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旧城是城市的“根”和“源”。今年中山将“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列入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年内要改造开工老旧小区100个、完成改造30个,拉开了新一轮城市“旧改”大幕。
这是唤醒“老城记忆”的寻根之旅,也是城市新陈代谢的跃升过程。即日起,南方+推出“中山‘旧改’观察”系列报道,聚焦中山老旧小区改造的“新战法”,探寻中山城市更新的新路径,敬请关注。
“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万历十九年(1591年),礼部祠祭司主事汤显祖被贬广东徐闻,在赴任途中去了趟澳门,写下上述诗句。此时的澳门已经成为全球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埠,外国商人给汤显祖留下了深刻印象。
汤显祖从广东进入澳门的路线,就是岐澳古道。
岐澳古道修筑于明清年间,跨越中山、珠海、澳门三地,呈南北走势,全长70公里,被誉为“香山近代的茶马古道”和“中山的丝绸之路”。当时的中山人,从石岐将瓜果蔬菜等本地农产品担至澳门关闸,再从澳门担回当时石岐紧缺的洋火(火柴)、火水、蜡烛灯,商贸兴起。在岐澳古道的源头,至今还保留着百年历史遗迹的街区——从善坊。
从善坊。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西合璧建筑群、南洋风格的骑楼,这里有着中山近代典型的居住空间,是香山铁城南关华侨文化及生活的代表性区域。
始建于清末民初的从善坊,至今已有超过百年历史。身处中山铁城南关地区,大陆与海洋文明在此交汇,海外货物从这里进入内陆,成为中外贸易往来的枢纽。
历史长河延绵不绝,百年从善坊将迎来重生。近日,《中山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指引(2023年版)》发布实施,为包括从善坊等在内的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小区更新提供指引。
一百多年前,远行的游子从岐澳古道出发,打开了国人看世界的一扇窗口;如今,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打开了粤港澳大湾区链接世界的另一条通道。重新出发,百年从善坊的故事正在续写。
铁城南关 古道开端
从善坊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与一个短视频有密切关联。
今年3月,一个名为“老田探宝”的视频号发布了一条以从善坊为主题的短视频,将已被高楼和闹市包围的从善坊,摆到了观众面前。
“我儿时住在从善坊二十年。现在全巷已被拆迁了,就在旧华侨医院旁边。”“从善坊22号后门通观音巷。”“22号的业主应该是从善坊的开发商,和我爷爷辈有来往。”一石激起千层浪。视频勾起了老中山人对从善坊的集体记忆,评论区留言越来越多,关于从善坊的前世今生在只言片语中逐渐清晰起来。
“没想到反响这么大。”中山市石岐街道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田湘攸是视频号“老田探宝”的作者。他拍摄短片的初衷既有工作考虑,也有个人对人文历史的兴趣。他希望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关注。视频号取名“老田探宝”,这个“宝”指的就是中山的历史文化街区。
田湘攸选择从善坊,是因其有着独特的文化印记。从善坊是中山市现有的四大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属于中山香山古城范围,从南至北,由东西走向的共和巷、从善坊、观音巷、郭家巷四条巷道组成。
从善坊地处中山古城铁城的南关(即铁城南门阜民门至如今的南下新码头区域),这里也是岐澳古道的起点区域,连接珠海、澳门等地和中西贸易的重要节点,自古商贸繁荣。处于商贸中心的从善坊人气鼎盛,截至目前,街区保存了5处历史传统民居群、140多间老旧侨房,是中山近现代最早的商住区域之一。
从善坊地处中山中心城区,被闹市包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由从善坊牌坊走进主街,民国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多建于民国时期,主要为20世纪30年代前后分期建设,融合了中西风格。从善坊外围的骑楼街,是岭南建筑和南洋建筑的结合体,也是中山近代典型的居住街坊。
在田湘攸看来,从善坊中西合璧的建筑及建筑群组、传统的街巷风貌,是研究华侨文化对中山近代生活影响的真实范本。但由于房屋主人多已不在中山,一些闲置的老宅多次遭到盗窃,剩下“空壳”。
对于从善坊而言,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就像一场“及时雨”。今年4月,经过前期工作,从善坊历史街区改造项目施工队伍正式进驻,改造正式实施,成为中山本轮老旧小区改造最早启动的项目之一。
按照项目计划,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今年年底完工,目前项目进度已达25%,以修旧如旧、引入新元素为导向的改造活化工作逐渐落地,百年从善坊的重生计划也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不赶走一个人”
如今居住在从善坊的居民,不少是从周边地区搬到这里的新居民,陈绍柚就是其中一位。
熟悉陈绍柚的居民都亲切地称他“柚哥”。1988年,陈绍柚在从善坊购置商铺,在从善坊3号开设餐饮店“顺柚记”。
随着纸厂、氮肥厂等国企在从善坊修建员工宿舍,周边人气渐旺,顺柚记的生意蒸蒸日上,不到两年,店铺空间就面临扩容瓶颈。于是,陈绍柚就将目光放在了从善坊。通过邻里引荐,陈绍柚购买了一处与店铺紧挨着的闲置房屋,用作厨房等业务用房。
“这里是‘最中山’的地方,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里。”带着对从善坊的深厚感情,1990年前后,陈绍柚又先后在从善坊购置了3处空置房屋,并带着家人,入住从善坊12号。
在田湘攸的印象中,像陈绍柚这样“回流”从善坊的居民并不多,他们却是从善坊项目的核心支持者。
“我们不会赶走任何一家住户、一个人。”田湘攸表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首先要解决人的需求问题,要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提升人居环境,适当引入新元素和新业态,聚人气,重燃老街区的“烟火气”。“要让原居民愿意回,外面的人愿意来,这是改造首要目标。”他说。
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内部。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事实上,“满足居民当下生活需求”是中山本轮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导向,建筑结构加固、楼梯和公共空间更新改造、道路整治等基础类改造将是改造的重点。这种改造方向得到了从善坊居民的支持。在今年初开展的居民改造意愿调查中,改造项目得到近八成从善坊居民的支持。
修旧如旧、留住原居民的原则,也得到了从善坊项目规划设计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谦认可。郭谦曾参与广州永庆坊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项目,对历史街区保护开发有着丰富经验。
“我们采用的不是纯粹旅游的模式,而是文旅与居民生活和谐共生的模式,我们欢迎和鼓励原居民‘回流’。”郭谦表示,从善坊的保护和活化工作首要落点是通过改善城市环境,让城市居民有获得感,提升生活品质。
顺柚记紧挨着从善坊牌坊,离12号大屋仅有数步之遥。岁月流逝,周边新的商住小区出现,住户逐渐搬离了老化的从善坊。如今,陈绍柚一家也不再在从善坊居住,12号大屋已变成他日间休息和会客的地方,也是从善坊人气最旺的一处房屋。从外部看去,12号大屋依然保留着鲜明的民国风格,青砖石脚、矮脚吊扇门、木趟栊和高大的硬木大门都显得格外独特。
“希望整(搞)靓点啦!”看着进驻的施工队伍和正在修正的旧房屋,陈绍柚对改造项目充满期待。
由从善坊到香山古城
从善坊项目的启动,只是中山香山古城的一个起点。从启动之日起,从善坊就被视为整个香山古城保护活化的“首发项目”,对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有着先行示范的意义。
从善坊内的中山市历史建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中山香山古城范围。香山古城总面积2.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31公顷,是历史上被南宋“铁城”城墙围住的内城。从善坊往北直线距离约1公里,是铁城东门城墙遗址,是铁城至今保留最完整的一段城墙。此外,从善坊周边分布着孙文西路和西山寺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相比从善坊,孙文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有着更厚重的历史积淀,街区面积也更大。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山的商业中心,宋元时期就形成了以“十八间”为核心的城市商业区,明清时期形成的城西旺市,见证了香山商业的发展,清末民初形成的大量老字号店铺及商业行会仍保留至今。
在田湘攸看来,相比孙文西路历史街区,从善坊更像是一个五脏俱全的“麻雀”,是最佳的样本。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工作有着不少共同“痛点”,其中首要的是房屋的产权整理问题。田湘攸统计发现,从善坊中的老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产权明晰、已被录入国土资源系统且权属人身在中山的,这类房屋占比约一半;二是虽然有产权信息,但找不到权属人的,这类情况约占四分之一;三是没有产权信息,也找不到权属人的,这类也约占四分之一。
按照开发计划,项目将对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保护开发,实施建筑外墙修缮、路面改造、景观修复、“三线”下地、停车设施改造、雨污分流系统建设、灯光工程及局部建筑抢修加固等,同时还将引入商业新业态,打造一个新的城市文旅和居住区域。在房屋产权多样的情况下,整体开发有较大难度。为加快项目落地,田湘攸一边通过登报等方式寻人,一边探索新的改造模式。对于暂时无法确定权属人的老房屋,采取“先抢修后对接”“以修代租”的方式进行。
从善坊内的历史建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随着施工队伍进驻,从善坊改造的消息加快扩散,一些“后知后觉”的权属人逐渐回到从善坊。今年4月,一位从澳门闻讯归来的权属人上门找到田湘攸,对他进行“质问”。
“刚开始她以为我们要拆掉他们家的房子,来势汹汹。”面对这位权属人的误解,田湘攸拿出了项目改造蓝图,向她进行耐心讲解。了解项目全貌后,这位权属人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还主动将老屋的钥匙交给田湘攸,将房屋交由政府进行修缮和管理。
除了房屋权属问题,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中涉及的消防、道路交通以及商业业态引入等问题也是需要反复推敲的“难题”。针对涉及历史文化保护的老旧小区的改造“难题”,近日出台的《中山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指引》也作出了指引。接下来,涉及历史文化保护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可通过组织专家、总师团队和相关部门对改造方案进行评审等方式,确定改造路线和标准。
“难题”的答案有望在从善坊项目的实践中找到。田湘攸认为,范围相对较小、改造难度相对较低的从善坊项目有着更高的“容错度”。通过复活百年从善坊,希望能探索形成一条可复制的、具有中山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路径。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文字】南方+记者 雷海泉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南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