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甘薯走出大山“进军”澳门市场

南方⁺ 记者

“汕尾市陆河板栗薯粉嫩香甘、丝滑无筋,确实系正!”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经济民生联盟副主席罗彩燕点赞道。近日,记者从汕尾市陆河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局以奋力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为目标,因地制宜推进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发展,推动首批农产品——陆河甘薯正式“进军”澳门市场,逐步将陆河优质农特产品推向粤港澳大湾区。

陆河甘薯。

突围定位:以质量求生存,靠品牌抢市场

陆河县整体地形北高南低,属低山丘陵区,呈“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结构分布。

“耕地面积少、耕地碎片化严重是陆河耕地资源的先天短板;难以引进大型农业企业、推动规模化生产是陆河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难点;山耕成本高,遵循市场规律和市场价格,农民群众难以盈利是陆河农业最大的痛点。”陆河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逐一击破这些痛点难点,该局确定“以质量求生存,靠品牌抢市场”的发展方向,提出思维突破、品质突破、渠道突破、利润突破、传播力突破、运营能力突破“六大突破”工作方法,推进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发展,培育自主品牌农产品,创建有效运营的营销渠道网络,搭建本地农产品运营主体,推动“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的品牌农产品走出大山,销往粤港澳大湾区、走向全国。

“陆河板栗薯”包装盒内附有“绿美广东·生态陆河”的宣传彩印。

价值提升:打开供澳市场价值翻三倍

众人拾柴火焰高。陆河县农业农村局积极主动对接陆河在外的商会、同乡会,寻求外出乡贤共同探索都市精品农业的发展模式。2022年初,该局主动联系珠海市陆河同乡会、澳门陆河同乡联谊会,取得了澳门陆河同乡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彩国先生的大力支持,并与陆丰植物龙生态农业在珠海的母公司建立了联系。通过多方协调,植物龙与珠海市陆河同乡会签订合作协议。

“在起步阶段,我们借助植物龙的优质种苗、农业技术、保价回收等保障服务,为陆河甘薯产业提供兜底保障,同时聚焦耕地碎片化严重、耕作成本高问题,在耕地理念上也探索破解。”陆河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4月,该局选定了河口镇高潭村的100亩耕地,由村集体牵头流转,实行“集碎为整”“小块田变大块田”试点改革,借鉴征地卫星定位工作方法,通过调查摸底、确定地块、拟订方案、测量定界、明确模式等步骤,打消群众承包土地权受侵的顾虑,在五个月内完成了陆河甘薯基地的平整、种植。

在种植环节,陆河县农业农村局秉承“选优品种、绿色种植”,依托植物龙的优质脱毒种苗,选取日本板栗薯(龙龙金8号)优质种苗,采用植物龙蚕沙改土技术进行耕种。“虽然生态种植的费用很高,每亩地光是净改土蚕沙投入就要3000元,但从长期发展看,却可以更好地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陆河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良好的品质是“出圈”的基础,陆河首批农产品顺利通过珠海拱北海关的质量检测,取得了供澳通行证。

酒香还怕巷子深。2022年,陆河县农业农村局先后对接珠海车友会、蔚来汽车、香山网等组织,详细了解供港供澳农产品要求和程序,想方设法搭建都市农业销售渠道。2023年1月,向强农业首批次甘薯(西瓜红、龙龙金8号品种)成熟,由于刚起步销路不畅,由陆丰植物龙生态发展农业公司订单回购,亩产价值为10700元。香港、澳门通关后,陆河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对接港澳市场,推动“陆河板栗薯”成为首批陆河自主品牌农产品出口澳门市场,亩产价值提升至33152元,经济效益足足翻了三倍,目前已在澳门16家商超铺货。

农旅融合:打响陆河绿色生态IP

观看甘薯育苗过程、了解甘薯品种相关知识、体验甘薯与茶、咖啡搭配的味蕾冲击……在位于珠海的“陆河甘薯体验中心”,各种与甘薯有关的沉浸式体验让珠海市民大开眼界,更让他们加深了对陆河“中国生态养生之乡”的了解。

陆河县农业农村局坚持把陆河特色农产品与陆河生态旅游资源同步进行宣传推广,在“陆河板栗薯”的包装盒内附上“绿美广东·生态陆河”的宣传彩印,让消费者在购买、品尝陆河农产品的同时,体验陆河的生态文化和农旅文化。

“我们注重将陆河特色农产品与陆河客家文化相结合,让有文化、有故事的特色农产品成为都市人高度体验陆河风情实现路径,在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同时增强都市人对陆河的认知和向往,打造沉浸式农文旅融合的陆河IP。”陆河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下来将组建“陆河县新农人协会”,吸纳一批具有新思维、新技术、新渠道的陆河新农人,借鉴“陆河板栗薯”的成功经验,以“协会+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动陆河青梅、茶叶、油柑、大米等特色农产品走向都市,在高端精准的私域流量中打造具有陆河特色的都市农业产业。陆河甘薯采用植物龙蚕沙改土技术进行耕种。

陆河甘薯采用植物龙蚕沙改土技术进行耕种。

南方+记者 陈欣欣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