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非遗第一街正式“开街”!非遗墟市、儿时市集、怀旧音乐会……6月10日,石龙镇开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多个非遗项目“同台竞技”,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展示非遗技艺的魅力与风采,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嘉年华”。
“东莞非遗第一街”正式“开街”
当天,集聚狮子头、新昌鼓、麦芽糖柚子皮、红漆描花传统木屐、麒麟等非遗项目的“中山路非遗一条街”正式“开街”。
建于1929年前后的中山路,是东莞保留最完整的骑楼街道之一,更是东莞首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经过新项目的进驻,中山路成为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传承体验、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街巷,并致力打造为“东莞非遗第一街”,凝聚成文化强市大潮中一股澎湃激昂的“镇能量”。
“一直以来,石龙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新气象。”石龙镇党委委员黄效荣表示,石龙将持续升起非遗系统性的“保护潮”、卷起“东莞非遗第一街”的“发展潮”,掀起“非遗+体验”的“旅游潮”,让石龙非遗绽放新光彩,为建设文化强市贡献石龙力量。
截至目前,进驻中山路的非遗店铺由原来的4个增至8个,覆盖国家、省、市三个级别。除原本位于中山路街区的德和兴麒麟狮子店、新昌鼓店、李全和麦芽糖柚皮店外,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店于去年从内街老巷“搬进”中山路,获得人气和销量的双提升,为更多非遗项目进驻提振信心。10日,石龙炽华兴麒麟醒狮店、石龙张氏骨伤疗法等非遗项目正式入驻,充分展示了石龙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同时,中山路还将设立东莞手信龙城手信店、石龙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的艺术馆、石龙家酒煮咸姜水,集中展示石龙非遗的相关产品以及陶艺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进驻的每家非遗店铺都在保留展示销售的基础上,设置体验区。让每一位前来“非遗一条街”的市民游客,不仅能欣赏到中山路独特的骑楼建筑,还能亲自参与非遗项目的制作,解锁“非遗+体验”新模式。
在非遗“宝藏”里“挖呀挖”
作为东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龙镇历来十分重视保护非遗文化,通过在挖掘中传承、在传承中活化、在活化中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化、文化现代化,努力打造更具特色魅力的文化名镇。
活动现场还为非遗内刊及宣传折页、非遗手信、非遗笔记本等非遗文创产品进行首发。其中,非遗手信以中山路骑楼街为背景,以石龙两项省级非遗项目——德和兴醒狮头和新昌鼓为主角,狮鼓联手组成一份独具石龙文化印记的手信。非遗笔记本以“不忘本”为名,希望使用者在记录之余,翻看石龙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对传统文化寻根“不忘本”。非遗内刊及宣传折页,则悉心记录了石龙镇非遗历史、传承、发展和保护情况,是石龙非遗研究、教育和传承的重要依据,是石龙发展“历史文化”“莞邑文化”和“潮流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现场还公开发布了由石龙人梁润泉以石龙为蓝本,历时十年完成的大作。当中收录了东莞165个行业,千余人物的故事。该画作曾被纳入到《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委托项目》,梁润泉将画作手稿捐赠给石龙博物馆。此处配手稿和老百行书籍图片和捐赠图片。
为加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2020年,石龙出台《石龙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资金补助办法》。近期,石龙将计划出台镇内非遗保护管理方法,进一步扩大非遗保护力度和覆盖面,赓续石龙历史文脉。仪式上,颁发2023年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金以及新增非遗项目奖励金。
作为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并不只是一句口号。
近年来,石龙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拥有10项非遗项目,总量位居全市第二。歌曲《新昌鼓》的线上、线下关注量20多万人次。同时,石龙打造“红色周末观影活动+非遗墟市”“乐购石龙+非遗墟市”“博物馆+非遗+文保”微旅专线、游阅石龙、月光墟等系列文旅品牌,获得市民的一致喜爱。非遗项目在大湾区非遗生活节、沙洲露营生活节、世界杯露营节、石龙骑楼文化节等活动频频亮相,推动非遗走红出圈。
穿越百年活动“续航”2天
今年,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系列活动在东莞举办。石龙作为全市分会场之一,选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集中举行“一日穿越百年”——2023石龙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通过打造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题专场,一连两天,让市民主动融入非遗生活,赏非遗技艺、购非遗产品、尝非遗美食,营造浓厚的非遗盛会氛围。活动还特意安排了石龙最新推出的举重文创雪糕售卖区,为市民群众送上今夏的第一支文创雪糕。
在这里,市民可到非遗墟市“趁墟”,在“潮流东莞.火柴盒”东莞城市艺术TIME大饱耳福,去麦芽糖糖游乐场重拾童年趣味,“打卡”怀旧布景的主题展示区……多样的活动,为市民群众献上一场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大餐。
【文字】南方+记者 丘想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