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博物馆留住汕头百年工业记忆!探寻“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精神坐标

南方+

6月10日,在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汕头有一处工业遗产“老面孔”,即汕头市公元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厂区,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地标”——汕头工业博物馆。

汕头市首座工业博物馆选址于汕头市公元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厂区。

汕头市首座工业博物馆选址于汕头市公元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厂区。

这是汕头市首座工业博物馆,由汕头市政协、汕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汕头市国资委牵头设立,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正式开馆,全景式呈现出汕头城市发展的时代足迹以及汕头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向参观者生动讲述汕头制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者,不仅承载着真实和相对完整的工业化时代的历史信息,让城市精神得到传承,也让城市气质品格得以延续。一座博物馆,一件件工业实物,一幕幕工业影像,不仅留住了汕头百年工业记忆,也让“汕头工业人”身上闪光的创业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了社会各界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精神坐标。

受访者供图

35毫米盘庄黑白胶卷、FH10电阻焊缝焊机、GYZ永磁直流电动机……步入位于汕头公元厂区的汕头工业博物馆,厚重的工业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件件载入史册的工业大事,一项项振奋人心的创新突破,一代代汕头工业拓荒者、探索者的群体形象,串起了汕头工业的发展轨迹,诠释着这座城市工业文化的源远流长。

约1000平方米的汕头工业博物馆内,按时间轴分为历史、当代两个展厅,陈列从近代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的汕头工业实物,以及各种相关文献资料近千件,呈现汕头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其中,工业类实物涵盖感光、纺织、超声、电子、食品、医药、塑料、陶瓷、工艺等20多个轻工体系和电力、机电、铸造、建材等重工行业,重点展出有感光材料、超声仪器、电子元件、包装机械、塑料制品、食品罐头、纺织渔网、抽纱服装、陶瓷、钟表、医药、机电等20多种展览品共600余件。

汕头工业博物馆由汕头公元厂科研楼改造而成,占地1000平方米。

汕头工业博物馆由汕头公元厂科研楼改造而成,占地1000平方米。

记者观察到,展馆中还设计还原了许多场景,如中国第一座电影胶片试映室、中国第一家化工实验室、汕头劳动模范罗木命工作过的农业机械厂车间、超声创始人姚锦钟工作场景等,让参观者“穿越”回他们的青春岁月,沉浸式感受深厚的工业文化历史底蕴。

展馆中设计还原中国第一座电影胶片试映室的场景。

展馆中设计还原中国第一座电影胶片试映室的场景。

在展馆现场,白发苍苍的九旬老人肖智育对诸多展品如数家珍。从1958年到1995年,肖智育在汕头公元厂工作了近40年。在汕头工业博物馆筹办阶段,他翻箱倒柜找出了一批实物和老照片主动捐赠。从工厂生产的南方牌彩色胶卷,到工人生活用的木枕头,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老一代工业人珍贵的记忆。“这个博物馆的设立非常好,有助于把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工业精神传递给下一代。”肖智育说。

汕头机关退休干部陈成人1975年至1985年曾在汕头市红旗腰果加工厂、安平皮塑厂、制衣厂工作过,亲历汕头工业从全盛走向式微的过程,他深知工业遗产保存的历史细节中可以找到城市的发展轨迹,忽视或丢弃这一宝贵遗产,就是抹去城市重要的记忆。于是陈成人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利用闲暇时间收集、采访、写作有关汕头工业历史记忆。如今,他著作的《工业记忆》作为藏品收藏在汕头工业博物馆中,令他备感欣慰。“就是要为汕头老工业人办一件实事,对老工业人的从业精神表示敬意。”陈成人对汕头工业博物馆开馆十分肯定,“汕头的工业早就该有一个地方来展示,现在实物偏少不怕,随着参观人数增多,展览实物一定会慢慢增多。”

受访者供图

汕头自开埠以来,走过了辉煌的工业发展道路。汕头市大部分地方的国有企业在上世纪中期陆续组建,是地方国民经济和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产和流通主体,国有企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财政收入和安置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超声、公元感光厂、造船厂等大批知名工业企业。

设立汕头工业博物馆,记录自1860开埠以来汕头工业走过的峥嵘岁月,展现汕头工业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展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的信心决心,是全市各界群众的广泛共识和共同期盼。汕头工业博物馆正式开馆,以此保护汕头工业文化遗产,留存工业发展历史,让汕头的工业遗产在历史与现代交融中焕发生机。

市民群众参观汕头工业博物馆。

市民群众参观汕头工业博物馆。

事实上,在2018年,汕头工业设计中心就曾举办过“汕头工业历史博览展”,汕头工业博物馆的策展设计团队,还是原班人马。“当年是1.0版本,这次是4.0版本。”汕头工业博物馆策展人陈嘉顺表示,原来的工业历史博览展因受场地、经费所限,主要展出的内容相对单一,实物较少,但是这些策展经验也为今天的工业博物馆筹建打下基础。

“汕头工业博物馆不仅是见证和承载工业化发展历程、科技进步与发展等的物质载体,也蕴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等丰富精神内涵。”陈嘉顺表示,在汕头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大背景下,能够吸取前辈们不断奋斗的精神,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这是设立工业博物馆初衷和意义所在,希望通过展览品,参观者可以见物、见精神。

“设立‘汕头工业博物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它不仅可以保护一批汕头经济发展过程中宝贵的工业遗产,留下最珍贵的记忆,还可以展示城市百年工业文明史,展现‘汕头工业人’群体形象,弘扬深厚而独特的‘汕头工业精神’,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信心、自豪感。”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希望,汕头市建好用好汕头工业博物馆,努力在挖掘工业文化资源,保护工业遗产,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工业旅游、工业文化研学和劳动教育,讲好工业故事,塑造工业形象等方面做出成绩,为推动汕头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提升中国工业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贡献。

■解读

工业博物馆为何选址公元厂?

工业遗迹担负传承宣教使命

工业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仅是见证和承载工业化发展历程、科技进步与发展等的物质载体,也蕴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等丰富的精神内涵。

近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要挖掘利用工业遗产景观等工业文化、华侨实业报国等历史文化特色资源,整合多方资源筹建广东工业博物馆。在此背景下,挖掘、保护和运用汕头市工业文化遗产,对于讲好汕头工业发展史,促进各界深入认识汕头工业发展的独特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汕头公元厂区设立的汕头工业博物馆,无疑担负着这一光荣使命,不仅为汕头市提供了一个记录、交流、展示汕头市工业遗产的崭新平台,也为汕头市搭建了弘扬工业精神的重要载体。

市民群众参观汕头工业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推动打造城市工业新名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汕头市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积极开展有益尝试,努力营造保护工业遗产、弘扬工业文化的良好氛围。筹建汕头工业博物馆的声音早已有之,但博物馆要选址在何处,一直难以决定。

2022年,致公党汕头市委会向汕头市政协提交了《关于设立汕头工业博物馆,促进汕头工业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提案》,将筹建汕头工业博物馆列为提案建议。民革汕头市委会也向市政协提交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汕头城市转型发展赋能的提案》,建议站在城市长远发展的高度,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汕头城市形象提升融合,构建与城市发展脉络相协调的工业建筑体系,增添城市建筑美学价值。

2023年,致公党市委会继续提出《关于建设工业展馆,以文化赋能助力工业立市的提案》,建议在公元厂建设工业展览馆。九三学社汕头市委会则提出《关于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构建汕头工业文旅新模式的提案》,建议筹建汕头工业博物馆,展示汕头开埠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工业类型、工业产品等内容,同时大力推动工业+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汕头靓丽的城市新名片。

最终,汕头市政协将九三学社市委会提出的提案确定为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12个重点提案之一。提案交由汕头市工信局牵头办理,汕头市国资委等12个单位会同办理。在汕头市政协、汕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汕头市国资委牵头下,汕头工业博物馆筹设建成,这也代表着汕头市在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取得阶段性进展。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重点提案落地见效

汕头工业博物馆对市民游客来说,是一扇了解汕头工业历史的窗口。为何选址公元厂?据重点提案主笔人、九三学社汕头市委社员周树彪介绍,工业遗产是一个地区、城市工业史的真实记录,为汕头研究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探求“工业立市”发展规律提供可靠依据。但随着城市发展,已有大量工业旧址被拆除,工业遗产被破坏,造成汕头近代以来工业历史的缺失,“加强汕头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已到关键时刻。”

而公元感光材料厂工业遗存作为国内唯一完好、国际上罕见的影像工业遗存,是中国感光工业的缩影,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和早期高新技术产业的缩影,被誉为“中国感光工业之父”的公元厂创始人林希之身上的工匠精神,是当前中国智造战略必备的原动力。周树彪认为,将公元厂打造为汕头工业博物馆,是一种对工业遗产的活化与保护。

汕头公元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党支部书记谢伟明介绍,汕头公元厂曾是中国第一卷胶卷的诞生地和中国第一家感光企业,结束了中国长期依靠进口胶片的历史,部分产品远销国外,创下无数传奇,在中国民族工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汕头工业发展史的重要印记。汕头公元厂的遗迹和物品,充分反映了汕头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以及一代汕头工业人留下的精神珍宝。利用汕头公元厂科研楼改造工业博物馆,无疑是对这段工业历史的肯定。

“汕头工业博物馆能在公元落户,对公元人来说,更是意义非凡。”谢伟明说,汕头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工业发展史,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例如超声电子、感光化学、轻工机械等技术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随着时移世易,汕头这段辉煌的工业历史已经逐渐被埋没,现在的汕头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可能很多都不知道自己家乡的工业史。”谢伟明说,挖掘汕头的工业文化,有助于唤起汕头老一代工业人的集体记忆,让后辈汲取更大的发展信心,激发昂扬向上的奋斗热情,促进汕头区域经济和环境活力整体提升。

■声音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凝结出深厚而独特的工业精神

“汕头是一座因港而生、因商而兴的城市,汕头的工业化进程很自然也带着港口贸易的印记。”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介绍,早在1860年汕头开埠,就相继出现了与港口运输业相关的修船业、码头栈房修造业等。开埠后几十年间,土糖业、土布业和“两头在外”的抽纱业发展成为潮汕最早具有较完整链条的近代工业门类,“汕头制造”开始成批量出口海外市场。

20世纪10至30年代,随着汕头港影响力的迅速扩大和汕头市区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大量人口的集聚形成了规模化的工业消费品需求,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肥皂厂、火柴厂、织布厂、食品厂雨后春笋般地在港口周边的街区里生长起来,形成了最早的日用轻工企业群。

然而,受到当时潮汕地区资源禀赋、市场腹地等条件的制约,汕头市区近代工业未能将“因商而兴”的先手转化为“因工而盛”的长久优势。直至1949年,潮汕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能源和装备,基本靠外部输入。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因商而兴”的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汕头确立了加快工业化步伐、建设工业城市的目标。20世纪50至70年代,数以百计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步步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和轻纺食品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之后,汕头制造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电子机械、日用轻工、感光材料、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优势行业成为工业化布局的全新形态。

陈鸿宇指出,这一时期汕头涌现了公元感光化学工业公司、超声电子工业公司等地方国营企业。自筹资金、自我发展的集体工业企业蓬勃兴起,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撑起了汕头工业的一半。至20世纪70年代末,汕头市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已经居于广东省前列,奠定了此后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培育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干部职工队伍。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大潮,让汕头工业再一次抓住了快速发展的机遇。”陈鸿宇说,汕头经济特区的兴办、大规模的引资引技改造、民营企业崛起为市场主体,澄海、潮阳、潮南以及潮州、揭阳成为潮汕城市化的主战场,为汕头市的工业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工业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主城区,与众多专业市场融合的纺织服装业、化工材料业、玩具业、食品业等优势行业,取代了原来“小而全”的工业体系,全域多点错位发展成为汕头工业化布局的全新形态。迈入21世纪,汕头因纺织服装、工艺玩具成为影响广东制造的重要基地。

当前,汕头市委、市政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着力构建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和大健康为引领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陈鸿宇表示,在这一历史节点上,汕头市政协、汕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汕头市国资委牵头设立“汕头工业博物馆”,适得其时,寓意深远。

陈鸿宇说,160多年来,汕头工业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一代代汕头工业的拓荒者、探索者、建设者们坚韧不拔、勇立潮头,共同塑造了“汕头工业人”的群体形象,共同凝结出深厚而独特的“汕头工业精神”。今日汕头的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塑料化工等产业,正是在这种创业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指引下,经过市场经济大潮洗礼后拓展出一片生存空间,实现“草根企业”向规模化产业集群的蝶变。尊重市场,坚守开放、精细、拼搏的文化特质,正是汕头加速壮大“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奋力在新一轮发展中力争上游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南方+记者 余丹

制图 罗荀畋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濠江法院召开座谈会。


编辑 罗荀畋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