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沙滩、浪花……广东的夏天,是大海的味道。
近年来,越来越多生在海边的年轻人,决定“回到海边”。
不仅有壮美的海洋风光,还有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发展机遇。
进入6月,广东地区深海网箱里的鱼苗、虾苗等海产品开始进入生长期,也是水产从业者最忙的日子。在此期间,与近岸养殖一样,他们要时刻关注天气、水温以及病虫害……
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深耕于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不同环节,面临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今天,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花百万购买海洋牧场保险
“今年,一共投放了四百多万只金鲳鱼的鱼苗。”梁欣颖在雷州半岛的深海上先后建了58个深水网箱。
每隔几天,梁欣颖都要出海一趟。
开船前往基地查看鱼苗的生长情况,调整饲料喂养以及病虫害的防治。
她是全村第一位花百万购买海洋牧场保险的养殖户。
从初中起,梁欣颖就知道做水产的风险有多不可控。
20年前,近海突发暴雨,堤坝泄洪导致近岸的海水淡化,梁欣颖的父母刚刚收到的一大批即将转手的鱼无一幸免,一个晚上损失1000多万。
决定进入水产行业,是在2016年。
梁欣颖回家期间,正好赶上了湛江市大力推广深海网箱的建设,并主导推动金鲳鱼的规模化养殖。
此时,海洋牧场建设的雏形已经在湛江逐渐形成。
所谓海洋牧场,包括采用规模化的渔业设施以及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在自然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上,聚集人工放流的海洋经济生物,有计划、有目的地放养海洋生物资源的一定海域。
梁欣颖意识到返乡创业的机会来了,便开始养殖金鲳鱼。
在这过程中,少不了风险和挑战。
“目前,我们养殖的金鲳鱼并不能实现自产自销,销售还是依靠传统的批发商出货。”她总觉得,像父母那样只靠养殖,是原始而缺乏保障的模式,难以长久发展。
6月初,梁欣颖往返于雷州半岛的深海养殖场和湛江市区海味批发档口。
这间今年新开的不算太大的档口,是梁欣颖尝试打开销售渠道的方式之一。
梁欣颖一直在琢磨如何打通养殖到销售链的商业小版图,并成立自己的品牌。
“过去三年的环境对湛江当地金鲳鱼行业的影响非常严重,是政府的扶持与救助使行业起死回生。”梁欣颖说,去年最低迷时8元/斤,在当地政府的推广和扶持下,现在已升到24元/斤,后市价格还一路看好。养殖户赚到了钱,也会更有干劲。
这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行业
“相比湛江成熟的深水网箱养殖,汕头的南澳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仅仅是开始。”
肖帆,是汕头南澳一家水产公司的项目主要负责人。
肖帆(右)
2022年,肖帆所在公司通过政府招商引资,申请到300亩海域建设深水网箱。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深水网箱周长达80米,网深6米,接近2000余方的水体,最多可养殖8万斤鱼。
当我们用无人机远看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在大海上整齐排列的深水网箱非常壮观。
肖帆说:“工人是从海南专门请来的,他们长期生活在海上,每天负责饲料喂养、观察鱼虾的生长。”
2015年,总公司就开始在湛江投资深海养殖项目。肖帆从北京调回汕头老家,从房地产进入渔业养殖行业。
回到汕头后,他生活节奏变慢了,但工作节奏更快了。
去年,他参与了南澳岛建设深水网箱的项目,并协调当地各部门完成项目前期各项审批论证手续,同时也见证了去年年底的深水网箱的鱼类大丰收。
在汕头,南澳大桥正式开通之前,南澳岛的岛民都是靠海吃海。深水网箱养殖对他们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产业,肖帆和他的团队都成了闯入者。
“刚建深水网箱时,当地人担心网箱占用公共海域,养殖影响捕捞量,担心网箱造成海水污染……”
在传统水产养殖人看来,养鱼要避风,而外海风浪特别大,完全不符合传统渔业养殖的规律,所以并不被看好。
直到年末,当大家看到了成鱼色泽鲜亮,表皮光滑,肉质紧实的鱼,才终于放下了芥蒂。
现在肖帆去店里吃海鲜,都会先问老板鱼是哪里的。“因为野生的和深海养殖相对于其他养殖方式会比较好,深海水质好,不追求过分养殖,鱼病少,也没有药物、激素等人为干预的成分。”他说,“进入水产行业之后我才意识到,食品保障及安全问题真的需要被高度重视。”
在肖帆看来,水产是一个看不到天花板的行业,非常开放,市场很大,毕竟优质的海产品永远处于稀缺状态。
当前他的目标,是守住自己的初心,参与到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中,为消费者的粮食安全站好自己的一班岗。
终于不羡慕“大厂”工作的同学了
“毕业时,我与计算机系的同学薪资相差5倍,自己能拿到手的工资只有4000元,非常强烈的落差感,水产行业的就业待遇与我预想的不一样。”
陈锦霖,今年28岁。
从选择冷门专业到放弃考研,从企业辞职到自主创业,看似是轻而易举的创业之路,其实背后是他的舍弃与争取。
在他看来,当整个水产行业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初期,才更具备机遇。
2019年毕业后,陈锦霖进入一家水产企业做技术员。他用了两年的时间在企业基层了解真实的水产产业,其中包括土地租赁,池塘租金、货品价格、进货渠道等。
回乡创业,绝不是一拍脑袋的冲动行为。
陈锦霖认为,阳江水产行业相比湛江要落后一些,地租和货源都相对便宜,行业竞争自然比较小,更适合资金不多出来创业的年轻人。
2021年,陈锦霖和另外三个伙伴在阳西租塘养殖,合伙凑了70万元作为前期的启动资金。目前,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因为在当地市场的供应产业更好。
陈锦霖说:“水产养殖处处都有风险,防不胜防。”
他们遇到过农户毁约,经历过疫情期间货物无法运输的窘境,也有过被人骗钱骗货的遭遇,今年购买的种虾DNA还出了问题。
在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中,行业领域正在从深水网箱养殖向种苗培育、饲料研发、产品销售、食品加工、预制菜等多个产业延伸。当海洋牧场的产业链逐渐完善,便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
去年,陈锦霖意识到要从养殖向上端的食品加工发展,便积极地与当地企业合作。“我们在没资金、没客户、没有生产设备,寻求合作是最好的发展方式。传统企业需要信息化,需要变革,而我们也需要前辈们的经验扶持。”
“现在,我不羡慕在深圳大厂工作的同学了。”陈锦霖说,生活在农村,其实生活质量也同样可以很高。
创新背后,需要不断地试错
“生蚝肉呈突凸型、金黄、肉多、少青,这样的就是优质蚝。”
关于选蚝,陈志文带着一种天生的敏感度。
生蚝从育苗到育大,再去外海经历大海的巨浪,一般成长周期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才到消费者手里。
一直以来,湛江生蚝以爽脆鲜甜的口感而闻名,在当地的夜宵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是炭烧生蚝。陈志文说:“近年来,湛江生蚝在网上搜索词语不高,湛江生蚝并没有完全打开国内市场。”
“只有把生蚝卖出去,我们这些年轻人才有信心持久地做下去。”今年,是陈志文回到湛江做生蚝生意的第5年,他希望在养殖方式和经营模式做一些改变与创新。
但只要创新便有可能要面对失败。
2020年,陈志文组织成立了湛江市生蚝产业协会。两年后,他涉足直播电商。他谋划着一个全新的销售渠道,试图打开全国市场。他创建了一套从海上割蚝、打捞、分拣、再通过物流送货上门的完整销售链条。
“做直播之后,才意识到我们在直播行业的专业度不够,付出的精力和订单数量并不成正比。”到了去年年底,陈志文转换模式,着手搭建平台,让全国各地懂运营、会直播的人带货,他们确保产品质量、物流运输和售后服务。仅在去年12月,通过新方式销售了1万多单。
不怕失败,敢于试错。陈志文相信终有一天,湛江生蚝能销往全国各地。
————————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消费者对水产品消费量也会逐渐增涨。
年轻的海产从业者们,也一直在寻找除养殖以外更稳定的销售方式。
梁欣颖也想尝试直播带货,但是目前还缺少懂运营、主播等岗位的人才,她也不希望一味通过低价来破坏市场。
肖帆和他的团队也在尝试开发新的销售渠道,他们正在联系生鲜头部企业,设想建立中央厨房,把新鲜打捞出来的鱼,通过中央厨房宰杀、切片再送达消费者。
陈锦霖正在参与新建鱼蛋厂,生产墨鱼丸、鱼蛋等食品,向产业链的上端发展。
陈志文正忙着扩大店面、升级包装,拓展深加工产品。
如今,广东各地正全力构建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入局,共同打造水产种业的“南繁硅谷”,助推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在这一批年轻的从业者眼里,深海牧场的未来一定会迎来一个爆发点,中国的水产行业也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源:广东共青团、广东创业、新生活方式研究院,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