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我在五邑华侨广场喝咖啡

南方⁺ 记者

“龙舟水”冲刷后的夜晚,少了几分暑气。漫步夜色下的五邑华侨广场,月明星稀,万达“双子塔”分外婀娜。不远处,广场内的咖啡馆依旧迎来送往,人们品尝一杯咖啡,度过一段惬意时光。夜渐深,这座城市阳台仍迟迟不肯进入梦乡。

大型公共场所和开放的空间是新兴大都会的标志。2006年,在五邑侨胞的大力支持下,五邑华侨广场建成,是江门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江门市民交往互动的城市公共空间。

华灯初上,五邑华侨广场灯光亮起。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十多年过去,这片占地8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已经建起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美术馆、江门市规划展览馆、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等建筑。白天,这里参观的游客不少,是江门对外展示城市历史和形象的重要阵地;夜晚,市民相聚这里动感起舞,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深刻链接。

如今,关于城市广场功能的更多想象,被几场“实验”打开了思路。今年上半年,两场咖啡主题市集活动在五邑华侨广场举行,收获了一批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圈。我们不禁要问:地处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核心,北有万达广场,南有汇悦大融城、和兴广场,五邑华侨广场能否进一步聚拢人气,成为江门消费新场景?

把五邑华侨广场打造成为侨都咖啡消费的集合地,是江门正在努力的方向。

喜欢在晚上慢慢买

近日,百度地图联合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发布《2022年度中国城市活力报告》。在“生活出行强度指数”榜单中,江门以2.986排名全国第六,夜生活指数2.039同样名列前茅。

生活出行强度指数是指该城市的购物、休闲娱乐等生活类出行数量与城市所有类别出行总量的比值指数化结果,指数越大,城市生活类出行活跃度越高。夜生活指数,即城市除家和公司附近1公里外的夜间活跃人口/城市夜间总活跃人口,能够反映城市人口的夜间出行活跃程度。

这个结果让不少当地人恍然大悟:“原来江门人这么爱玩。”

爱玩是城市活力的外在表现之一。这份活力,在城市CBD集聚群——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中充分体现。这里汇聚了江门万达广场、汇悦大融城、和兴广场等大型商业体,零售、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多元业态经营主体超过1000家,年均人流量约3000万人次。2021年,这里被评为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去年又入选首批广东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在商圈随机采访数位消费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是江门目前最旺的地方。”

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聚集多元业态经营主体超过1000家。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这个结果并非偶然。2020年,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江门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打造集侨乡传统文化、都市现代生活、城市璀璨景观、丰富多元业态为一体的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全市计划建设10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其中“蓬江区万达广场——五邑华侨广场——院士路——大融城——益华广场一带”是重点建设区域。

与此同时,开发运营商也通过空间形象塑造设计、店铺招商运营等手段,对商圈的消费空间进行塑造。例如万达广场在草坪上放置“I LOVE JIANGMEN(我爱江门)”灯饰,吸引不少消费者夜间打卡。

“夜侨都”品牌成功激活,带火了江门的消费市场,也点亮了江门人的夜生活。对比零散的门店,城市夜间经济集聚区的出现,让市民夜间休闲娱乐有了综合性、便利性和创新性的消费空间,可以在同一空间里满足多样的需求。

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人气正旺,证明这种模式得到了江门消费者的认可,也让我们锁定了这一群体的消费特征:喜欢在晚上玩。

城市夜间经济集聚区成为江门市民夜晚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可以再精准一些。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爽在论文《城市夜间经济集聚区消费空间生产研究——以江门市蓬江区“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为例》中,对商圈41位消费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他们多为年轻的本地人,主要倾向于时间消费。节奏缓慢、气氛悠闲的夜间休闲方式逐步融入消费者的生活当中,成为一种习惯。同时,江门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65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1.7%,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0.9%。

现在,我们对这群江门消费者有了更具体的定位:喜欢在晚上慢慢买。

城市广场功能再造

从古到今,无论中外,广场这一空间形态几乎伴随了人类社会始末。在欧洲,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广场的概念,作为“公民”集会、敬拜神灵和商业贸易的公共场所。我国广场的历史最早则可以追溯到仰韶时期(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考古发现的古村落遗址中,就涉及广场布局。

研究指出,原始社会末期村落的广场布局是我国广场的雏形,担负着原始社会时期祭祀、宗教活动、集会、议事等重要交流功能。在此之后几千年,原始广场随城市的发展而演化更新出诸多形态,以满足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各类需求,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间活动。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产生于20世纪,经历了新旧交替、大兴建设和转型升级等阶段。及至2000年前后,各类市民广场、商业广场、文化广场已深度嵌入各地城市布局,全方位融入市民生活。

五邑华侨广场正是江门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城市广场之一。这座81766平方米的广场上,建有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以及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美术馆、江门市规划展览馆等6座会馆,堪称江门“文化中心”。

地处中国著名侨乡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五邑华侨广场可谓占尽“地利”。对内,它位于江门经济最繁华地段,紧靠三大核心商圈;对外,一小时可通达大湾区中心城市。可以说,它既是为市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与文化活动的重点场所,也是江门发展经济贸易、开展文化交流、密切联系海外侨胞、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

“五邑华侨广场是城市地标,在全省乃至大湾区文旅市场的知名度却并不高。”江门文旅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分析,五邑华侨广场身处城心商圈腹地,商业生态链成熟,自身及周边聚集了大量公共文化与商业设施及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汇聚白领、学生等人群,还有丰富的旅游消费人群,以及大量潮流年轻家庭客群,潜在消费力一触即发。然而,长期以来,广场由于环境功能和文旅业态单一,景观特色不足,吸引力和显示度偏低。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激活五邑华侨广场消费潜能,首先要推动广场功能再造。坚持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为导向,以商业化为驱动,将文化旅游、餐饮服务、侨乡文化展示、市民休闲娱乐等功能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打造一个具有艺术性、多样性、包容性以及城市未来延展性的优质生活商业空间,让五邑华侨广场成为引领生活的新场景和展示江门形象的新IP。

五邑华侨广场可以变成什么样,江门有了更多想象。

咖啡文创的“实验”

今年4月28日,东湖咖啡入驻五邑华侨广场,成为广场上第一家常驻的集装箱商店。随后,诚品、COFFEE AROUND、尚泽行等饮品品牌相继加入。

东湖咖啡入驻五邑华侨广场。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这是江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将五邑华侨广场打造成侨都咖啡集合地的其中一场“实验”。背后的“操盘手”,是同时运营五邑华侨广场和东湖咖啡的江门市国资委。

城市消费空间的打造在全国各地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不少研究表达了同质化、单一性的担忧:依靠快感化、符号化、均质化的商业文化,很难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文化体系。如何在“无地方性”背景下突出地方性文化特色,在保持地方性的同时更好地建构现代城市的消费空间,是需要关注的话题。

一头连着侨乡和产业文化,一头连着年轻人的消费潮流,咖啡成了江门填充城市消费空间的首选。

江门拥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530多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全球。19世纪60年代,海外华侨华人将咖啡豆、咖啡壶、咖啡杯、磨豆机装进行李箱,把咖啡文化带回家乡江门,开启了江门人对咖啡的探索。

江门有着悠久的咖啡文化历史。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21世纪初,港澳地区生产成本趋高,一些咖啡企业思考把生产基地迁移到内地。江门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加上金属制品产业基础良好,生产咖啡机械设备和咖啡用具优势明显,成为不少品牌的首选。截至目前,江门拥有咖啡烘焙工厂13家,每年咖啡豆烘焙产能约5000吨,约占全国产能的10%;咖啡器具及零配件生产企业超过350家,畅销全球的咖啡手冲壶不少都是“江门制造”。

当深厚的咖啡文化积淀,与饮品消费时尚相碰撞,侨都咖啡如今迎来了消费端爆发式的增长。近几年,江门的咖啡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2022年新注册登记咖啡店370家,平均每天新增1家,全市注册登记的咖啡店累计达到1251家。

如果能在五邑华侨广场喝上侨都咖啡,在城市地标喝上城市IP饮品,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世界闻名的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就是这样做的,广场上的花神咖啡馆拥有300年历史,既是本地艺术家、文学家最爱的聚集地,也是世界各地咖啡爱好者和游客的打卡地。

江门也试了一试。今年2月,第一届中国侨都(江门)咖啡文化周启动,咖啡市集活动在江门五邑华侨广场举行,超百个咖啡品牌集中亮相。参展商不约而同反馈:“备了三天的咖啡豆,没想到活动开幕当晚就卖光了,大家都连夜紧急补货。”

咖啡文化周集咖啡和文创于一体。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3个月后,2023啡尝侨都“侨”见世界文化周“接档”,包括东湖咖啡在内的九家侨都咖啡在江门五邑华侨广场“开档”。现场还推出了莫奈花园露台、手工艺术市集、华侨银信·小品画现场展览等数十项活动,给消费者“咖啡+文创”全新的消费体验。

“得益于文化周的客流带动,东湖咖啡5月在五邑华侨广场售出各类饮品约1230杯,销量相比其他分店处于较高水平。”侨都文创(江门)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珂介绍,除了广场不定期的活动吸引人流,展馆游客和附近居民是店里的主要客源。她期待,周边的亮化和绿化工程能不断升级,吸引更多咖啡流动摊位入驻,将广场打造成为城市夜经济的又一目的地。

这场城市广场消费功能的“实验”还在进行中,成功与否,将由江门及全国消费者回答。

【文字】南方+记者 李霭莹 任龙

【图片】南方+记者 杨兴乐

【统筹】潘晓晨

【策划】朱伟良

◎延伸阅读

对标|从“顶流”城市广场中寻找灵感

观点|突破同质化难题,打造沉浸式空间

手记|放眼全世界,打开新思路

南方日报要闻|侨都咖啡:从世界来,到世界去

越夜越精彩,江门人到底有多爱玩?

编辑 钟惠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