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当好地方经济发展“发动机”

南方日报 南方+

对话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

当好地方经济发展“发动机”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作为一所欠发达地区的公办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许玲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苏区梅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当承担起“发动机”的作用。

南方日报:您认为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怎样的作用?

许玲: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认为主要是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提振产业。地区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产业升级的发展需要,这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办学目的。我们研究了很多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发现院校的专业群和当地产业群存在共生促进的关系,高职院校能提供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产业的发展也能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二是民生作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以本地生源为主,且多为农村地区的学生。培养扎根基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能达到培养一人、带动一家,甚至能带动一片的效果。

南方日报:您认为梅州建设首家公办高职院校,对振兴苏区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许玲:梅州是农业大市,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且拥有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待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梅州的优势将会越来越凸显,可以说梅州潜力无限。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梅州首家公办高职院校,它的建成使用,对乡村振兴、产业提升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举个例子,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在河源建设了一个分校,河源校区与河源科技局、农业局、教育局合作,共建了河源研究院,学校派了很多博士深入河源企业,共同推进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当院校与地方形成紧密合作后,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梅州拥有了首家高职院校,意义重大。怎么让学校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我认为先要做到高起点规划建设,以引领梅州工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的角色定位学校,要有带领梅州上更高发展平台的目标。做梅州振兴发展中的“发动机”,成为产业、行业发展和人才培育的“发动机”。

其次,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学校发展,鼓励企业与学校达成深度合作,企业要主动把需求提出来,促进高职院校产业群的优化,达到政校企共赢的效果。

南方日报:您对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哪些建议?

许玲: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推进得如火如荼,我们分析推进比较好的地方,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政府在里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建议梅州市政府要发挥更大的协同统筹的作用,作为企业和院校的纽带,协调指导好企业和学校高效对接。

其次,政府也应当成为高职院校与本科或教学水平更好的职业院校结对帮扶的纽带,畅通院校交流的渠道。

另外,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也应当与当地政府达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产业人才。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张柳青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