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以来,高考将至。高考是孩子人生求学的阶段性检测,家长们瞩目已久,势必关注过多,不淡定的情绪也陆续蔓延。那么,在高考前中后,家长们需要知道哪些心理调适知识来助力孩子更好地迎接高考呢?
【高考前】
家长A:我家大宝还有几天就要高考了,这几天回家,明显感觉到他焦虑不安,想着说些话去安抚大宝,让他不要太焦虑,他反而越烦躁,让我别说话了。我是不是说错话了?我说的话难道给孩子增加负担了?万一真的影响他该怎么办呢?我真不应该说那些话!
家长B:孩子懂焦虑起码证明孩子重视啊!我家娃现在还懒懒散散的,回到家没见他复习,一直刷抖音、看电视剧、微信聊天……完全没有丝毫紧迫感!我真的很生气,说了他几句,没想到就这样吵起来了。高考如此重要,我的孩子怎能用这种态度对待呢?
家长C:为了更好地了解、帮助孩子,我要求他每天都要汇报在学校的复习进度,身体情况,睡眠情况。看到他一切如常,我也安心。可是最近孩子和我联系少了,也不打电话汇报情况,我太不放心了,于是我每天都会去学校看看他,给他送饭,教他一些复习的方法。可孩子变得非常反感了。以前天天吵着要去给他送饭,现在都叫我别来,他到底怎么了?
家长D:我好像没有前面没几位家长的担忧和紧张,日子还是照样过。孩子需要安静的环境,所以我也不会去打扰她。孩子说饿了想吃喜欢的食物,只要是健康的,我都会做给她吃或者带她出去吃。我想,静静地陪伴孩子,给予支持,满足合理需求,也许是现阶段我能做的事吧。
在孩子高考前,父母或多或少都出现了这些状态:
●谨小慎微,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影响孩子;
●始终不满,认为孩子还不够紧张;
●紧逼盯人,对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不放心;
●一贯如常,陪孩子静静地面对挑战。
家长出现焦虑、担忧的情绪是正常的,高考是孩子求学生涯中非常重要的考试,努力了三年,特别希望孩子能通过考试如愿进入理想学校继续深造,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助力孩子成功赴考,依靠“谨小慎微”“始终不满”“紧逼盯人”等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那么,到底家长该怎么做,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合适的呢?
1.家长自我情绪管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的焦虑情绪会通过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或过度批评,在孩子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惊慌和害怕的表情等方式传染孩子。因此,家长需要及时觉察自身负面情绪。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和自己对话:
(1)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紧张、生气、难过……)
(2)这种情绪持续下去会导致什么后果?
(3)是否可以转变?
通过对话,家长可以了解到负面情绪并不能解决问题,从而让自己进入理性思考的情绪状态中。
2.亲子间要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当孩子放学回家,可以先和孩子交流一下在学校的情绪状态,问问孩子累不累。具体家长可以这样做:
(1)询问孩子的感受:“你最近感觉怎么样呢?”
(2)询问孩子的需求:“有没有我们可以帮助到你的呢?你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呢?”
及时肯定孩子:“爸爸妈妈看到你为考试做的准备,确实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爸爸妈妈感到很欣慰。”
3. 保障孩子饮食均衡,规律作息
(1)准备有利的食物:如鱼肉、鸡蛋、南瓜、海带等食物对大脑健康有利。
(2)不要刻意改变饮食习惯,在原有饮食习惯基础上微调,切忌大补。
(3)防止食用过敏食物。
(4)监督孩子作息:孩子在家中尽量保持和在学校的作息规律。
【高考中】
考完一个科目,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情境。
情境一:
高考期间,面对父母关于考试情况的“灵魂拷问”,不少孩子会感觉压力满满。当孩子考完一门科目后,家长尽量少说什么?可以说什么?
|尽量少说的话|
●“考得怎么样了?”
●“有没有不会的地方?”
●“题目都做完了吗?”
●“加油!爸爸妈妈等着你成功归来!”
●“接下来的科目,你要怎么怎么做哦!”
……
以上这些话语都在关注考试,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引向已经考完的科目,不符合提倡的“考一门忘一门”的原则。这些话术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怀,甚至还会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焦虑情绪。
|可以说的话|
●“感觉累不累呀?”
●“想吃些什么呢?”
●“什么地方需要我们帮助的呢?”
这些话语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怀,而不是关注考试,孩子会更愿意反馈需求。
情境二:
当孩子在考试中发现某一科考得可能不好,情绪低落,感到焦虑,向家长哭诉时,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1.耐心倾听,理解共情|
当孩子向我们哭诉考试情况时,不管好与坏,我们都需要耐心倾听,理解并接纳孩子此时的情绪。此时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句式:
嗯,爸爸妈妈听到你说考得________,你感到________,是吗?爸爸妈妈理解你此时的感受,产生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爸爸妈妈就在你身边,我们陪你一起面对。
|2.巧用技巧,及时调整|
家长还可以尝试分享一些缓解负面情绪的技巧。
(1)夸张呼吸法
一手平放在胸前,一手放在腹部。
●呼吸时,只让腹部的手动,腹部夸张地胀起来、缩回去,胸前的手保持不动。
●吸气时,要深吸气,感受腹部在慢慢鼓胀。
●呼气时,要缓慢呼,感受手跟着腹部下沉。
●连续做五六次深呼吸,就可以缓解负面情绪。
(2)蝴蝶拍
●找一个觉得安全安静的地方。
●双手臂在胸前交叉,右手放在左臂上,左手放在右臂上。
●以左右交替的方式轻拍上臂,每拍左右一下为一轮,4-12轮为一组。
●如果在蝴蝶拍的过程中,有不好的感觉涌流,可以适当调整,停一下。
●深呼吸,专注地观察身心,不要试图去改变或评判,让这一切自然发生。
【高考后】
高考终于结束,可小Q却坐立难安,茶饭不思,焦虑地等待放榜结果。他非常担心,万一考砸了怎么办?这辈子是不是就完蛋了?他也担心万一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不同意,和他们发生分歧怎么办?看着孩子考完试后依然闷闷不乐,小Q的父母也开始担忧起来。
考后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调整情绪,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呢?
1.用“具体化”看见情绪
当孩子茶饭不思、坐立难安,对考试结果感到焦虑时,家长不妨采用“具体化”帮助孩子看见情绪。“具体化技术”也叫“澄清技术”,以“何人、何时、何地、有何感觉、有何想法、发生什么事、如何发生”这样的问题,帮助孩子和自己澄清想法和感受。具体操作如下:
(1)引导孩子描述事情经过。
如询问:你可以和我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2)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
如询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3)共同探讨合力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如询问: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4)把决定的权利交给孩子。
如询问:你觉得采取哪种方法做会更好?
(5)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建议。
如询问:你希望需要爸爸妈妈提供什么帮助吗?
2.合理归因,理性看待
考试成绩出来后,孩子可能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考试成绩理想,一种是成绩不如意。对于这两种结果,此时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进行积极归因。
当考试成绩理想时,家长与孩子分析考好的原因:是因为考前做好了充分的复习准备还是因为这学期的学习认真投入等等。
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如果孩子已经非常努力学习,可考试成绩还是不如意,此时家长不应继续引导孩子将失败原因归结为努力,否则会增强其挫败感。对此,家长可引导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任务难度、身心状态等方面,如:可能是这次考试的题目太难了、可能是刚好没有复习到某些知识点、可能是考试时太焦虑了……这样的归因会让付出努力的孩子面对失败不至于太过自责,有利于维护其自信心,让孩子对将来的成功仍抱有期望。
3.换位思考,了解需求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可能会出现分歧。这时,家长需要换位思考,了解孩子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和愿景,感知孩子的内心向往和需求。在填报志愿时,可以问孩子这些问题:
●“对以后做什么比较感兴趣呢?”
●“目前你比较了解哪些专业?”
●“你想要去哪个地方/院校读书?”
●“你愿意听爸爸妈妈分享看法吗?”
●“爸爸妈妈可以为你提供哪些帮助呢?”
……
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上网查阅高校及专业的情况,通过教育考试院、专业媒体等提供的志愿填报提示、一起收看高考志愿填报大直播、前往高校实地走访获得感受等方式,广泛收集信息、深入交换意见。
“伏身窗前十载余,破茧向天搏一击。”高考的冲锋号角即将吹响,让我们亲子携手,与孩子一同迎战大考!愿每位考生梦圆高考,开启人生更加壮丽的航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