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摄像头的时代,拍与被拍,可能引发诸多争端,甚至卷入舆论风暴。
近日,广州一女子怀疑自己在地铁上被大叔偷拍,对方自证清白后仍将其曝光,引发广泛关注。随后,女子公开道歉,大叔也选择了谅解。
大叔在地铁上翻阅相册自证清白
成都的一名网友也爆出自己在乘地铁途中,被两名女子指称他在鞋面上装摄像头偷拍。民警介入调查后澄清是光映射在鞋子上,导致了误会。尽管民警进行了调解,但该网友认为女子的“道歉语气一点不诚恳”。
成都网友还原事发时的站位
关于个人肖像、隐私安全的担忧日益增多。然而,维权、“曝光”也不能肆意妄为,边界在哪?
问题一:在地铁上被冤枉偷拍,该怎么自保?
遇到前述的“偷拍乌龙”事件,被冤枉的一方该如何应对?
“在双方态度都比较缓和的情况下,被冤枉的一方可以先冷静地解释,并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把手机相册展示给对方。”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廖建勋建议,但如果对方言行举止非常不礼貌,也可以明确告知对方自己没有偷拍,并要求对方道歉。同时,手机属于个人物品,其他人没有权力检查。如果不愿意将手机给对方看,可以通过报警来进行调查核实,自证清白。
遇到争执,双方第一时间都要克制住情绪,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友好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问题二:怎么判断别人有没有偷拍自己?
在成都地铁的案例中,网友因为鞋面反射绿光而被怀疑偷拍。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初步判断别人有没有在偷拍呢?
廖建勋介绍,目前比较常见的偷拍方式包括利用手机或者针孔摄像头等隐蔽的器材,比如在酒店安装偷拍设备,或是在眼镜、手表或其他衣物上安装微型偷拍设备。
“在公共场所可以注意观察,如果是偷拍,对方可能会调整特别的姿势或者方位,如果发现有人长时间行为比较异常,可能就是在偷拍。”廖建勋说。入住酒店时,也可以检查一下墙壁、电视机等隐蔽的地方,看是否有针孔摄像头。
最好的办法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有专家建议,发现类似偷拍摄像头时,如果担心有危险,可先行离开该区域后再报警。如果的确有偷拍装置,公安人员可以从监控录像以及拆装痕迹上作出判断。
问题三:感觉自己正在被偷拍,该怎么处理?
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罗娜说,如果怀疑在公众场合被偷拍,可以表达自己的疑虑,与对方沟通,调出相册察看是否被偷拍。无法沟通的,也要保持克制,建议寻求工作人员帮助或报警,合理合法处理。
廖建勋也建议,如果怀疑自己被偷拍了,要及时通过拍照固定证据。同时要注意,在没有确定事实的情况下,不能用过于激烈的语言或者动作去指责别人,避免陷入更复杂的法律纠纷。
问题四:别人偷拍我甚至将照片发上网,要承担哪些法律后果?
可能构成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民事侵权责任,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罗娜介绍,根据《民法典》第一千条规定,未经他人同意,偷拍别人的,侵犯他人肖像权等人格权,需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如果拍到并散布他人隐私,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可以处5日以下的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可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廖建勋说,如果将偷拍的视频或照片发上网,还配发文字,对他人进行抹黑、谩骂,涉嫌侵犯他人名誉权或构成侮辱诽谤罪,可能要承担行政违法责任或刑事责任。
今年4月,演员蒋梦婕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多年前被恶意偷拍裙底,还因为该视频遭勒索,严重影响其工作生活,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她呼吁遭受类似伤害的人不要羞于抗争,应让实施侵害的人受到法律和社会的制裁。
问题五:如果我是路人,见到有人在偷拍,可以做什么?
偷拍行为有隐蔽性,往往很难被发现。面对偷拍时,受害者有时也可能惊慌失措,无法及时固定证据。
罗娜认为,这时路人可以先拍下他人偷拍的视频、照片,作为证据。然后制止偷拍行为,要求其删除偷拍内容。当事人报警的,可以作为证人说明情况。
问题六:怀疑自己被偷拍时,能不能上网写“小作文”、发视频来维权?
“在网上发声,在事实还不确定的情况下,要谨慎对待。”廖建勋认为,在网上发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曝光可能的偷拍者,是对其的一种惩罚。另一方面也可能因此伤及自己,将隐私暴露在大众面前。
罗娜说,如果只是怀疑被偷拍,没有证据就上网写“小作文”、发视频,把怀疑对象的姓名、肖像等曝光在网上,可能侵害他人肖像权。如果虚构事实,涉嫌毁损他人人格、构成侮辱诽谤罪。被冤枉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停止侵害等。情况严重的,可以提起刑事自诉,维护自身权益。
流量时代,很多人寄希望于网络来发声、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但围观和流量也可能吞噬一个人。网络不是泄愤池、垃圾场,不能“以暴制暴”,只有理性发声,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守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南方+记者 吴晓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