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粽子还要分甜咸淡各种口味的话,那么赛龙舟才算是真正亘古不变的庆祝端午的民俗活动。
暌违三年,珠海斗门龙舟赛震撼归来。
原本寂静无声的黄杨河人声鼎沸,41支龙舟水面疾驰,浪花飞溅;舟上划手和着整齐的鼓点奋力挥桨,划波竞渡;岸边观众在呐喊助威之余,不忘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带上全家人,还有可爱的baby,在呐喊、惊叹、鼓劲声中,“人文湾区,一水同舟;万众一心,赛龙夺锦”的龙舟精神,在每个共襄这场盛事的人心中扎根。
作为珠海最负盛名传统赛事、粤港澳大湾区知名民间体育竞技项目、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斗门龙舟邀请赛至今已有整整20年历史,而广府龙舟文化的沿袭甚至超过数千载。
2023年了,为什么“扒龙舟”这项传统技能仍让人感动不已?
珠海斗门龙舟邀请赛排名出炉,点赞每一个拼搏的他们!(公开组)(可多选) 冠军:鹤山十二少龙舟俱乐部 亚军:中山黄圃同德龙舟队 季军:新会泓达堂陈皮龙舟队 第4名:东莞市莞义龙舟队 第5名:香港S-DRAGON龙舟队A队 第6名:江门江海兄弟龙舟队 第7名:“新恒农业”顺德水藤龙舟队 第8名:阳江博贺龙舟队 第9名:深圳市骏马龙舟俱乐部 第10名:顺德龙江旺岗茶园龙舟队 提交
珠海斗门龙舟邀请赛排名出炉,点赞每一个拼搏的他们!(珠海组)(可多选) 冠军:井岸镇龙舟队 亚军:乾务镇龙舟队 季军:白蕉镇龙舟队 第4名:莲洲镇利洋海为龙舟队 第5名:斗门区少年体校龙舟队 第6名:斗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 第7名:高新区乐康运动康复门诊 第8名:斗门区市政园林龙舟队 第9名:斗门区汽摩协会 第10名:斗门区井岸镇建新村龙舟代表队 提交
一水同舟
因为透过一场龙舟赛,我们得以看见“人文湾区”。
龙舟文化是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粤港澳地区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是大湾区人民情感相通、手足相连的亲情符号,也是大湾区各城市同文同源、同德同心的文化符号。
时隔三年后,香港龙舟队再次重返黄杨河。一群资深龙舟爱好者组成的香港S-Dragon龙舟队甚至分出A、B队两队人马参赛。
其中,队员年龄最大的已73岁,足见他们对龙舟运动的喜爱。队员说,“龙舟运动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是团队的力量把我们凝聚在一起。”
对一水之隔的澳门队员而言,珠海斗门龙舟邀请赛,更像是主场参赛。
这一次,他们派出了澳门自由龙龙舟会、澳门旅遊塔龙舟队、澳门市政署人员文康福利会龙舟队三支队伍参赛。
“斗门龙舟邀请赛,我们是第5年参加了。参赛队员来自澳门各行各业,大家重在参与,享受龙舟运动乐趣;还要培育新人,传承龙舟文化精神。”澳门自由龙龙舟会的张满洪说。
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的龙舟爱好者同场竞技,邀请赛,“赛”是形式,“邀请”朋友厚植友谊,以协作见彼此情谊、以文化育共同根基、以体育显不屈不挠的顽强,正是这样的的光芒,为这项赛事注入不竭的生命力。
我们领略龙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看见大湾区携手共进、奋勇向前的昂扬态势,也感受着“人文湾区,一水同舟;万众一心,赛龙夺锦”的时代风采。
这引人驻足观赛,也让人感动不已。
“划”向未来
因为透过一场龙舟赛,我们直观感受“活力湾区”。
这是时隔三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首次复办的珠海斗门龙舟赛。
在黄杨河畔,观赛人潮沿河堤舒展开来,人们扶老携幼,摩肩接踵。其中,就有不少来自港澳的身影。
很多人知道,珠海是全国唯一与港澳路桥相连的城市。
而在今年,随着“澳车北上”的落地和即将实施的“港车北上”政策,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也成了“港车”“澳车”入出内地的唯一通道,他们将通过珠海驶向广阔的南粤大地。
不少澳门市民趁着周末假期,奔赴斗门共襄盛会,也为他们支持的龙舟队呐喊助威。数据显示,今年“澳车北上”政策实施以来,澳门申办车辆逐日增长。截至5月30日,口岸累计验放“澳车北上”车辆28.7万辆次。目前,日均验放“澳车北上”车辆约3600辆次,节假日通行高峰日均验放超过4000辆次。
“澳车北上”车辆的激增表明,湾区活力复苏正在积聚动能。
粤港澳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年轻的人口结构与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传统文化与民族体育融合发展提供了理想条件。
在龙舟赛场外,在观赛人潮里,在咖啡馆和生产车间,在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透过龙舟赛这扇窗,我们看到一个踔厉奋发、活力澎湃、欣欣向荣的大湾区。
这项兴起于草根、盛行于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以火热的姿态,“划”向未来,也将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活力。
文化力量
因为一场龙舟赛背后,有着振奋人心的文化现象。
在岭南水乡,龙舟竞渡自古以来就是一年一度必不可少的活动。这一集民俗、体育、娱乐于一体的盛大赛事,被珠海斗门演绎得出神入化。
除了在国内外赛场叱咤风云的“斗门龙舟队”,遍及各镇村的各项赛事亦风风火火,成为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之一。
可以说,龙舟之于斗门,人们对其有着图腾般的虔诚和热爱,时时感受着热血沸腾的前行力量。
高度协调统一、精诚合作爆发出巨大的感染力,让观者震撼。龙舟的魅力就在于此,每个队员的表情、动作和焕发出全力拼搏的冲劲,无可遮挡、无处掩藏。
斗门走出“龙舟+文创”的“非遗”传承之路,推出龙舟T恤文创产品。
这是任何表演无法表现出来的真实,这也是“非遗”传承最好的示范。
龙舟赛场之外,珠海斗门走出“龙舟+文创”的“非遗”传承之路,推出龙舟T恤、帆布袋、棒棒糖等一系列新产品形态,这些基于生活和文化表达的创新,让“非遗”融入人们生活,颇受观赛群众的欢迎。
这一刻,当“非遗”遇上“文创”,斗门人对龙舟的喜爱,已经不再停留在表演、比赛和全民参与的层面,更将龙舟精神植入了骨子里头,龙舟成为一种象征和力量。
珠海市斗门区是传统民俗文化大区,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项,其中“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七月三十装路香”“斗门赵氏家族祭礼”“装禾虫习俗”等省级非遗项目7项,丰富的文化遗产占据全市“半壁江山”。
这是一种值得玩味的现象。
通过一场龙舟赛,我们看见,在岁月深处闪耀的非遗文化正在释放新活力——这是一种让人振奋的文化现象,一经激活,古老传统文化便会触发内在的美感,涵养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文字】南方+记者 林郁鸿
【图片】南方+记者 关铭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