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山!你真不一定认识…

今日斗门
+订阅

本文共6021个字、68张配图,完整阅读需16分钟

黄杨山

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中部,

面积30多平方公里,

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在581米高主峰远眺,

珠江三大出海口尽收眼底,

有“珠江门户第一峰”美誉。

▼黄杨山九峰相连,主峰高581米,为“珠江门户第一峰”。/ @张练周 摄

黄杨山

怪石嶙峋,形态各异,

是大自然的神笔之作,

总被人们赋予着各种传说。

▼黄杨山崩塌的碎石。/ @张练周 摄

黄杨山

每一季、每一天、每一刻都有大美,

如佛光紫气、云海奇观、

日出朝霞、晚霞夕照……

▼黄杨山星空轨迹。/ @张练周 摄

亿万年来,

它接受大自然伟力的塑造,

成长出坚硬无比的山体,

它用时间的绵力滋养密林,

演化出生机勃发的灵动世界。

它不仅是自然的造化,

也是斗门人的心志寄托。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杨山,

读解它的“基因密码”▼

01

造山运动 夷平与抬升

根据《斗门县志》记载,

斗门地区曾为浅海环境,

强烈的地质运动使岩浆侵入

以黄杨山为中心的

古生代(5.43亿年前)地层

和中生代(2.5亿年前)地层,

使黄杨山崛起区为陆地,

经过长期风化侵蚀逐渐被夷为平地。

▼地球板块运动示意图。/@张练周 制图

在距今约300万年前

发生了地质历史上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印度洋板块从雅鲁藏布江一线附近处

向亚欧板块下俯冲,

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

亚欧板块一侧发生较大面积的抬起,

使黄杨山再次抬升。

▼旋转手机横屏查看黄杨山全景图。/@林晓森 摄

强烈的地质运动

令黄杨山地下岩浆上涌,

在离地面7-8千米的深度冷却凝结,

形成了一块巨大的花岗岩体,

为黄杨山地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登山爱好者登顶黄杨山。/@心田 摄

02

自然造化 岩石为证

黄杨山山体为典型的花岗岩结构,

主要造岩矿物为长石、石英、黑云母。

当地球深处岩浆侵入到地壳浅部冷却,

便形成侵入岩,

花岗岩便是其中一大类。

▼花岗岩产出位置示意图 / @宋明贤 制图

花岗岩从地球深处来到地面的过程,

并非一蹴而就。

首先要借助地球板块运动力量,

令大地碰撞、变形、断裂,

进而抬升为山脉和丘陵,

花岗岩才能靠近地面。

▼黄杨山石岭。/ @张练周 摄

然后,

花岗岩想要继续向上突破并露出地表

成为石峰或山岭,

还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伴随着花岗岩的抬升,

当上方岩石被雨雪风霜破坏殆尽,

外界施加的压力减小,

花岗岩会膨胀破裂,

形成纵横交错的裂缝。

▼花岗岩暴露地表过程示意 / @宋明贤 制图

「第二阶段」

此阶段与地下水一起到来,

当水分渗入裂缝,

逐渐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

使块状的岩石破碎,

继而分解成石柱、石蛋和砂土。

▼花岗岩风化过程示意图。 / @宋明贤 制图

「第三阶段」

它需要攻破砂土和碎石,

砂土和碎石像一层护盾,

将新鲜岩石保护起来,

(地质学上称之为“风化壳”)

此阶段便是要攻破这个护盾。

▼斗门的雨热条件对花岗岩的化学破坏极快,加速其显露出内部的碎石。/ @张练周 摄

此过程历经三个阶段,

用时亿万年,

才将花岗岩从地层深处暴露于地表。

▼散落的花岗岩,成为众多登山爱好者歇脚的地方。/ @心田 摄

当地球内部力量将花岗岩继续抬升,

风霜雨雪也同时作用于地表,

不断加速破坏风化壳护盾,

而当花岗岩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

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

再加上热胀冷缩的效果,

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石蛋风化过程示意图  / @宋明贤 制图

这样的风化过程

被称为球状风化或石蛋化。

它们原本位于风化壳中部,

雨水冲走上部砂土后才得见天日。

▼石蛋主要分布在山顶或山坡。图为黄杨山山顶上几乎全被石蛋所覆盖。/ @心田 摄

当黄杨山山体抬升继续进行,

风化壳被破坏现象会愈发明显,

更深处的石柱也会随之暴露出来。

▼花岗岩抬升成峰示意图  /  @宋明贤 制图

石柱其实是石墙演化而成,

当石墙有纵向垂直裂隙发育时,

石柱还可成排地分布,

其高度一般在8~20米之间

▼石柱在黄杨山较为普遍,其高多在8~20米之间。/ @张练周 摄

盛极必衰的规律适用于世间万物,

花岗岩也如此。

当黄杨山山体的抬升趋于停滞后,

花岗岩会沿着裂缝逐渐崩塌,

重新变成低矮石柱,

直至一地碎石。

▼花岗岩山峰垮塌示意图 /  @宋明贤 制图

可以说抬升与夷平,

贯穿黄杨山花岗岩的一生,

让不同演化阶段的景观,

共存于同一山体。

▼黄杨山山顶碎石。/ @娥子 摄

02

奇石轶闻 鲜为人知

花岗岩演化过程中,

散落于山中各处的石柱、石蛋、石块,

或像人形,或像动物,或像植物,

惟妙惟肖,意趣无穷。

成为是黄杨山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除了垒叠成峰的巨型石蛋,还有大量中等、小体量的石蛋,这些石蛋或千奇百态,诡异怪诞。/ @张练周 摄

经常爬山的心细旅友会发现,

这些石蛋会分布大小深浅不一的“坑洼”,

有些形状酷似脚印,

以至于有人说那是仙人留下的足迹。

▼形状酷似兔子的石头与形似足印的凹坑。/ @张练周 摄

实际上这是一种特殊的微地貌,

地质作用下岩石会产生若干条节理裂隙,

当表面积水及孔隙中的渗水不断侵蚀时,

会使岩石表层更易裂解,凹坑加大

从而形成了脚印形状。

▼黄杨山奇石嶙峋 / @张练周 摄

有的奇石

还被演绎了各种动人的传说,

从而平添了

黄杨山自然景观的观赏性。

▼每个惟妙惟肖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图为“企人石”/ @张录和 摄

如“企人石”名字的来源

与“望夫石”类似。

一个痴情的男子苦苦等待,

等那不会回来的妻子,

最后成了一块石头。

▼企人石故事的主人工李大夫妇在皇母娘娘的胁迫下分离。/ @AI 制图

如今“企人石”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

傍山而立,翘首远望,

在思念,在等待。

▼ “企人石”似乎在思念,在等待。/ @张录和 摄

而在金台寺对面对岸山头

高岩突兀名曰“登仙石”。

相传牛仔王(斗门民间故事中的神话人物)

很想念远嫁的姐姐,

常常站在龙岩上呆呆地望着北边,

看姐姐有没有渡河过来探望他。

久而久之,

龙岩被牛仔王踩出深深的脚印。

▼“登仙石”为斗门民间传说牛仔王升天之处 / @张练周 摄

后来,牛仔王在龙岩坐化,

成了个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神仙,

人们为表纪念他

将龙岩也改叫“登仙石”。

▼置身峰峦云海,犹在仙境。/ @张勇 摄

03

山水相济 形中见理

花岗岩山体是岩浆整体侵入形成的,

看不到层状结构,

但其发育过程中,

会形成了斜、竖和水平三组节理。

▼节理是花岗岩在岩浆侵入后,冷凝时形成的脆弱易裂部位,山体常常沿着节理形成陡壁或断崖。/ @张练周 摄

「斜节理产生跌水瀑布」

花岗岩斜发育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崩塌和流水冲刷,

形成了一道道断崖,

为瀑布的形成提供了有空利条件。

▼黄杨山常见多级瀑布,落差虽不大,但水量、水声依然很大。图为第一石门跌水瀑布。/ @张练周 摄

而黄杨山地层断裂显著,

便于地表水储存和排泄,

因而瀑布分布较为广泛,

每到雨季常有

“山中一日雨,到处是飞泉”景象。

▼黄杨山金台银瀑(局部)。/ @陈妥 摄

「竖直和水平节理产生山谷河床」

竖直发育的一组节理,

在流水的作用下形成山谷,

水平的一组节理则形成河床。

▼黄杨山腰处的仙女湖。/ @梁颂辉 摄

在黄杨山主峰与狮髻峰延展处,

泉水所聚汇成池沼,

这便是金台寺前面的王保水库,

该水库原来只是一个大水池。

▼雨雾中的王保水库。/ @张练周 摄

据推测,

16万年前的第三次冰期,

导致黄杨山大小沟谷加深、加宽。

在地质作用下,

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层出不穷,

其堆积物开始堵截河床,

堵塞之处积水成池。

▼黄杨山水池形成猜想示意图 / @宋明贤 制图

为了解决斗门人的吃水和灌溉问题,

上世纪70年代,

斗门决定将水池挖深挖宽,

并建起挡水坝、堤堰、隔水墙等,

形成蓄集水量的人工湖。

这便是王保水库等水库的由来。

▼除了王保水库外,黄杨山另一水库——金台水库,它因地制宜用花岗岩山体自然条件,筑成堤坝。/ @林晓森 摄

此外,

黄杨山花岗岩山体水量稳定且充足,

全山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

由此而形成花岗岩景观

与水景、植物典型组合,

呈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

▼黄杨山水、石、植物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张雪 摄

04

垂直分布 各有所安

适宜的气候孕育了黄杨山丰富的植被,

但由于海拔高度有限,

黄杨山的植被垂直不是很明显,

呈镶嵌分布。

但随着土壤湿度、厚度变小,

黄杨山次生植被

呈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

▼黄杨山垂直自然带谱。/ @宋明贤 制图

在山麓(200米以下)

主要为各类乔木、灌木。

常见的植物有湿地松、马尾松、相思松、

桉树、龙眼树岗稔、岗松等

▼人工林以湿地松、马尾松、相思松、桉树、龙眼为其主。图为黄杨山步道长满湿地松。/ @姚伟涛 摄

由马尾松占绝对优势,

灌木层顶部到马尾松树冠底部间

常留下3-5米的空间,

为一些低矮地植被生长留足空间。

▼垂穗石松又名“过山龙”,因其形状如龙骨,匍富在山坡,似乎要过山而得名,常生长于山溪边或林下荫湿石上。/ @张练周 摄

山腰(300-400米)

以山坡灌丛为主,

含有各类灌木、藤本植物。

▼吊钟花白里透红,花冠晶莹欲滴,花梗长而下垂,花如簇簇小铃挂在枝条上,非常好看。/ @张练周 摄

灌木植物主要有:

岗稔、岗松、映山红、山芝麻、

黄栀子、野花椒等。

▼映山红,为杜鹃花科、杜鹃属灌木,花冠漏斗形,花色繁茂艳丽,为黄杨山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张练周 摄

藤本植物主要为:

白藤、两面针、金樱子、蛇泡簕、

土伏苓、锡叶藤、山橙等。

▼锡叶藤为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可长至20米长,多分枝。花朵白色,顶生,果子长卵形,成熟时褐黄色。/ @张练周 摄

400米至山顶主要为草坡。

常见植物有野生竹(山竹)

及各类草本植物如芒其、铺地蜈蚣、

贯众、山姜、千里光、芒、铁线草等。

▼黄杨山山顶主要为草坡。/ @MISA 摄

此外,

在对黄杨山的实地考察中,

还发现有猪笼草、棕榈科的白藤等

热带属性植物。

▼黄杨山上发现的猪笼草。/ @张练周 摄

从而印证了

黄杨山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而出现由热带向亚热带植被过渡的特点。

▼匙叶茅膏菜生长在亚热带地区,是一种非常别致的食虫草。全草有毒,叶的汁水浸液触及皮肤,可引起灼痛、发炎。/ @张练周 摄

黄杨山是珠海重要的生态资源、

植物的基因库。

在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斗门分局

最新一轮的黄杨山综合科学考察中,

记录到维管植物131科371属545种,

其中野生维管植物

就有119科310属461种

是珠海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毛冬青为冬青科冬青属常绿木本植物。/ @张练周 摄

但黄杨山目前仍存在着

天然植被稀少、营养结构简单、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图为生在黄杨山的山橙(斗门人称“琴那”),该果有微毒,切勿摘取食用。/ @张练周 摄

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为

各历史时期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

直接后果就是原生植被已不多见,

人工林和次生林占主要部分。

▼上世纪70年代起,斗门组织群众陆续在黄杨山及周边开展植树活动以绿化荒山。/ @斗门区档案局 供图

而与原生林相比,

次生林和人工林中土壤贫瘠,

有机质含量较少,

造成植被生长缓慢、生态修复缓慢。

▼菌丝从朽木中吸收各种营养。/ @张练周 摄

为了保护黄杨山植被多样性,

提高其自然再生能力。

市民登山游玩时切勿乱采乱摘。

▼图为野山竹。/ @斗门区登山协会供图

04

动物保护 任重道远

远古时,

在黄杨山及四周岛屿

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

当时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的虎、犀、鳄、

猿、狐、鹿、野猪等大型野生动物

在这里都能找到踪影。

▼2017年,一位市民在登山过程中救助过一只受伤的赤狐。/ @赖先生 摄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及各时期人类活动导致了

黄杨山生物栖息地的大量破坏和分割,

到清末民初时,

一些大型走兽和珍贵的飞禽

陆续消声觅迹。

▼黄杨山小型动物比较常见,图为树蛙。/ @张练周 摄

《斗门县志》曾记载,

1952年5月,有老虎夜间常到

黄杨山麓附近的八甲村叼吃活猪,

村民欧永久故意在猪舍前挖一口陷阱,

诱捕到一只重301市斤华南虎。

这是珠海有确切史料记载

最后的一只老虎足迹。

▼人虎冲突加剧导致华南虎被当成“害兽”遭到捕杀,图为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多地华南虎遭遇猎杀。/ @图源:网络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对黄杨山加强管理,

严禁盗猎、盗采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特别是近年来,

斗门区采取多种措施,

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食物条件

和野生植物的生长条件。

生态修复取得较大效果。

▼图为青豹蛱蝶。/ @张雪 摄

鱼类、鸟类、爬行类等

动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性增长。

▼微距镜头下庒氏亚妖面蛛。/ @刘昭宇 摄

在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斗门分局

最新一轮的黄杨山综合科学考察中,

记录到陆栖脊椎动物80种,

隶属于17目50科。

其中两栖动物1目5科12种,

爬行动物2目7科15种,

鸟类9目29科57种,

兽类5目9科11种。

▼图为在黄杨山拍到的领角鸮猫头鹰。/ @杨斯月 摄

相对来说,

黄杨山哺乳动物仍然比较贫乏,

目前,可能仍有一定数量的哺乳动物

如赤狐、大小灵猫、

豹猫、松鼠等在此生存繁衍。

▼图为摄影爱好者在黄杨山拍到的松鼠。/ @杨斯月 摄

它们作为黄杨山食物链较为顶端物种,

可起到调节种群数量、稳定生态系统、

维护生态平衡的特殊作用,

也标志着黄杨山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

和生物多样性的高度丰富。

▼图为在黄杨山拍到的白唇竹叶青。/ @刘昭宇 摄

05

古刹庙宇 依山傍水

黄杨山体量相对较小,

但结合紧凑、景观集中,

是珠海闻名已久的风景胜地,

茶田吐翠、金台精舍、第一石门、

赤脚仙踪、无底深潭、金台银瀑、

环海镜面、也字山峰

是黄杨山著名的“黄杨八景”。

▼黄杨山景观集中。/ @张雪 摄

八景之首当为金台寺,

该寺原名金台精舍,

其原址位于黄杨山壮峰峰腰。

宋末元初,

南宋遗臣赵时纵、邓光蔫、龚行卿

三人为避元兵追杀,

在此建立“金台精舍”,

后至清乾隆年间立寺并扩建。

▼金台精舍原址。/ @林晓森 摄

解放前数十年,

金台寺屡遭兵焚,日渐寥落。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

修复金台寺工程启动。

因旧址已被水淹日交通不便,

遂选新址于黄杨山猪母峰的 105.3米处。

▼金台寺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前有供养山,三山中围拥王保水库,三山一水,位置极佳。

如今金台寺香火鼎盛,游人络绎不绝,

也经常吸引到影视剧组

到此拍摄取景。

▼今日金台寺香火鼎盛,游人络绎不绝。/ @林晓森 摄

06

与山为伴 共护青绿

随着斗门城市的发展,

黄杨山自然保护区的公益功能日趋突出,

它不仅是斗门中部的一道天然屏障,

担负起有益的环境和生态功能,

还是人们休闲、游和度假的好去处。

▼黄杨山登山步道。/ @张雪 摄

对市民而言,

黄杨山的路不远、山不险,

一切都恰到好处。

因此每天都有人来这里

爬山观景、相约聚会、山地骑行......

▼山地骑行爱好者。/ @梁健豪 摄

毫无疑问,

黄杨山是自然宝藏,

也是文化宝藏。

它不仅仅是地理意义的山,

更是融入了斗门人精神的山。

▼攀登高峰,观赏日出日落,成为时下青年游玩热门选择。/ @张练周 摄

山上有石,石中有林,林间有景,

景中绕水,水生万物......

黄杨山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

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

今天(6月5日)正值世界环境日,

我们倡议:

“爱护黄杨山水,守护绿色家园。”

我们坚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云雾中的黄杨山、锅盖栋与黄杨河,“两山一河”同框。/ @容燕宇 摄

特别策划

|统筹:乔轶希、张练周

|文字:张练周

|摄影:文中所述

|制图:宋明贤、张练周

|海报、编辑:张练周

特别鸣谢: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斗门分局、珠海野在自然工作室、斗门区登山协会、斗门一中教师张勇、斗门博士

*斗门融媒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