20日学校开展学生虚拟现实(VR)资源开发培训
丰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成效,也让学校名声在外,频频受邀在全省全国专业平台上,分享经验,传递东莞职教声音。
采访手记
“评价体系”助力提升校企融合实效
五大产业学院、10余个校企合作基地、近百家良好合作关系企业……历经三个发展阶段探索,东莞理工学校建起庞大且极具影响力的校企“朋友圈”。探寻背后的运作逻辑,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功不可没,其助力校企合作达成良性闭环。
东莞理工学校“东莞汽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当大部分从业者还在探讨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时,东莞理工学校着手解决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匹配度不高、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无法对接等现实困境。为此,学校在探索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杠杆作用,瞄准产教融合开展实效等核心问题,创新性地提出质量功能理论(QFD)和需求分析技术(KANO)体系,利用该体系监控学校所有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运行,及时了解问题、修正问题,确保基地的功能与育人实效得到充分发挥。
在此基础之上,学校还建立了“促进发展的评价”评价模型,将基地的内部系统、社会服务、基地育人方式和人力资源等作为评定基地育人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升校企融合实效,实现高质量专业和人才孵化,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统筹】王慧
【撰文】黄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