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九龙镇:答好“三问”,探索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南方⁺ 记者

近年来,英德九龙镇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然而地处粤北山区的九龙镇,呈“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农业发展受限。

“农村空心化,土地未来由谁来种?”

“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效益低下,如何才能掀起高质量发展热潮?”

“如何以全新的乡村发展视域看待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九龙镇探索出政府、村集体、企业、农民多方共赢的“6+1”土地开发利用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九龙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南方+ 陈咏怀 拍摄

九龙镇探索出政府、村集体、企业、农民多方共赢的“6+1”土地开发利用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九龙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南方+ 陈咏怀 拍摄

带着三个问题,九龙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通过整合土地、撂荒地复耕、引进社会资本等措施,探索出政府、村集体、企业、农民多方共赢的“6+1”土地开发利用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九龙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科技赋能农业

一颗豆种助力转型迈向现代农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九龙镇深入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育种基地、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新品种千亩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九龙农业研究院等相继落户英德市九龙镇,标志着广东省南方大豆产业“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战略布局正式启动。而九龙镇凭借在石角村千亩大豆繁育基地的成功探索,成为“湾区种质数字港”入驻单位。

九龙镇千亩大豆繁育基地汇聚了来自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英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多方科研力量,引进的优秀种质资源“华夏22号”在2022年10月喜迎丰收,测产数据高达210公斤。而“华夏3号”“华夏9号”“华夏10号”等适用于豆腐、腐竹等豆制品的品种也已陆续播种近4000亩。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年海表示,广东是全球的大豆主销区,饲、食两类每年用掉全国1/4的大豆,如广东酱油产业每年需要用大量的大豆。“如今九龙镇的大豆繁育基地可为广东大豆种业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广西、湖南、海南等南方6省(区)适宜地区的二级繁种基地、示范生产基地等核心片区供种。”年海说道。

九龙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农作物得到精心的管护,2022年11月,九龙镇投入百万资金建立“智慧乡镇”智能数字化平台,预计建立起农业资源与环境数字化、种植过程标准化、管理数据可视化的数字农业体系。其中,智慧农业板块可通过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监测系统,将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24小时不间断监测土壤墒情、苗情、虫情及温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降雨、湿度等气象要素,并进行综合分析,让农户实时掌握农业种植中的各项数据,根据当地环境变化,科学做出应对方案,规避潜在风险。

今年以来,全镇通过农机机械化生产,成功推动全镇流转土地5000亩。南方+ 陈咏怀 拍摄

今年以来,全镇通过农机机械化生产,成功推动全镇流转土地5000亩。南方+ 陈咏怀 拍摄

同时,九龙镇以推广先进适用的新装备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农机化新装备的引进力度。今年以来,全镇农机购置补贴完成各类补贴机具29台,补贴资金20830元,通过农机机械化生产,成功推动全镇流转土地5000亩,并培养出一批由农机专业操作人员组成的“机械师”队伍,为保障粮食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盘活沉睡资源

破除传统集体经济制约

过去,村民对集体经济认同感低,城乡之间人员流动性强,农村集体资产普遍存在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问题,以至于农民不了解村里有多少资产,对村集体发展不太关心。

如今,九龙镇按照《英德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指导意见》,引导村集体对外嫁女、入赘男、新生儿、服兵役人员、在校大学生、农转非人员等群体进行成员身份确认,明确集体“属于谁”“为谁发展”“谁该受益”。制定《九龙镇农村土地整理方案》,推动土地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人、确权到户,使农村集体收益实现了从过去“人人有、人人无份”向“人人有份、人人有”的转变。

九龙镇还引入龙头农业公司和现代化管理制度,在村集体重大投资、股权合作等重要事项上实行民主决策、绩效式管理。注重灵活多元经营,在“6+1”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调整种植结构,力保粮食安全生产与农户收益“两不误”。

“以前,农民单打独斗分散种植,规模小、水平低,难以抵抗农业风险。现在,企业带着农民干,即可以通过规模化种植实现降本增效,还能共同抵御生产风险、应对市场变化。”清远市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玲表示,公司采取“企业+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作为股东不仅能收取分红,还会被企业雇用参与管理。企业通过工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理念,完善产业链,从而抵御生产风险、应对市场变化。

九龙镇石角村千亩大豆基地大豆喜获丰收。南方+ 陈咏怀 拍摄

九龙镇石角村千亩大豆基地大豆喜获丰收。南方+ 陈咏怀 拍摄

此外,九龙镇还充分利用农业企业市场化、信息化优势,引导企业发展“订单式农业”。“比起传统农业先生产后找市场的做法,订单农业具有强契约性、低风险性、高预期性的特点,企业能更为准确地对把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不同产品,实现企业、农户、消费者的多赢。”九龙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农户而言,订单农业因需定产,销路价格有保障,可以把心思都用在地里,以好产品带来好收益、创造好前景,有效降低了农民种植风险,拓宽了销售渠道。

九龙镇通过探索“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让农业发展告别“千家万户的单打独斗”,不仅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种植,而且培育出一批“新农人”骨干,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激发内生动力

农户既是股东又是员工

九龙镇坚持“三条底线”,统筹推进“三块地改革”,牢牢把握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条基本原则,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保障了农民无论在何处务工,家乡都有一份地租收入,农民无论何时回乡,家乡都有一块田耕,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受损。

今年40岁的成建峰是九龙镇本地人,早年在清远从事装修行业,2021年,因父亲患病,他辞去工作回家照顾家庭,并应聘成为清远市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田间管理人员。“虽然是跨行业工作,但我有信心将这份工作做好。”经过公司与驻九龙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如今成建峰已成为一名“新农人”,每月除了固定的管理工资,农作物销售后还能获得分红,年收入超10万元。“虽然是回到了农村,但收入并不比城里差。”成建峰说道。

九龙镇千亩大豆繁种基地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南方+ 陈咏怀 拍摄

九龙镇千亩大豆繁种基地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南方+ 陈咏怀 拍摄

九龙镇立足特色产业,在“公司+基地+农户+村集体”的合作模式下,有效发挥出村集体整合资源的主导作用,奏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公司化运营、集体股份制改革的“三步曲”,实现了土地价格、种植效益、村级收益的“三提高”。农户既是股东又是员工,与企业共同分享大豆育种及后续增值收益。签订合作的农户在确保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可获得村小组每年的租地分红、田间管理的工资、大豆销售后的分红的三重收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九龙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还提到,九龙镇注重农村人才队伍的培养,邀请科研机构、高校等专业技术团队对企业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就业务工技能等培训,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农民规划出一条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农民在学习到农技知识、管理经验、运营技巧后,可更加独立地完成农业订单,参与市场化竞争,为九龙农村人才队伍注入源头活水。

南方+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姜万河 胡星航 刘翼俊 赵焱 吴金澜

编辑 余燕欢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