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蓝衫绲双襟,步步连来爱钩针;步步钩针妹刺个,着在胸前挂在心。”蓝衫是客家人的传统服饰,也是客家人的独家记忆。它承载的植物土法染布技艺不仅是客家人的非遗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李海燕将染布放在太阳下晾晒。
“别看染缸水无法流动,好似‘死水’,实际上它是有‘生命’的,养好染缸,染出来的布才会鲜活漂亮。”在染布基地,梅州市植物土法染布项目非遗传承人李海燕嘱咐徒弟们细致查看染缸植物发酵的情况。
植物土法染布诠释了客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植物染采取的是天然染模式,其原料是山区梅州盛产的蓝草、狗爪豆、一包针等山野植物。
植物染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诗经》《夏小正》及《荀子·劝学篇》等古籍中对此皆有过记载。“凡蓝五种,皆可靛”,宋应星曾在其著作《天工开物》中对蓝染用到的建缸方法以及制靛工艺做了详细介绍。
客家人南迁过程中,将植物染的技艺带到了南方地区,经过与当地文化的交融,发展出了植物土法染布技艺。
“植物土法染布技艺一般包括单色平染、扎染、夹缬、型糊染,采用不同染色工艺手段,效果则完全不同。”李海燕一边说着,一边与徒弟将麻布叠起,在麻布中间夹着圆形和五角星形的木块。然后利用固定器使其稳固,并用丝带将麻布捆紧。
将麻布扎成不同形状,能扎染出不同图案。
李海燕的徒弟查看染缸植物发酵情况。
随后,李海燕的徒弟们将麻布放入染缸中浸泡,约3分钟后取出,此时麻布呈现出的是草青色。李海燕张开麻布重叠之处,让麻布与空气充分接触。不一会儿,麻布因氧化而变成了靛蓝色。
扎好的麻布放进染缸里浸泡上色。
浸泡后的抹布与空气接触,充分氧化。
重复多次浸泡和氧化的步骤,麻布最后取出已不呈现青色,而完全变为靛蓝色。他们在清水下洗净多余的染料,挤干水分后摊开麻布,圆形和五角星形的白色图案点缀在蓝布上。最后再晾晒麻布,干了之后便完成了一个作品。
清水下洗净多余的染料,挤干水分后摊开麻布,能看到初步的扎染效果。
清水下洗净多余的染料,挤干水分后摊开麻布,能看到初步的扎染效果。
李海燕说,植物土法染布面料朴实、素雅。图案大多取材于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几何纹样、吉祥文字等,整体风格素雅、宁静,象征着美好吉祥。
蓝染是客家植物染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由于蓝草本身是中草药,有抵御虫害的作用,所以客家人穿着蓝衫在地里干活也能有效地抵御虫害。除此之外,蓝衫淡化了传统汉服的等级特征。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人们均身着相同样式的服装,体现出客家人勤奋务实、淡泊名利的品质。
采用不同染色工艺手段,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植物土法染布逐渐退出客家传统服饰的舞台。为了让这项传统技艺重焕生机,近年来,梅州市大力推进该技艺的传承发展,并将其列入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80后”年轻非遗传承人李海燕出于对客家植物土法染布技艺的喜爱和传承初心,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乡发展,创建团队开设植物土法染布亲子体验课程、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创新结合贵州蜡染技艺等,为植物土法染布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植物土法染布技艺用在了更广阔的用途中。图为植物土法染布技艺制成的布包。
“植物土法染布做服饰不是主流。但作为非遗项目,其独特的技艺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其传承发展拥有了重要意义。”李海燕说,团队将继续推动蓝染的传承运用,并探索制作工艺品等,让其在保持文艺价值的同时,兼具商业价值。
原标题:
一草一木间 蓝染传千年
梅州市非遗项目植物土法染布技艺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张柳青
【供图】何森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