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语气词和表情包,好像就不会说话了…”

广东共青团
+订阅

“好滴”

“好哒”

“好呀”

“是呢”

“……哟”

“……哈”

然后绞尽脑汁

配上一个调皮又不讨人厌的表情包

这是微信聊天时的你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

我们在微信聊天时

总是会习惯性地在句尾加上

“哈”“啦”“呀”“滴”等语气词

或者“~”“!”等标点符号

近日

一个名为“微信文字讨好症”的新词

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微信文字讨好症”

名字听着很陌生

但这个行为却太熟悉

指的是

为了展示自己的友善、缓解尴尬

在一句话末尾加上各类

语气助词和标点符号

或者说完后立马跟上一个表情包

时常发生在线上对话场景

如公司内部通讯工具和微信对话框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熟悉的操作一下得到了大家的共情

网友纷纷表示

对于这种行为

认可的人会说

“不加点什么对方会觉得我太严肃啦”

“这样才能体现出我的情绪呀~”

“不配表情包我感觉表达不出我想说的^_^”

加个“小尾巴”

就是想要气氛更友好融洽

不认可的人会说

“分不清有些人是

有文字讨好症还是真的亲切”

“这样聊天太累了,不如做自己”

“别人都加,我不加,

好像我多不想聊一样”

本来是只说清楚事情就好

现在又被多加了个要求

甚至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的表达“潜规则”

也有的人觉得

“叫‘微信文字礼貌症’更好吧

看起来更有人情味”

因为文字不如面对面聊天

无法感受对方说话时的状态

所以需要通过某种方式

填补情绪上的缺失

现如今

微信等网上社交平台

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微信上如何聊天

构成了我们的一种“人设”

更是与陌生人交流时留下的第一印象

然而同一句话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时甚至南辕北辙

语气词、表情包等也就应运而生

同时

一些在现实沟通中不愿做的行为

有了手机屏幕的遮掩

好像也变得容易许多

能让对方认同自己

多发几个字多发个表情包

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大家随之发现

当我们逐渐统一地

使用语气词和表情包时

聊天的范式就形成了

甚至成为了某种默认的“规则”

其实

“文字讨好症”只是一种形式

但不能成为一种规定

交流的本质是

人与人之间意愿与情感的交流

文字只是承载的媒介

我们可以选择用不同的文字方式

来改善冷漠的网络交流环境

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善意和礼貌

#今日话题#

你有“微信文字讨好症”吗?

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欢迎前往留言区聊聊

来源:半月谈

编辑:sivir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