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章古村里藏着“雷州水师重镇”,这里曾摆开“龙门阵”

南方⁺ 记者

白鹭蹁跹

鱼虾嬉戏

大海的蔚蓝与红树林的翠绿

相映成趣

既有厚重的历史

又有绝美的自然风光

五百年前的雷州水师重镇

化身为炊烟袅袅的特色古村

这里是麻章区太平镇通明村

今天

跟着小南走进通明村

一起来感受

曾经的水师要寨

无白鸽寨无雷州

曾经的雷州水师重镇

时间驳回到隋朝,通明村当时名叫“调蛮村”。“调蛮”是古越语,意为“坡地村”。

通明村四面环海,涨潮为岛,落潮为坡地。隋时,古越人在海上打鱼时,经常到此歇息,或避风雨或售卖海产品,渐渐形成村落。古越族人他迁后,汉族人来居。后人因地若圆月,村前七墩犹如七星伴月,河水通透明澈,20世纪初遂易名“通明村”。

走进通明村没多久,即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庙。这是白鸽寨的遗址之一——宣封庙。 据《湛江文博简讯》第11期介绍,宣封庙内正殿、后殿现存明、清木雕较多,特别是供阁,均以木雕装饰,有透雕、浮雕、圆雕三种,内容为人物故事和花果狮鸟等,形象生动,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反映了雷州明、清时期建筑散件木雕工艺水平,有较高艺术价值。另外,庙内现存木雕散件有雀替、额牌、雌雄狮、群狮戏宝等,亦有一定艺术价值。2019年,白鸽寨遗址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鸽寨的故事开始于明朝。据悉,隆庆年间,明朝决定在通明村建白鸽水寨,训练水军以抵抗倭寇,从此通明村成为水师的驻兵场所,白鸽寨遂成为守卫雷州府的水师重地。明朝时白鸽寨最高官员为“钦依”把总。

清朝时,白鸽寨水师隶于府总兵。康熙元年,为防止沿海有人接济、支持“郑明政权”水师的游击,时任白鸽寨水师参将的江起龙下令沿海村民内迁50里。康熙三年,沿海村民被再次强令内迁,白鸽寨水师移驻徐闻海安港。康熙八年,沿海形势逐步缓和后,被强令内迁的居民可以复归故里,迁往徐闻海安港的水师亦还驻白鸽寨。

水军在通明村驻扎共237年。白鸽寨对雷州半岛的重要性,当年的一句诗可以概括,“白鸽当郡城入海之口,为雷州左臂,无白鸽则无雷州。”因此,白鸽寨对研究雷州半岛明清时期海防史、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省级文物遗址为今用

变身民俗文化展示地

宣封庙原是白鸽寨水师驻所,庙前东侧为三层方形班房更楼炮台,今重建为三层望海楼;庙前广场为水师演习操练场。操练场前遗存有水师白鸽寨门石鼓一对,依稀能感受到当年水师营寨的辉煌。

水师营寨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据悉,白鸽寨水师初时并无寨址,把总与兵不离船,依水结寨。明万历十四年,把总童龙始建筑堂门,为水师营寨,供奉冼太、天妃、关帝为水师保护神以壮军威以作水师凝聚力。同时建置一口六角大井。至万历三十七年,把总续蒙勋扩建堂所,修屋宇班房更楼炮台,打造一定规模的营寨。

跨越五百年,如今,逢年过节,白鸽寨演练操场上会举办各种民俗表演,其中最有通明村特色的是白鸽寨龙门阵,集艺术性、民俗性与可观性于一身。

“龙门阵”分为起式仪典、龙首出阵、龙游八方、龙章恩荣、龙将显威、龙兵耀武、龙狮谢恩、八方贺岁、喜庆升平等9项仪式,重现水师出征风采,气势磅礴,场面壮观,深得民众喜爱。

白鸽寨遗址还有六角大井和碑刻。

六角大井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坐西北向东南。清代乾隆丙午年白鸽寨全体军民捐资重修,井壁、井栏均以青石构筑六角形。井台以井为中心,也呈六角形平面。

村里的老人说,六角大井不管天多旱都不干涸,雨多大都不外溢,且水清见底,从无浓浊。古有民谣:“六角井、水清清,人才辈出丁更兴,几多人喝都够用,金口龙言神宗灵。”

碑刻则有13座,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钦差分守雷州水师江公去恩碑” ,在通明村中原白鸽寨城南门水沟边。“江公”即江起龙。嘉庆《雷州府志》卷十四·勋烈载:江起龙,徽州人,顺治十三年任水师参将,驻守白鸽寨通明港。时地方初开,营署俱地,又无城堑可守……乃出已资开创营寨,广招居民,屯聚为市,商货楼集,舟车络绎,声势与府城相联络,遂为一方雄镇。康熙三年迁海,起龙遂进副将,移镇海安。

与“江公去恩碑”隔沟相对的是“详请禁约碑”。碑高1.35米、宽0.84米、厚0.10米,碑文可见“沈如懋详请建”字样。除此之外,还有“永志香灯碑”等碑。

连片红树林

曾是海上丝绸之路中转站

下午,阳光洒在通明港的海湾上,泛起点点金光,美不胜收。红树林上白鹭齐飞,渔人舟楫穿梭其间,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画卷。

通明港在通明村南侧,又称调蛮港,是雷州半岛开发较早的海港,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货物驳接港,即中转站。通明河是湛江市麻章区与雷州市的分界河,河对面是辽阔的雷州洋田。

村干部陈家权介绍道,通明港是麻章区渔业重点生产基地,通明村村民以渔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渔业,该村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人员有1000多人。全村有深海渔船(大船)70多艘,中浅海渔船(中小船)300多艘。养蚝基地1000亩,养虾基地900多亩,网箱养殖点50个。其他经济收入以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全村有农田80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筑起海堤后,通明村周围的海滩经改造成了农田与海水养殖场所,对通明的经济发展起着经济支柱的作用。通明港附近有红树林700多亩,是国家红树林保护区,泥蚶、蚝、蟹、虾、鱼等渔业资源丰富。

薪火相传的非遗文化,绚丽多姿的民间风俗,醇厚浓烈的水乡情调,通明村的特色也得到很多认可。2006年3月,通明村被评为湛江市特色文化村;2009年6月,被评为生态文明村;2015年6月,被广东省农村工作办公室评为广东名村。

参考资料:《湛江文博简讯》第11期

【撰文】姚瑶

【摄影】郭龙碧

【通讯员】宋晓燕

编辑 许筱倩 伍青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