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跨越珠江口 深江紧携手

南方⁺ 记者

交通脉络正在延展,产业合力正在形成,战略空间正在打开。

5月31日,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率队到江门市考察交流,期间到银湖湾滨海新区核心区和珠西新材料集聚区就共建深江经济合作区对接会商,随后还实地调研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江门候机楼项目场址,并出席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江门候机楼、江门市人才发展集团、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揭牌仪式。

事实上,近两年来,深圳与江门已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度互动,在产业转移、人才供给、公共服务等多个维度的要素流动越来越频繁,“深圳总部研发+江门生产转化”的合作模式正在成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深圳“牵手”江门,将激发哪些“双城联动”的化学反应?在全省加快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深圳此行别有一番深意。

企业向西

驱车从深圳出发,到江门要耗费1.5小时,路程超过150公里。在过去一段时间,深圳市杰成镍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伟鹏每月要走两遍这段路。

“深中通道、深江铁路建成后,两地的路程最短将缩至半小时。”意识到这一点后,郑伟鹏决定投资30亿元,在江门建设一个年处理30万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将自家企业的原有产能扩充近10倍。

资本的嗅觉总是敏锐的。如同郑伟鹏一样,在过去几年,不少深圳企业被这座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吸引,涌向珠江西岸。据统计,近年来江门从深圳引进了德昌电机、麦克韦尔等近200个优质制造业项目。

位于宝安区沙井的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作业,现场一派热火朝天。这个早在上世纪80年代落户深圳的厂房,是香港德昌电机集团的重要生产基地,至今仍是当地最大规模的厂房之一。

2016年,德昌电机集团决定把第二生产基地选址在江门高新区,该基地占地33.33公顷,投资30亿元。

近日,深江铁路洪奇沥水道公铁大桥主墩桩基混凝土完成施工。 受访者供图

“落户江海区后,区领导多次到我们企业调研,主动把优惠政策‘送上门’,我们也得以申请享受了多项补贴,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德昌电机集团中国事务总裁、德昌电机(江门)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叶润强说。

而在江门鹤山工业城园区,鹤山市得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已基本完工,正加紧设备安装调试工作。作为上市企业深圳市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子公司,鹤山得润电子在短短几年内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从签约到落地,仅用时3个月,且当年就实现近9000万元的产值;落地鹤山当年就成功进军欧洲市场,产品供应宝马、奔驰、大众汽车以及部分一线汽车品牌;成功研发新能源车载充电机并实现投产,让新能源汽车摆脱充电桩的“束缚”,实现“任意充”……

过去几年,大湾区发达城市不少企业一方面要满足自身增资扩产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应对用地、人力等各项经营成本上升的挑战。特别是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大量的制造业产能扩张需求,推动企业把目光投向了珠江西岸的江门。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无疑是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版图变化的一个新趋势。如今,珠三角不少企业都在上演“西行游记”,“到江门去”成为不少深圳企业的共同选择。数据也佐证了这个观点:2022年,深圳是江门引进项目投资额最高的城市,去年共引进深圳项目28个,投资额218.4亿元。

要素流动

近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江门候机楼、江门市人才发展集团、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正式揭牌,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来自深圳的优质资源,正加速向西流动。

以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为例,该中心是由江门市政府与深圳国际仲裁院于去年1月签订协议共同建设的国际化仲裁平台,正式揭牌后将通过深江两地的合作,打造珠江西岸重要的经济纠纷商事争议解决枢纽节点。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人才合作领域。

今年春节后第一周,来自江门蓬江白沙街道的刘贤斌被安排到深圳市人力资本(集团)有限公司实训。在日常工作中,他发现深圳在人才培养、招才引智等领域均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培训课后,蓬江学员们与深圳专家教授交流。 受访者供图

“例如,深圳市人力资本(集团)有限公司与罗湖区政府合作开展了一个项目——罗湖区辅助性人力资源项目。”刘贤斌说,该项目是深圳市首个政府编外人员改革的项目,不少做法对蓬江进一步做好“选人、用人、留人”工作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两年,到鹏城“取经”正在成为江门各县(市、区)的“必修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当初正是五湖四海的人才汇聚,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盛景,才使得深圳实现由一坐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才成为深江两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一个重点领域。随着深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两地携手共建的江门市人才发展集团也有望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记者获悉,该集团聚焦江门双碳实验室、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主动参与对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和人才团队加速落地江门。

例如,江门双碳实验室获省科技厅批复筹建“双碳”省实验室,吸引了深圳航天工研院、国能集团、中创新航等科研机构、企业加盟入驻,组建了包括院士、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在内的科研团队100余人。“此外,江门市引进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深圳航天工研院等人才团队和24家企业及机构,联合共研可落地转化科技项目260多项,进一步提升了江门市整体科创实力。”江门市人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4月,黄茅海大桥中塔顺利封顶。 广东交通集团供图

优质的公共配套与服务,是推动区域合作的重要保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侨乡如何向先进地区学习,把深圳的经验学回来,推动江门发展,是深江合作的重要内涵之一。随着更多优质资源的加速流入,江门正迎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城市发展新“风口”:立足比较优势加速嵌入中心城市产业链、价值链,实现城市格局的重塑与城市能级的跃升。

双向选择

在今年初举行的江门市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海目星(江门)激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聂水斌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引发了在场不少深圳企业的共鸣。

2017年,深圳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接到一笔急需交付给客户的大订单。“但当时我们深圳生产基地的产能已经饱和,短时间内也很难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厂房了。来自江门蓬江的招商团队得知情况后,立刻提供了1万平方米厂房作为海目星的新厂房,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聂水斌介绍,和当初在深圳仅有几亿元的年产值相比,该公司落户江门后解决了厂房不足的发展瓶颈,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高速发展,去年江门基地产值超30亿元。

深圳企业涌向珠江西岸,背后有着深刻的产业变革逻辑。近年来,深圳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完成了“深圳加工—深圳制造—深圳创造”的产业跨越升级之旅,逐步成长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江门双碳实验室。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江门双碳实验室。 南方+记者 杨兴乐 摄

但高速发展的另一面,深圳也面临着实体经济承载土地空间不足的瓶颈,而这恰恰是江门的优势所在。

在广东新一轮布局的产业集聚区里,江门市大型产业集聚区是面积最大、最具备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规划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其中,仅新会片区纳入开发建设面积就有672平方公里,占全市近一半,面积超过佛山、汕头、湛江等地的大型产业集聚区,相当于3.5个南山区。

除了土地空间广阔,江门在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方面也拥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明年建成,深江铁路、珠肇高铁、广佛江珠城际加快建设,江门与湾区城市往来将更加便捷。此外,侨乡还拥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港口吞吐量超1亿吨,铁海联运班列直达盐田、南沙、高栏港,中欧、中老班列向世界进发,支线机场加快谋划,海陆空一体的物流网络正加速成形。

而作为广东老牌工业城市,江门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均有布局,全市工业投资连续两年增长超百亿。目前,江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15条重点产业链集链成群,食品、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稳固,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链发展迅猛,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势头良好,共计有4200多家外资企业、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创新航、隆基绿能等一批百亿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去年,海目星江门基地产值超30亿元。图为该公司生产车间。 南方+记者 郑琦 摄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看来,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对于深圳和江门的高质量发展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谢来风认为,深圳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整个城市的发展能级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将进一步强化深圳在大湾区里的核心引擎和辐射带动功能,有利于深圳构建多层次、多向度的区域合作新格局,为深圳在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拓展发展空间。“而对江门来说,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将有利于借助深圳的优势产业,提升自身产业的发展能级和城市发展能级,也有利于提升江门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大湾区建设大格局中的功能定位。”

◆一线样本

银湖湾滨海新区:

探索“深圳总部研发+江门生产转化”方式

走进江门新会银湖湾滨海新区,一个个产业项目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幢幢厂房正以极快的速度拔地而起。

作为江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银湖湾滨海新区正加快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推动深圳江门合作实现新突破。公开资料显示,深江经济合作区初步规划范围为银湖湾滨海新区全域340平方公里,重点合作范围为“一心三园”共80多平方公里,包括55平方公里核心区和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金门工业园等三个万亩工业园区30多平方公里。

银湖湾滨海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银湖湾滨海新区确立了以谋划建设深江大型经济合作区为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已对接市职能部门加快编制深江经济合作区建设的初步方案。同时,江门还制定了《银湖湾滨海新区关于促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实施方案(试行)》,总投资超200亿元的碧海银湖文旅、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新澳重大技术装备创意创业园、御泉国际酒店等项目正顺利推进,并成功引入澳门国际健康港、护理机器人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多个先进制造、文旅休闲项目正在洽谈。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银湖湾滨海新区核心区正加快推进总投资超36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市政路网、供水污水设施、公园景观提升等工程全面铺开,正谋划建设一类口岸客运码头,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

在专家看来,未来深江经济合作区可探索“深圳总部研发+江门生产转化”方式,面向深圳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着力引进深圳龙头企业上下游和关联配套企业,协力打造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产业集群。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深江经济合作区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在园区的管理体制方面,深圳和江门要做好政策设计,通过市场化合作机制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以产业政策为例,毛艳华认为,双方共建产业园区,首先要实施具备吸引力的政策。“例如,能不能把深圳产业园区一些效果良好的扶持政策移植过来?江门本地政府能否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对于有意进驻园区的企业来说,这些都是他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依托深江经济合作区,深圳将在东向和西向各有一个合作的城市,从空间布局的角度看有望形成一个重要突破。”谢来风认为,自2017年广东省确定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深圳市全面主导建设后,取得了良好成效,未来深江合作区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重大项目引进、公共配套与服务等方面都可以借鉴。“举例说,深汕特别合作区纳入了深圳市的国土空间规划。深江经济合作区虽然不一定能纳入,但是在顶层设计方面,应该主动对标最先进的、最前沿的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文字】南方+记者 董有逸 申红洲

◎延伸阅读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率队到江门考察交流: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

编辑 梁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