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使用说明书:请像爱玩手机一样爱护我

南方人物周刊
+订阅

▲图/视觉中国

在无数次看向繁忙世界无暇顾及自身之时,是时候暂停一下,用一双被珍视的眼睛,看向更清澈、更舒适的世界了。

文 / 王伊韵 柯玉圆

前不久,“陈乔恩老花了”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她发文回应,并附上一张粉色框老花镜的照片。美人迟暮总是令人感慨,评论区折射出网友对眼健康问题的关注。“最近看什么都模模糊糊,希望不是老花前兆”“现在的人天天玩手机难免这样”“明星都保养不好眼睛,看来得更好好保护眼睛才行了”……类似讨论比比皆是,眼健康问题正成为现代人的一大困扰。

今年“全国爱眼日”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世界视力报告》估计,截至2016年,全球已有至少22亿人视力受损或失明,其中45%的视力损伤问题或可通过预防避免。随着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网课、线上办公成为主要的学习、工作方式,电子霸屏时代彻底到来,本就亟待宣传、重视的眼健康问题强势进入人们的视线,引发讨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医师王凯教授表示,“疫情结束后,病人的数量明显上升,就诊量也多了。”

这是民众的眼健康焦虑正逐渐成为现实的佐证。

▲图 / 王凯医生

“眼睛告诉我的事”

大学毕业后,田雨加入“编程大军”,头两年还能用满腔热忱抵消工作耗损,她偶尔觉得辛苦,但也甘之如饴。然而,从半年前开始,身体发出的信号让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

第一次“警报”来得悄无声音。手头项目正值关键期,熬夜加班在所难免,如往常一样,田雨在深夜打开电脑,将视线聚焦到第一行代码时,问题出现了。

▲图 / 视觉中国

“我好像很难聚焦到那一串字符上,看过去时,满眼都是字母的重影。”那一个晚上,田雨只能反复地通过闭眼和睁眼来调整自己的视力。时间越久,眼睛就越酸涩难忍,强忍不适才能完成线上工作。第二天起床时,田雨发现自己双眼布满红血丝,看上去如同几夜未眠,此症状在几天以后才得到缓解。真正引起她重视的,是这种问题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到后来眼部的疼痛连带着后脑勺开始胀痛。不得已,田雨挂了眼科的专家号。

“眼睛总是发酸发涩,看东西有时视线模糊,看电脑久了,觉得晃眼,甚至眼泪就会不停地流。”医生根据田雨的描述,配合专业检查,给出了诊断——视疲劳。

如果将人体看作一部由高精度设备组建起来的机器的话,那么眼睛,就是这部机器上的照相设备,比起时常高抬的手臂和移动的双腿,看似不需要做太多“功”,但实际上,这部照相机每天都以极高的强度在内部运作,也和四肢关节一样存在损耗过度便会受伤的问题。

在医学上,视疲劳是一种常见的由调节功能异常引起的眼健康问题,与其将之概括成一种具体疾病,不如称之为由视疲劳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组成的症候群。症候群的症状有轻有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开始的表现一般为眼部偶尔酸胀,因为不影响生活,所以非常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当下社会像田雨这样因高频用眼而导致视疲劳的人并不在少数。

健康时报《职场人用眼情况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超90%的职场人长时间超负荷用眼,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视疲劳问题,如果长期不予以重视,这种源起于眼部的状况,很有可能会引发其他身体问题。

与田雨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脑、手机,正是造成她眼部问题的“罪魁祸首”。在王凯医生的门诊,大多数前来咨询眼部问题的年轻人,都反馈自己的工作离不开这类电子设备。闪烁的电子屏,不正确的阅读姿势,熬夜加班时昏暗的光源,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让眼睛这台照相机损耗、蒙尘,严重者还会伴有头痛等全身症状,特别是在紧张的近距离工作之后症状更为明显。

当视疲劳问题开始侵袭当代白领的生活,并引发一定程度的重视时,不少人掩耳盗铃地将屏幕设置为绿色的壁纸,试图在这种“防护”下获得些许心灵上的安慰。但实际上,“绿色对眼睛好”的传言,也并无实证。

“真正的预防视疲劳,还是要尽量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缩短电脑、手机的使用时间,同时主动进行一些眼部调节功能的训练,必要的时候,规范合理地使用一些抗疲劳的眼药水,也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善视疲劳症状。”面对许多在社交平台上给自己留言的视疲劳患者,王凯医生如是说。

后续,田雨在医生的建议下,采用“202020法则”,即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休息20秒,向20英尺(约6米)以外的草地、绿树或其他物体眺望,并辅以临床医生建议的含有七叶洋地黄双苷成分的滴眼液,同时配合调节功能训练,症状已经得到缓解。

现下,她已经重返职场。不过不同以往,这一回,她开始拒绝许多无意义的加班,坚决不再熬通宵。眼睛给她上的这一节课,或许也在不经意间,将她的人生带往新的方向,去往更加健康的命运旷野。

“长大一些就会好吧”

除了那些百忙中“拨冗”请假前来看病的打工人,王凯医生门诊里更为常见的患者群体是学龄期的青少年,繁忙时,一天到访的能有一百多个,差不多占当天挂号人数的九成。一般,这些由于学习内卷、高强度用眼而出现眼健康问题的青少年背后,都有为孩子的眼健康问题担忧的家长。

▲图 / 王凯医生为患者检查视力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家长的心,他们身体任何部位出了问题,当家长的都会非常重视,”郑婕的孩子今年上初一,课业压力开始逐步显现。网课一度让郑婕非常紧张,与眼镜相伴二十多年的她深知其中的麻烦和不便,因此对孩子的视力问题格外重视。

郑婕检查出视力问题是在初二那年,“坐稍微远点,就看不清楚黑板,模模糊糊的。”郑婕的父母都没有视力问题,在她成长过程中的90年代,也很少有人对眼健康进行大范围的专业科普。医生诊断她为“假性近视”时,她对这个概念甚至都很陌生,更别提医生强调的注意用眼疲劳、做眼部按摩等建议。繁重的课业让她把医生的叮嘱抛至脑后,等高二再去检查视力时,假性近视已经变成了真性近视,不可恢复。

戴上眼镜不麻烦,但在厚重的镜片背后,人生实实在在地被改变了。在因为视力问题失去一些好的机会后,郑婕对孩子的眼健康尤为关注,在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平时也会及时纠正孩子的阅读姿势,一直到小学毕业,孩子的视力水平都保持得不错。但是郑婕的忧患意识并未停止。

升入初一以后,孩子回家闲谈时常会提到班里哪个同学最近又被医生诊断为“假性近视”,孩子的求知欲旺盛,问了她好几次,“都是假的了,那到底近不近视呢?”

提及假性近视,王凯医生感慨,大众的认知在这个概念上确实存在不少误区。

所谓的“假性近视”其实只是眼睛疲劳的一种状态,准确来说是“调节性近视”,属于视疲劳症候群的一种,通常是因为用眼过度而导致的视力下降,其本质是调节痉挛引起的视力不良,一般并没有伴随器质性的改变,也就是说,采取科学的方法干涉就有机会恢复正常视力。

切身经历过“假性近视”的郑婕,在成为妈妈后认真地学习了许多养育孩子的知识,其中也包括保护青春期孩子的视力健康。她深知,假性近视不一定都会发展为真性近视,但如果跟自己当年一样,放任视疲劳症状一再继续,那么戴上眼镜只会是必然。

作为家长,郑婕总想给孩子更多的保护,在关注王凯医生的微博后,她的焦虑缓解了不少,而且学到了更多的科学护眼方法。

既然网课学习和阅读任务无法避免,那么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增强孩子的户外运动,多让孩子与阳光接触,花上一点点时间,带着孩子做“反转拍”训练,其实都是非常实用的方法,哪怕孩子已经出现了视疲劳的状况,可以遵医嘱适当地使用一些抗疲劳眼药水,也可以进行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家长不必过分忧心。

每天有一个小时的时间,郑婕允许孩子自由使用平板电脑,要求是,每半个小时就需要做一次护眼锻炼。她深知,与孩子的眼健康问题作“斗争”,必然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或许,等孩子再长大一点,有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就会好一些吧。

科普,常常帮助

王萱是郑婕的同事,偶尔听到郑婕谈及这些家常时,都会暗暗腹诽自己,可能她就属于那种长大后还会让父母操心的人。

从事媒体行业的王萱,形容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是看稿,就是在看稿的路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让她成了“重度滴眼液用户”,平时丢三落四的她,年底做大清理时发现,自己购入的滴眼液不计其数,有的甚至都放过期了。

“粗暴”,她这么形容自己对待眼睛的态度。很多时候,明明知道睡前在黑暗的环境看手机不好,但面对成年人难得的放松时间,她就是戒不了这些习惯。“懂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她时常这么调侃,哪怕今年年初刚刚做完摘镜手术,因为工作原因,也很难放下手机。

▲图 / 视觉中国

第一次复查之前,她发现自己的眼睛异常干涩,“眼睛好渴,只想闭眼睡觉”。直到复查时,医生做了专业诊疗才发现,她的情况属于干眼症伴随视疲劳,为她开具了含有七叶洋地黄双苷成分的滴眼液。

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显示,71.3%的干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疲劳症状。看屏幕过度会加快泪液蒸发,继而加重干眼症状,导致干眼患者的角膜上皮容易受损,因此更容易出现视疲劳症状。

王凯医生见过许多像王萱这样的患者:在一定层面上,他们对待眼部问题有较为科学的认知,懂得“对症”治疗,但是在更多情况下,面对较为复杂或者隐秘的病症,这种“自信”又会起到一定的误导作用。

面对这种情况,尤其视疲劳作为一种症候群,症状或轻或重,时常因为“毛病”过于细小,干扰不到正常生活而被频繁忽视,王凯医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科普对大众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分享正确的护眼知识已经是势在必行。

行动最早开始于2017年,王凯医生在社交平台上撰写科普类文章。最初的粉丝数并不多,但他的初心不在“流量”上。对他而言,这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

“医学科普是必要的。当大众掌握了健康的观念,也会给我们的工作节省很多精力。如今,关于眼轴、远视储备等都不需要赘述,家长自然就懂了,就诊时交流畅通许多。”

王凯医生身上有一种学医之人普遍的高效。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眼健康。他深入浅出的干货分享,吸引了不少受众,他和团队也开始“转战”短视频领域,试图用更直白的方法,解答大众的困惑。

▲图 / 王凯医生为科普做准备

医学科普的这条路,坚持下去不容易,但如果走好了,不仅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搜集更多互动案例反哺一线临床,更能在实现医疗普惠的共同理想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眠于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写着那句最常被用来形容医生职责的话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尽管救助治疗在大多数时候呈现的结果确实是“有时治愈”,但是医生们总能想到办法,给到患者“常常帮助”,科普,正是其中之一。

“小”问题,“大”健康

996们的“无限透支”“得过且过”,孩子的负担,家长的焦虑……种种现状都反映出社会对眼健康问题的科普缺失。时至今日,大众努力的目标应该是,让保护眼睛的小举措成为像“饭前要洗手”这样的常识,这正是王凯医生在互联网上孜孜不倦的努力,也应该有更多的同行者加入。

据统计,我国有视疲劳患者约1.5亿以上,近几年已成逐步上升趋势。《“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提升全民爱眼护眼意识,做到对眼疾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互联网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眼科医学的边界也在数代医疗工作者的努力下,不断被拓宽。然而,在这些“大”的话题背后,聚焦着“小”毛病,或许更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细究下来,许多常被提及的眼健康问题,都与视疲劳相关。努力改善它,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与精力。

从一条科学的用眼常识,到一个正确的阅读坐姿,从一次主动的护眼训练,到一瓶兼顾安全性和针对性的滴眼液,从一次迫不得已的“闭目养神”,到一次主动的“关爱自己”……在无数次看向繁忙世界无暇顾及自身之时,是时候暂停一下,用一双被珍视的眼睛,看向更清澈、更舒适的世界了。

* 文中田雨、郑婕、王萱为化名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