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值荔枝上市季,味甜汁多的荔枝深受人们喜爱。岭南地区素有“一颗荔枝三把火”的说法,那么该如何科学健康食用荔枝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郑水立介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荔枝是温性食物,具有生津止渴、行气理气、美容美颜的功效,但多食确实上火,但最终是否出现症状与个人体质相关。
郑水立表示,一般来说,阴虚内热或者是湿热体质的人不能多吃荔枝,因为偏湿热体质的人存在湿热瘀阻、气机运行不畅等情况,过多食用荔枝,会加重其体内湿热情况,容易导致湿热拥滞或者虚火上沿,出现咽干口燥、口腔溃疡或者喉咙疼痛等上火症状。偏虚寒体质的人可以适当多吃一点。
郑水立提醒,即使荔枝再美味,市民也要注意节制,大量食用或空腹食用荔枝,容易出现“荔枝病”。
“荔枝病”的实质就是一种低血糖症。荔枝中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这三种糖分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我们吃荔枝后,血糖会迅速升高。接收到血糖升高的信号,大脑就会指挥胰腺,大量分泌人体反应性胰岛素,降低血糖指标。胰岛素通过消化体内的葡萄糖,使得我们体内葡萄糖下降,但是这个时候果糖还没有来得及转换成葡萄糖补充我们的血糖,从而导致血糖的急剧下降,这样就会出现“荔枝病”。临床上“荔枝病”常见的低血糖症状表现为头晕、手脚发软、心慌、出汗等症状,严重还会导致休克。
由于4—12岁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善,所以“荔枝病”的患病群体多为儿童,儿童消化及血糖调节能力较成年人差,因此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的荔枝后出现“荔枝病”的症状更为明显。
对于荔枝的食用量,郑水立建议,成年人每周食用荔枝最好不超过3次,每天应该控制食用量在300克以内,就是每次不超过8—9颗为佳;如果是儿童,最好一周不超过2次,一次最好不超过6颗。
为了有效地预防“荔枝病”,最好在饭后半小时,慢慢享用荔枝。患有糖尿病以及消化疾病等问题的人要少吃荔枝,尽量选择成熟的荔枝。不成熟的荔枝含有毒成分,如甘氨酸A、亚甲基环基甘氨酸,这些成分会干扰人体生成葡萄糖的能力,从而导致血糖下降。
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林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