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城 双向赋能!韩师在深化校地融合中展现大学担当

南方+

 “潮州将一如既往支持韩山师范学院做大做强,用心用情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学校心无旁骛做教育、放开手脚谋发展。”

“我们将紧密结合潮州发展需求,与潮州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韩山师范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近日,潮州市主要领导前往韩山师范学院(下称“韩师”)调研。市校领导诚意满满的对话,透出百年来潮州与韩师的共生共建共荣之道——双向奔赴、双向赋能。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潮州之于韩师,是后盾、是沃土;韩师之于潮州,是引擎、是智库。扎根潮州百年,韩师始终怀揣感恩之心,以树对根的情意,与潮州相互拥抱,在深化校地合作中展现大学担当。

韩师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潮州融合发展的历史。秉承“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开放性”定位,韩师聚焦党建、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潮汕文化等领域,努力发挥大学功能,在强教强师的基础上,以产教融合、协同共建的实践,为潮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致力塑造高校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校企合作

高校资源转为发展动能

“师范院校不只是培养教师,更应为地方企业解决难题。”谈起市、校、企的产学研合作,韩师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宇博士深有感触。

从2019年起,陈宇就参与到由韩师与潮州市相关部门合作的“百名博士进企业”科技服务对接活动中,以团队形式走进企业,为企业提供服务。

博士走访企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博士走访企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在他看来,高校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聚焦的都是“服务地方”这一发展方向。以“博士进企业”的形式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不仅充分发挥了高校职能,为企业精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多种技术难题,同时也提升了高校师生的科研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一举多得。

陈宇团队的实践诠释了这一点。据他介绍,团队里有10多位博士,常态对接企业有10多家,每个月走访企业次数不少于2次。

建立起沟通机制后,除了博士主动走访,企业也会带着问题寻求博士的帮助。陈宇就曾接到企业“出题”,称其废水排放不达标。他很快带着团队到企业走访取样,为其设计污染物处理工艺,令指标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团队还就该项目与企业联合申请专利,形成科研成果。“像这样在解决问题中形成专利的,就有10多项。”

“百名博士进企业”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我们每次走访、做科研,学生都会参与其中,而合作企业也大多成为学生的实习见习基地。”

目前,通过“百名博士进企业”,韩师已与潮州市多家企业签订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和技术服务合同,双方将在产教融合等多方面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校地融合越深入,越能带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百名博士进企业”,正是韩师主动面向潮州经济社会主战场,精准对接、紧密匹配潮州产业发展需求,以实际行动拥抱潮州、奉献潮州的实践。

近年来,韩师立足陶瓷、文旅、生物医药等地方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学校、企业双主体”的新工科办学之路,深化产教融合,先后建立了国内首个STEAM教育产业学院、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凯普生命健康学院等8个产业学院,与企业协同培养契合潮州发展的紧缺应用型人才。

例如,凯普生命健康学院就是由韩师与潮州凯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执行“3+1”人才培养方案及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通过校企共建,已建设生物技术、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及多个国家级、省级基地,并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示范中心等人才科研基地。

在产业学院框架之内,企业主体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所培养人才更能有针对性地服务地方产业。近三年来,该产业学院的毕业生到本行业(领域)就业的比例超过70%,经往届校企合作班培养的200多名毕业生中,有167名进入凯普公司不同岗位工作。

除了“韩师凯普班”,“韩师三环班”“韩师松发班”也相继落地,推进产业学院与陶瓷相关的美术、陶艺、材料、电子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潮州地方支柱产业培养人才。

如今,韩师已构建起“政企出题、政府下单、学校组队、人才驻企、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和智库资政建设机制。在这一机制下,高校资源持续有效转化为地方发展动能,让潮州产业发展的脚步更加矫健。

服务乡村

专家田间地头挥锄示范

在博士走进企业的同时,来自韩师的农村科技特派员也深入田间地头,在“科技助农 振兴乡村”活动中展现高校力量。

韩师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团队首席专家张福平的汽车后备箱里,常年放着嫁接刀、嫁接薄膜、枝剪等工具。“一有空我就往乡村跑,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上阵帮他们修剪果树、锄地平整,示范推广适用的技术。”

2010年,张福平申请成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接受重点派驻任务,带领团队到各个乡村送技术、送服务。

2019年,根据饶平县联饶镇潮刘村提出的科技需求,张福平团队与该村合作开展“溪黄草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项目”,拉开校村合作序幕。合作期间,团队多次下乡为村民作技术专题讲座,在田间地头示范种植,还为他们发放《溪黄草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资料,提高了溪黄草无公害栽培技术的覆盖率,促进溪黄草种植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在饶平县浮滨镇、新圩镇燎星村和潮安区凤凰镇叫水坑村等地,也常常能见到张福平及其团队成员的身影。近期,团队还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法实验,未来将进行技术推广,惠及更多农户。

像张福平教授这样活跃在乡间大地、助力乡村振兴的专家,在韩师还有不少。近年来,韩师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申报省市各级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开展“科技助农 振兴乡村”活动,共获得农村特派员专项项目立项共计24项,立项金额达到295万元。

在美化乡村方面,韩师同样不遗余力。从2017年以来,该校开展文化墙艺术下乡实践活动10场次,参与学生近百名。学生们把诗歌、图文漫画、宣传彩图融入文化墙中,将道德文化、政策法规、科技经济、地方文化等与美化景观有机结合,为乡村增添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文祠镇石坑村《美丽石坑》、饶平浮滨镇黄正村文化墙、牌坊街义井巷微更新项目等,都是由学生们一手完成。

此外,韩师还以高校力量服务生态振兴。今年“世界环境日”前夕,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把《流淌的绿色课堂》开进韩江边、树林里、茶园中,引导学生行走考察、参与实践,了解韩江流域丰富的生态环境,在学习的同时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用专业知识改造自然和社会。5月31日,“韩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市校共建的科研平台在韩师揭牌,该实验室将通过总结韩江流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做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综合研究,助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结合办学特色,韩师还依托该校省级“粤菜师傅”工程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送技下乡活动,走进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锡美村、西都村,潮安区江东镇、文祠镇等多个县区乡村,为乡村烹饪从业人员提供技能提升培训。2018年以来,累计培训农家乐从业人员320人次。

文化赋能

推进潮州文化传承传播

今年6月2日,由韩师举办的以“美丽潮州·故乡风韵”为主题的第二届潮州文化外语推广微视频大赛部分获奖作品展播。学生通过实景拍摄、MG动画等形式,以英语、日语、韩语推介潮州的美食、美景、风俗等。

此次比赛特等奖作品《丝丝绣潮韵 针针显潮情》,通过双语微视频讲述潮绣的特点、题材、针法、用途等,重现潮州地区民间生活风貌、独特乡土情怀。

作品主创陈雪淇同学说,团队成员阅读了许多关于潮绣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潮州的民间刺绣文化,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通过近景拍摄绣娘劈丝、弹线,远景呈现作品的整体风貌,为的就是展现出潮州手工艺的精益求精、美益求美。

自2021年以来,韩师就把潮州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举办潮州文化外语推广微视频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潮州文化。韩师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毅说,微视频大赛学生参与人数逐年增加,今年参赛人数比增33%。“我们希望通过学生们的视频,讲好潮州故事,推动潮州文化走向海外。”

扎根潮汕大地,推动潮州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传播,一直以来是韩师的聚焦点。正如韩师党委书记幸小涛所说,韩师在办学120年过程中,已深深地烙上了潮州文化的精神内核,“必然也要承担潮州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

非遗文化是潮州文化的精华。2018年,学校党委就提出聚焦潮州文化及非遗文化,建设“岭东人文创新应用研究中心”等潮州文化研究平台,开办“潮州非遗研习馆”。在培养非遗人才上,韩师建立了完整的非遗人才中职、高职、本科贯通衔接的“3+2+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体系,从初级技能到高级技能纵向延伸,解决了以往非遗教育学制短的难题。

韩师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室,“以师带徒”培养中青年教师。

韩师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室,“以师带徒”培养中青年教师。

设立“大师工作室”也是具有韩师特色的一大举措。该校探索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教育相融合的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聘请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设立大师工作室,指派中青年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活动,通过“以师带徒”的传、帮、带,开展传授技艺、产品研发、课程和教材建设等工作,共培训中青年教师近百名人次、学生上千人次。在大师工作室的推进下,潮州文化与学校第二课堂教学、产教融合、学术研究结合,进一步推动潮州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

在挖掘弘扬潮州红色文化方面,学校致力建设“文学行走”教学团队,并开设实践课——《行走的红色文学课堂》,采用“文学阅读+文学行走”教学模式,把红色经典阅读与思政教育、人文地理、红色旅游、户外运动等紧密结合,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创新性地建构了具有粤东特色的红色研学实践课程范式。

近期,《行走的红色文学课堂》走进潮州市城南小学,开展“大手拉小手,一起来行走”红色校史研学定向活动,90名来自韩师的大学师生和50名小学师生携手研学,在城南小学里寻访红色足迹、聆听红色故事。

赋能潮州文化,韩师仍在持续探索。日前,韩师揭牌潮州文化海外传播基地,将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为导向,围绕潮州文化的国际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开展研究。“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向海外传播潮州文化,提高潮州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潮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形象,更好践行传承潮州文化的使命。”幸小涛说。

协同育人

探索创新提质基础教育

今年5月,韩师在以第一轮“新师范”建设深化教师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启动第二轮“新师范”建设,并构建起“3+6+9”建设工作体系,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教师教育工作和师范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协同粤东各市共创“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韩师近年来以“新师范”建设服务广东特别是粤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成果。

创建期间,韩师积极探索高校和中小学教师“双向互聘”机制,聘请208名一线名师为兼职教授、副教授,参与协同育人工作。同时,该校教师被聘为粤东片区省名师工作室、校本研修基地等指导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成立10个“专家工作室”,指导中小学校一线教师深度开展教研及教学改革工作,由此打造了一支服务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的专兼职优秀专家团队。

通过成立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韩师打造“教师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粤东基础教育学科群”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该校还与粤东三市教育局共建“粤东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协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在职教师培训服务、实习支教、协作出版教研及教学改革成果丛书……由韩师及粤东各市构建起的粤东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正不断推动粤东中小学教师携手并进、共同成长。

韩师美育浸润团队到学校开展活动。

韩师美育浸润团队到学校开展活动。

“新师范”建设如何在更广范围惠及粤东各地的基础教育工作?富有韩师特色的创客教育和美育浸润行动便是答案。

今年3月19日,第六届粤东青少年创客大赛如期举办。来自潮州等地的302支队伍、811名参赛队员齐聚湘桥区韩文实验学校,“拼”创意、“秀”技术、“斗”编程。“这几年创客大赛办得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提升了不少。”一位领队老师说。

粤东地区青少年创客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韩师创客教育团队的持续努力——从2010年起,以韩师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傅胤荣为负责人的约90人师生团队,聚焦课程资源、师资匮乏等制约粤东地区创客教育的问题,开展全方位实践探索。

在傅胤荣看来,创客教师是推动创客教育发展的关键。立足“师范性”办学属性,韩师开设面向在校师范生、机构从业人员、中小学在岗教师的“微专业”,学员通过系统学习,可以掌握创客教育的理论知识、造物技术、教学技能,独立开展创客教学项目,已累计建立粤东青少年创客教育基地126个,培训创客教育教师1.2万余人。

“服务基础教育,师范学院应当主动走出校门。”傅胤荣说,在潮州,团队里的大学生志愿者每周均到合作学校的开展“430”课后服务,并深度参与学校创客教育建设。在他们的帮扶下,潮州市城西中学建起了海陆空科创室,去年还有学生以科技特长生身份考入名校。“不仅帮扶了学校,也培养了教师。”

走出去的团队还有韩师的美育体育浸润团队。

2020年,学校入选粤东地区唯一一所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高校。此后连续几年,该校每年均分别对口4所帮扶学校,通过充分调动韩师的美育教学资源,结合潮州音乐、潮州童谣、潮州剪纸等地方特色文化,在校内开展“美育基础课+非遗特色美育课程+美育实践社团”美育浸润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美育浸润团队以公费师范生、美育志愿者、美育指导老师为团队,结合专业实习和专业见习,推动大、中、小学生共同成长。团队还为对口学校的美育课程、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培训等提供精准帮扶,帮助各校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特色。

体育浸润同样蓬勃开展。湘桥区官塘初级中学学生舞龙舞狮队在韩师师生的帮扶下,获得第十三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二等奖。学校体育浸润团队还参与潮州市湘桥区卧石侨英学校足球队训练和建设工作,帮扶该校建设“潮州市校园足球郑翌名师工作室”。2021年该校有9名学生入选潮州市校园足球最佳阵容,参加潮州市挑战者少年争霸赛获得U10组冠亚军。

【文】南方日报记者 杨可

【图】受访者提供

通讯员 卢裕钊 蔡焕杰



编辑 余丹萍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