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为苏区融湾畅通“金融血脉”

南方日报 南方+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从工业领域到广袤乡村,从深耕苏区到融湾入海,梅州金融系统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理念之核、经营开拓之本,为梅州高质量发展夯基固本。

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针对《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提出的“产业引领、基础支撑、改革赋能、开放合作、民生改善和政策保障”等“六大工程”,在“强产业、稳基础、推改革、促开放、惠民生、优环境”等六大方面对口发力,带领辖区金融机构共同助力梅州加快融湾步伐。

苏区融湾,金融赋能。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进一步发挥金融领域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通过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引导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写好“共创共建、共享共赢”文章。

强产业

用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以往都是用房屋抵押,现在碳排放配额也能作为质押担保?

农业银行梅州分行成功为丰顺某连铸企业发放碳配额质押贷款,成为梅州市投放的首笔碳配额质押贷款,标志着梅州市在绿色金融创新上的新探索、新实践。

“农行梅州分行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及时送来了金融助力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解决了我们的难题。”丰顺县某连铸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农业银行梅州分行在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认真研究碳配额质押贷款的相关政策和流程,最终选定丰顺某连铸企业作为碳配额质押贷款的试点企业,并为企业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实现了快速放款。

该笔贷款以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担保,告别了以传统的房地产抵押等融资模式,有效帮助企业盘活了碳配额资产,解决了企业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既是一条低成本市场化减排道路,又是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金融融资新模式。

不仅如此,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还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抽水蓄能、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光伏发电等碳减排项目发放贷款10亿元,同时引导11家法人银行编制并发布《2021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成为广东省非试点地区首个实现法人银行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全覆盖的地级市。

例如,农业银行梅州分行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为兴宁静脉产业园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授信金额4.3亿元,建成满产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量2.6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7万吨;工商银行梅州分行对梅州市五华粤风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五华县黄泥寨7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提供授信2.68亿元,投产后预计可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5万吨。

这是梅州充分用好用足各类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聚力强产业的缩影。

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充分用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发挥引导信贷资源精准流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域,如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

据悉,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撬动牵引下,截至4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181.77亿元,同比增长18.8%,高出全市贷款平均增速3.8个百分点。

此外,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投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立足梅州生态发展区定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银行机构精准对接广东省1570个重点项目和103个关键项目以及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项目。

搭平台

持续强化金融服务保障

5月31日,农业银行梅州分行与博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辖区首单跨境融资平台出口信保保单融资合作协议,金额达10万美元。

“通过‘出口信保保单融资’应用场景,可以共享外汇局、中国信保与银行等多方数据信息,形成政府政策引导、信保分险增信、银行融资支持合力,可提高中小企业险保单融资效率,进一步助力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帮助企业稳市场、保订单、防风险。”农业银行梅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次合作的开展,得益于国家外汇管理局梅州市中心支局手中一份特殊的名单。

据悉,该局近期正开展“外汇服务暖粤企”专项活动,联合辖区金融机构建立了8支汇银联动服务队,建立百家重点企业联系名单,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深入当地各工业园区、厂房开展走访调研,做好外汇和跨境人民币政策的宣导、解读,摸排企业所需所困,回应企业疑难和诉求。

为稳步有序推进专项活动并取得实效,梅州专门制定“外汇服务暖粤企”专项活动调研服务计划,明确服务对象、内容、方式、时间等,目前已建立100家重点企业联系名单,涵盖食品、电声、陶瓷、铜箔、通信设备、橡胶制品等多个行业。该局通过开展深调研、听诉求、讲政策、促便利、解难题、推发展,提升外汇服务水平,助力梅州苏区融湾高质量发展。

这是梅州设立首个“外汇和跨境人民币助企惠民服务点”以来,有效推动汇银企三方良性互动的又一积极举措,方便企业了解外汇政策、熟悉外汇业务,规避汇率风险。

今年3月,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梅州市中心支局的指导下,建设银行梅州市分行成功利用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为梅州市某重点进出口企业受理了一笔金额750万元的贸易融资申请业务,标志着梅州首笔“云上”银企融资对接业务成功落地。

据了解,跨境金融服务平台“银企融资对接”应用场景是国家外汇管理局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搭建的便利化融资平台。

除了提升外汇便利化水平,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多措并举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如持续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推广“粤信融”“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农融通”等融资平台;积极搭建综保区企业服务对接机制,指定专员与辖区银行和综保区企业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政策辅导。

当前,梅州正持续强化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梅州创建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示范点、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力量。

可见,更多的金融互联互通,加速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交流合作。据悉,梅州通过大数据赋能湾区客商金融服务,聚焦湾区市场客商富集优势,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指导梅州客商银行通过与广东客家商会等湾区梅州商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数字化方式为欧派家居等知名客商企业累计提供信贷资金超过20亿元。

优服务

提升金融服务创新能力

无创新,不发展。产品创新既是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有效手段。

张日崧是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的种柚能手,曾想走出大山的他,看到父母只会辛勤耕种,不懂得如何销售柚子,于是决定留在家乡经营柚果产业。

“建仓库需要钱,买设备需要钱,请工人需要钱……”张日崧告诉记者,当年光是基础建设投入就快把积蓄用完了,眼看着收购季节就要到来,订购资金不足让他犯了难。

为解决柚商资金不足等问题,梅州农商银行专门定制了一款“柚商贷”特色信贷产品。该产品解决了张日崧的燃眉之急,经银行调查了解后,3天内就给他发放了30万元无抵押贷款。

“这款产品为柚商收购、销售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信用授信额度,而且办理贷款无任何手续费,贷款资金随借随用,最大程度降低柚商资金成本。”梅州农商银行普惠金融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梅州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农业大市,“金柚之乡”“中国单丛茶之乡”“广东脐橙之乡”……这些是梅州农业的亮丽标签,但农业经营者因可抵押资产少、抗风险能力弱,普遍面临融资难、贷款难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满足融资多样化,组织辖区1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梳理汇编共100项金融信贷产品,开发了“兴鸽贷”“客家特色民居建设贷款”“农担贷”“真猪贷”“民宿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满足种植、养殖、创业等不同资金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950.59亿元,比年初增加74.43亿元,同比多增24.39亿元,同比增长20.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出10.2个百分点。

金融产品创新,成功之处在于“新”,更在于真正用“心”解决客户需求,任何一项产品的创新都要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

今年3月20日,梅州多部门联合开展“政新银企共携手·金融赋能促发展”主题活动,为推进政新银企合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组织召开梅州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现场会、梅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进工作座谈会和“政新银企共携手 金融赋能促发展”融资对接会,不断扩大惠企政策的覆盖面和知晓率。

相关

数字人民币,你用了吗?

“数字人民币注册非常快捷方便,下载APP后很快就注册好了。”市民刘先生说,在注册完数字人民币后,他便首次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消费,感觉十分便利。

今年2月28日,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联合梅县区税务局到重点税源企业广东中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数字人民币缴税推广工作,现场辅导企业通过数字人民币成功缴交资金账簿印花税。

该笔业务标志着数字人民币企业缴税应用场景在梅县区首次应用,数字人民币推广实现新突破。

“体验过后发现确实很方便,即时到账又免了交易手续费,能够节约企业交易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广东中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何仕茂说。

今年5月,梅州市数字人民币试点推进会暨数字人民币体验日活动在梅城举行。工商银行梅州分行、农业银行梅州分行、中国银行梅州分行、建设银行梅州市分行、交通银行梅州分行和邮储银行梅州市分行共6家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现场宣传推广数字人民币,吸引不少市民参与注册,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氛围浓厚。

记者从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了解到,自梅州纳入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以来,数字人民币正逐步走进本地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截至4月末,梅州全市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2.47万个、对公钱包0.98万个,流通业务41.13万笔、7021万元,已落地商户门店2.67万个。

应用场景日益丰富、试点范围稳步扩大、服务触角不断延伸……数字人民币正越来越多走进人们的生活,为实体经济和广大群众提供更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也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动力。

原标题:

苏区融湾 金融赋能

写好“共创共建、共享共赢”文章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汪思婷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