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Guangzhou New R&D Institute Alliance)在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暨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正式揭牌成立,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章程,投票表决通过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联盟首届秘书长单位。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为联盟首届秘书长。首批成员单位包含38家新型研发机构(联盟首批成员具体名单与介绍将呈现在文章末尾)。
联盟以“平等自愿、信息共享、共同参与、协同创新”为宗旨,是在自愿、平等、互利、合作的基础上,面向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开放的非盈利性合作型组织。
联盟创立之基:
百花齐放,大院大所勇当广州科技创新“排头兵”
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为广州的科技创新事业做出了大量积极的贡献。
目前,广州市共建有新型研发机构78家(含7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6家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14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三种类型有部分重叠),数量上位居广东省第一,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其中14家入选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序列,约占广东省的70%。
在科研任务方面,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纵向项目592项,其中国家级147项,省部级218项,已累计形成172项国家标准,159项行业标准,建成30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同时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家“卡脖子”核心技术需要,全力攻破“卡脖子”技术,例如,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瞄准国家战略需求,集中力量破解了高超声速飞行、空天往返技术等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建设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全力攻关国产航空轮胎全产业链自主可控难题,将成为全球第二个航空轮胎研究试验中心。
在成果转化方面,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性收入达19.79亿元,其中技术服务收入14.76亿元,技术开发收入4.79亿元,技术转让收入0.24亿元,技术咨询收入约0.2亿元;服务企业5438家,有效支撑企业转型升级。
在企业孵化方面,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技术作价入股、建设孵化载体等方式开展企业孵化,据统计已技术作价入股35家企业,其中2022年技术作价入股13家企业;累计孵化801家企业,培育上市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10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5家,2022年新创办企业88家。
在人才引育方面,广州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着引才育才的职能,广纳院士团队、杰出青年学者等高层次的海内外人才。截至2022年底,新型研发机构从业人员共计1万余人,其中研发人员约7000人,行业领军人才33人,留学归国人员264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703人,具有研究所生学历人员2668人,其中博士838人。张伯礼、金力、赵宇亮、贺福初、叶甜春等院士等作为院长领衔共建了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在金融赋能方面,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与新型研发机构业务的融合发展,已有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成立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超过8亿元,投资入股18家企业。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孵化并持股的广州超视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获得启明创投、鼎晖投资、启迪之星等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累计融资8300余万元,目前企业估值已超3亿元。
在优化激励机制方面,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探索优化现有激励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和奖励前置到转化前,有效解决科研人员“不愿转”“先转化后奖励”(奖励现金)或“先转化后确权”(奖励股权)导致的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联盟未来展望:
联动共赢,集中力量办大事
为了推动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信息对接和共享机制,形成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合力”,使大院大所创新能力赋能本土产业链,广州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应运而生。联盟的成立,将带来以下积极意义:
1.实现产业对接精准化,搭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服务机构等的合作桥梁,更好地服务广州市产业发展。联盟将依托大湾区中心的数字化全流程服务+管控系统及“湾创产学研”小程序实现技术供给方(院所)和需求方(企业)的精准对接,通过线上数字化匹配,结合线下交流对接,让技术撮合更高效、精准、高质量,更体系化地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从0到1、1到10、10到100,打造一个围绕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服务机构成果转化的闭环和生态,更好地赋能广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推动广州市的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2.实现场景创新具体化、“揭榜挂帅”常态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联盟将围绕产业共性问题和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持续发布重大技术需求榜单,将“揭榜挂帅”工作常态化;联盟也将围绕广州市产业升级产生的大量场景需求,定期发布场景需求清单。以上举措将有效链接新型研发机构成果创新资源,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研发成果与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对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成果持续转化。
3.推动技术经纪人培训标准化,打造科技人才聚集的洼地。一方面,联盟将以培养高水平技术经纪人为目标,制定更为实用的技术经纪人评价标准及培训教材,为新型研发机构培养懂技术、懂经营、懂金融、懂市场、懂管理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联盟将逐步增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品牌效应,从而推动政府相关单位制定配套政策,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专兼职人员释放政策红利,提供相应的人才待遇。
4.优化科技+金融的新型合作模式,有效地促进科技和资本的深度融合。联盟将探索科技+金融的新型合作模式,通过与联盟成员共建“广州科创要素路演赋能中心”,组织产融对接活动,强化产权合作,搭建产业、科研、金融、服务合作桥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
5.打造联盟成员间的“共创”“共享”机制,促进成果快速转化。联盟将建立起有效的“共创”机制,针对广州战略型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等组建起数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这将整合多个机构的研发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加速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攻克,也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进程。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也将打造联盟科技成果库等,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将减少联盟成员间造成不必要的竞争和资源浪费。
联盟首届秘书长秦海鸥表示,这个联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来自于一次次推动大院大所技术成果与市场的对接实践中。“在前期对接中,我们发现一个产业、一个企业的需求,往往不是一个大院大所能够解决的,很多时候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秦海鸥说,例如生物医药企业的需求可能落在精密制造领域。在秦海鸥看来,构建成体系的对接体系,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术业有专攻”,让新型研发机构能投入更多精力在研发上。“广州的大院大所是不缺技术和成果的,但需要自己将成果从0到1、推动到1到10再到10到100,自己做研发,又要做转化、孵化、产业化。这个过程太漫长了,要走过很多坑,可能需要十年磨一剑。”
他认为,科技金融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的加入,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新型研发机构“打市场”的压力,“不一定需要带管理团队,只需做好技术赋能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占股,成为首席技术官,最终实现上市,也是成功的。”秦海鸥期待,这个平台不仅能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还可以走向全国。
联盟首届秘书长秦海鸥发表讲话
未来,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将在“联动共赢”的目标指引下,通过线上数字化匹配、线下交流对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协同发展,共谋政产学研金用服融合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科技创新与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联盟首批38家新型研发机构成员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
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高新区与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发起设立,在借鉴北京协同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高,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原始创新体系,研发原创技术、培育新兴产业、培育创新人才。研究院成立以来与多所国际一流高校形成了紧密合作关系,初步形成全球化创新网络,已启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三十余项,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培育了一批硬科技企业,已有多家企业实现了大额社会融资。
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
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三方共同出资建设的空天院院属学科外溢性质的京外研究机构,是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事业编制单位。大湾区研究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毫米波太赫兹基础理论,重点发展移动通信、雷达遥感和无线传感等领域急需的新型射频器件和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构建完整地从基础研究、核心器件到系统应用及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形成毫米波太赫兹的学术创新和人才高地及产业化基地,建设成为国家太赫兹科学技术中心。
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
依托中科院“新一代潜航器”先导专项落户广州南沙,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同建设的事业单位。2019年经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首批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同年认定为广东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智能无人系统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高技术攻关、关键部件研制、系统集成与测试、应用示范、成果转移转化、小批量试制及产业化。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
由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于2019年9月10日注册成立。广纳院定位于国际一流纳米技术转化基地,聚焦科技创新链4-6级,打造完整的1-9级科技创新链。面向国家和大湾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填补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鸿沟,推动纳米科技交叉融合创新,积极培育纳米产业新业态,致力于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强化纳米科技产业引领功能贡献“广纳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
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复旦大学共同建设的广东省属事业单位,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2020年10月19日,经广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核准登记注册。精准医研院将凝聚复旦大学科研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力,推动长三角与珠三角深度融合,提升校地合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产出国际优秀的原创基础研究成果和关键共性技术,建成国际一流的精准医学和智慧医疗支撑平台,建成国际一流的精准医学和智慧医疗研发人才高地,转化重大科研成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南沙):
成立于2019年10月12日,是在广州市和南沙区共同支持下,依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打造成为广东省空天科技创新高地,在南沙科学城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超声速风洞、空天科技研究中心、“力箭”系列火箭产业化基地。广天院聚焦先进空天往返基础科学与关键技术核心问题,打通空天科技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系统解决方案-集成演示示范-成果转移转化”创新链条,主要开展空天科技及相关材料、结构、控制等领域或专业的技术研发、装备建设以及空天飞行器产业化推进等业务。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
成立于2020年2月,是由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省级事业单位,院址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广州市黄埔区,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所长杨小牛担任首任院长。作为长春应化所“一基地、双核心”大应化发展战略的南部核心,南北互动的中试孵化、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平台,黄埔材料院秉持新材料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新格局使命,以“创新科技、强国富民”为发展宗旨,致力于成为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领跑者。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
成立于2019年8月2日,是由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举办,由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的省属事业单位,获批建设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硬科院以“致力创新技术赋能产业升级”为使命,围绕光电芯片、激光技术、商业航天等硬科技领域建设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硬科技技术及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工作。
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是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2020年3月9日,正式注册成立为广东省属事业单位。2020年10月,正式获批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目前是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并先后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等。正式挂牌和建设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中国科学院腐蚀控制工程实验室(广东)、广东省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国家级与省部级平台。
广东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
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联合成立,属省级事业单位。研究院于2019年8月正式成立。同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荣誉称号,并于2021年成功获批承建“中国(广东)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建设“广州市智能传感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
由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大学合作共建,广东省科技厅支持的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依托北京大学的创新资源,结合广州产学研发展优势,促进激光、等离子体、核技术与医学、工业、电子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力争将研究院打造成我国最具代表性、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融科技创新、人才聚集、服务支撑、产品培育、企业孵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和创新中心,促进广东省相关新兴产业发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
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广州市政府携手共建的高层次、引领性、国际化的产学研融合实体,旨在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5G应用、物联网、网络安全等“卡脖子”关键领域,面向国家、区域和产业需求,打造产教融合与人才汇聚的新型研发机构。广研院正式地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总投资约 35 亿元,首期规划用地 200 亩,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预计2023年投入使用。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
成立于2011年,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共建的隶属于广州市的独立事业法人单位;现正构建“1+2+3+N”的科研创新体系。面向节能环保、纺织印染、船舶制造、新能源、核电、电子制造等“N”个行业领域,在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2”个科研方向,打造粤港澳合作工业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沈自所科技成果华南转移转化平台等“3”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
是2011年5月27日由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共建的事业法人单位,2015年经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首批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聚焦于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目前已汇聚一支超过400人(含孵化企业)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创业团队,围绕政务大数据、智能物联网、智慧食药监、区块链、智能交通、电子取证、智能视频分析、软件测评等重点研究方向形成多项成果。
广州先进技术研究所:
成立于2011年5月,是根据广州市产业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为加快南沙区产业技术发展,进一步加强地方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地方事业法人新型科研机构。结合广州地区的市场、人才资源及区位政策,充分发挥南沙“国家新区”“国家自贸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区域优势,与当地的产、学、研、政、资紧密结合,目前建有前瞻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水科学研究中心、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中心。
清华珠三角研究院:
2015年10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共建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协议,在广州建立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研究院是广东省事业单位,按企业化方式运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研究院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围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与信息技术、精密仪器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材料与节能环保、高端科创服务领域,着力打造科技研发、企业孵化、创业投资、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功能板块,建设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特色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广州物联网研究院:
负责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旨在支撑物联网应用跨行业、跨领域互联互通,促进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围绕该平台及自主核心技术,积极推进物联网标识在产品溯源、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健康、工业互联网、科学数据等各行业领域的应用。科研方面承担了中科院、工信部、广东省、广州市等多个重点研发项目;产业化方面通过落地区域和行业应用推广中心,持续打造国家级物联网平台应用服务生态圈。
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
是浙江大学与广州市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共建的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其宗旨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研究院作为浙大在华南地区设立的唯一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新型研发平台,是浙大服务华南地区的重要窗口,致力于发展成为集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华南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提供支撑。
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
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政府、广州高新区管委会于2018年4月共同发起成立的网络通信领域高端研发平台。研究院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目前已组建起国家级领军人才领衔的近两百人全职科研队伍,累计承担30余项国家和省市重大科研项目,申请发明专利100多件,在5G技术与设备、通信核心芯片、6G前沿技术和卫星通信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和国内突破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
成立于2008年10月,是在广东省科技厅等多家政府部门倡导下、由多家骨干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出资成立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专注于为新药创新创制提供专业服务。其功能定位为广东省生物医药行业的核心加速器。中心成立以来,已经投入了一批创新药物项目,并引进了多个创新创业团队,现有高级实验室和设备,可为生物医药创制中研发、合成、测试、鉴定等各个阶段提供服务。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
中国和新加坡的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由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是汇聚世界一流研发资源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研究院以需求为导向,引入华南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及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发机构的优势科技、人才资源,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立“开放、多元、动态、高效”的创新模式,进一步释放科技资源的活力和创造力,加速国际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落地转化。
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
由教育部和广州市共建、华南理工大学牵头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承担了一大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内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专利超3000件,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30多项,与南沙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上百家企业建立了深入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集研发、中试、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广州产研院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是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北京科技大学广州新材料研究院:
立足广州、辐射珠三角,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大学在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人才优势,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根本目标,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求,贯彻落实广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促进广州区域创新活力的提升。研究院依托珠三角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产业、商业与金融资源以及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北京科技大学的科技成果为基础,通过协同创新,积极融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构建以市场需求为牵引,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企业孵化、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大平台。
北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3年,由北京大学和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238)及其关联公司共同组建成立了以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的“小分子化合物处理来制备多潜能干细胞”研究成果及其团队为基础的协同创新平台——北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致力于细胞生物科技产业的集研发、生产、转化于一体的专业机构,自成立以来,北昊研究院以实现精准健康为己任,以建设生物资源样本与信息库为核心,积极开拓医院合作平台和转化医学两大平台。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面向人类健康与“健康中国”战略,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疾病机理,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提供保障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突破性前沿技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使命,优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与途径,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
华南生物医药研究院:
由广州市科技局举办的独立法人登记类事业单位,是省级新型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研究院成立后,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研究、生物安全研发、特种医学成果转化为主导方向,重点建设新药特药研发与中试、特种疾病与传染病预防控制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干细胞研究与储存、蛋白质组学与精准医学研究等特色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
湖大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广州增城):
是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和湖南大学三方共建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坐落于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期五年建设期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装备、生物医药、绿色建造与环保、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等六大研发领域,致力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发平台。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
是香港科技大学面向内地最重要的创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平台,于 2007 年 1 月落户广州南沙,是广州市首家香港背景科研机构、广东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以穗港科技合作枢纽、原始创新与商用技术的桥梁以及大湾区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基地为发展定位,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物联网、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广东省中药研究所:
成立于1955年,是国内少有的专注于中药研究的科研机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资源种植、检验检测、产品研发和咨询培训。目前已获批建成了广东省科技专家企业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中山大学博士后创新基地、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药研究院、广东省中药材产业服务平台、广东省高新科技企业等多个专业中药材种植和新型中药研发平台。
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5年6月2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牵头,并引进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等优势技术和资源组建的集研发、设计、检测为一体,面向智能装备产业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机构。取得“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智能装备机器视觉系统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与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广东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资质认定。
广东暨大基因药物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企业法人,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组建的全国第一个也是基因工程药物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是生物医药技术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孵化器,已形成新药研发及中试技术服务、皮肤学健康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以及企业孵化器服务等多元化经营模式,为广深沪等地区近百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
由国家02专项总师领军,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高端人才在内的科研领军人才以及来自台积电、三星半导体、意法半导体、博世、联合电子等世界顶尖企业的资深研发人员,在广东省、广州市、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大力支持下,于2019年注册成为省级事业单位,目前已获批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工作站,并担任广东省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广州市半导体协会副会长单位。
广州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
以中山大学为依托,构筑政府、大学、研发机构、产业和资本融合共建的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专注于射频芯片、数模转换芯片、智能传感器芯片、AIoT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等数模混合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研究院突破芯片“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国产自主化,已研发出近场通信芯片、RFID标签芯片、SOC芯片、AIoT芯片、硅麦克风传感器芯片、人脸识别芯片、人工智能芯片、计算机视觉计算芯片等,目前已积累了数百颗混合芯片及IP核。
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72年,原属广州市科技局的综合性医药科研事业单位;2000年以整建制进入广药集团,2015年全部股权注入广药白云山集团;是首批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百强企业、广东省诚信示范企业。总院拥有国内唯一一家“国家犬类实验动物资源库”,华南地区第一家通过国际AAALAC认证和国家GLP认证的国家(广州)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平台6个,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医药检测与评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省级技术平台14个、广州市药物制剂新型释药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市级技术平台12个。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1年12月21日,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1958年成立),是中国科学院在华南地区唯一的以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主的综合性化学研发机构。单位拥有中国科学院新型特种精细化学品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工程中心、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平台近20个,是中国科学院新型特种精细化学品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牵头单位。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4年12月,并于2017年10月获工信部批复建设“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这是广东省第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聚华致力于印刷及柔性显示技术开发,积极攻克印刷显示核心共性关键技术,为行业提供开放式的技术研究平台和测试平台,推广重大科技成果,构建从基础到应用及成果转化完整的印刷显示技术创新体系。
广州云从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7年08月,为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AI的技术研发与试验工作。云从科技2015年孵化自中国科学院,是首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AI平台企业。公司通过像人一样思考和工作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CWOS),基于数据要素进行整合视觉、语音、NLP等多个领域大模型的实践,致力打通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公司通过开放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实现技术平台化,为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治理、智慧商业、AIGC等领域提供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务与行业解决方案。
广东莱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是华南地区药物非临床评价研究领域领先企业,目前是民营机构第一家、华南首家(目前唯一一家)拥有NMPA药物十项全项GLP认证资质,并具备CNAS医疗器械评测、化学品安全检测GLP认证资质(符合OECD GLP要求),还在多种属动物、多业务范围获国际AAALAC完全认可,研究数据满足中美双报要求。是中国GLP领域目前唯一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也是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开赛以来唯一一家获国赛“优秀企业”奖的药物GLP认证机构。
联盟秘书长单位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2019年,广州市政府将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列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建设事项。大湾区中心由广州产投牵头,联合省创投协会、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珠实股份(A股600684)、苏交科(A股300284)、纳斯特、呼研所等相关机构共同参与投资组建,是首个以“大湾区”字号注册的企业化运作的一站式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旨在建立一个连接政府单位、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园区载体等的粤港澳大湾区平台,基于数字化能力,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生态,赋能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
联盟依托首届秘书长单位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搭建了“湾创产学研”线上小程序,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成果库,汇聚了成员单位的产业化方向、科技成果等信息,实现成果线上化展示、对接。
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联络员
许晓敏 13560452958
【来源:大湾区创新服务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