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部署、攻坚核心技术,南海救助局全力助推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 记者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坚持把强化理论学习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引领带动党员、干部厚植人民情怀。同时,进一步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实践,在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建设琼州海峡“黄金水道”、提高科技自立自强等实践中检验成效,全力推动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救助力量部署

4000kW中型海洋救助船

预计将于明年投入使用

琼州海峡是我国水上交通“六区一线”重点水域,航道复杂、船舶通航密度大,南海救助局党委将“完善优化南海救助力量部署”作为重点调研课题,以调查研究察实情、出实招、促发展。

首先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琼州海峡救助值守力量。综合考虑海区通航密度、险情概率、气象海况、重点时段等实际,南海救助局优化专业救助力量部署,统筹调派“南海救102、118、204”轮及“B-7341”机组至琼海海峡及周边海域应急值守,保障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和海上交通运输安全。

其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琼州海峡救助站点布局。南海救助局将徐闻救助码头建设、4000kW中型海洋救助船建造列入救捞系统“十四五”规划,强化琼州海峡水上救助应急力量,预计4000kW中型海洋救助船可于2024年投入使用,同时已针对徐闻救助码头开展项目前期论证。

另外还加强部门联动,做好琼州海峡应急救助演练。南海救助局走访调研琼州海峡客滚运输企业,并联合海南海事局、海口海事局及海南铁路运输有限公司开展“2023年琼州海峡大规模人员救助应急演练”,在大规模人员转移方法途径、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应急队伍快速响应等方面取得成效。

配图

强化深海能力建设

14000kW大型巡航救助船

有望下半年交付

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

2021年,南海救助局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深远海救助装备及技术研发”,近年来持续发挥“产学研用”末端优势,大力推进深远海能力建设。

针对核心技术,南海救助局深海团队将深海设备部件国产化替代作为调研重大课题,与中科院深海所等合作开展实战联合训练,做好通信缆、接插件等部件的国产化替代测试,推动国产设备示范应用,形成了阶段性调研分析报告。

同时,通过科技赋能,加强智慧救助建设,南海救助局积极开展无人机集群搜救技术研究,及时跟进前沿技术动态,并就无人机在海上搜救中的应用成果、飞行干扰和制约因素等进行系统分析研判,推进救助能力生成模式迭代升级。

另外,南海救助局还打造深远海救助利器。聚焦“五个一流”建设,大力推进深海工作母船——14000kW大型巡航救助船(升级版)建造,打造可独自承担深水救助作业的深远海全天候、大功率、多功能综合立体救助船,该船有望在今年下半年交付入列、投入使用。届时,将助进一步提升深远海突发事件处置保障能力。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今年以来成功救助遇险人员78人

近期,南海救助局持续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全面发力,“南海救118”轮克服17级超强台风“玛娃”的影响,历时13天、总航程约3000海里,执行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海上保障任务。

同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第二十批次南沙值班船舶和驻礁工作组换防。南部值守临时党支部在提升基层组织力的同时,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目前已完成3批次(35名机组人员)进驻南沙值守,安全飞行251小时,执行各类救助抢险任务8起。

配图

海上救助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救助抢险上,南海救助局也快速发力。今年以来,南海救助局共执行救助抢险任务93起,出动救助力量168次,成功救助遇险人员78人,救助遇险船舶3艘,获救财产价值约3.302亿元。其中,“南海救202”轮突出使命导向,成功救助广西钦州海域翻扣快艇上2名遇险人员。

配图

南海救助局坚持强调为民办实事,研究制定海上应急救助保障等方面为民办实事清单73项,救助船队组织专业教员为广州市“社会应急力量水域救援培训班”学员授课,深圳基地完成“2023年海峡两岸暨港澳妈祖文化周”祭海仪典活动安保任务,海口救助基地为“海口—澄迈环西海岸帆船长航挑战赛”提供赛事安保。

南方+记者 张子俊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