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挺群,五华县横陂镇华阁村人,是中央苏区出色的青年宣传家。
他历任共青团惠阳县委书记、五华县第六区(横陂)农会长、中共五华县委委员、共青团五华县委书记、五华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少年共产国际闽西特委宣传部部长、少共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兼团中央机关报《青年实话》主编。
追随父亲投身革命
魏挺群原名魏其英,又名魏英(阿英),1908年12月出生在横陂镇华阁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魏寅彬在大革命时期,于1925年夏,参加乡农会,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五华早期中共党员之一。
魏挺群故居乾德楼。
魏其英母亲早逝,兄弟5人中他为长。父亲的精心抚育,加上他本人聪明、勤奋,魏其英在父亲教书的“史溪书室”只读了2年就考上横陂崇文高等小学,毕业后即考上五华县立二中(今河口中学)。1923年8月,年仅15岁的魏其英考上梅县东山中学。
受父亲的影响和农民运动的熏陶,1926年春夏间,他只身投奔到汕头参加罗明主办的“东江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学习,改名魏挺群,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冬间,中共汕头地委派魏挺群等以海陆潮梅农会特派员的身份赴平远,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实行“二五”减租,发展共产党组织。1926年秋,魏挺群从平远县调往惠阳县,以教书为职业作掩护,在腥风血雨中,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926年9月,魏挺群在“东江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撰写的《北伐期中后方青年应有之工作》发表在《革命》刊物第一期。
父子狱中痛别生死两隔
1927年6月,担任五华第一区(华城区)农会长的魏寅彬奉五华农会之命到广州出席会议,下榻西湖旅社,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进省监狱里。
此时在上海活动的魏挺群闻讯,专程赶回广州,化装成学生模样,假称师生关系,前去监狱探望。父子俩狱中见面,悲喜交集,魏寅彬告诫儿子要带头干革命,赶快远走高飞,免遭敌人一网打尽。1927年6月30日,魏寅彬惨遭敌人杀害,埋葬于广州河南金鼎岗。
1927年7月,痛失父亲的魏挺群(此时改名魏英)回到五华,担任共青团五华县委书记;8月,担任中共五华县委委员。1928年春,五华苏维埃政权在各地逐步建立起来,魏英当选为第六区(横陂)苏维埃政府副主席,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五华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恰逢此时,国民党军黄旭初部“驻剿”五华,与五华反动势力相勾结,成立“剿共委员会”,疯狂向革命营垒进攻。魏英与古大存等团结了60多位革命坚定分子分途奔上八乡山,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翌年2月,中共五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八乡山召开,魏英担任大会秘书工作。
《青年实话》办得红红火火
根据上级党组织安排,魏挺群奉调往福建闽西苏区工作,于1931年初辗转到达闽西党政军群领导机关所在地福建省永定县虎岗乡,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简称“少共中央局”)闽西特委宣传部部长,主持特委团干训练班工作。
江西瑞金苏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旧址。
江西瑞金苏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旧址《青年实话》编辑部。
1931年7月1日,《青年实话》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省永丰县龙岗创刊。在战事频仍的3年零3个月时间里,《青年实话》共出版113期报刊(另有两份增刊、1份画刊),极为不易。《青年实话》创刊时,是少共中央局的机关刊,也称为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初由少共中央局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兼任主编职务;1932年7月,少共中央局宣传部工作由宣传部副部长魏挺群(笔名“阿伪”)主持,《青年实话》主编亦由魏挺群兼任。
《青年实话》刊物。
1933年初,上海团中央局迁入苏区与团苏区中央局合并后,《青年实话》成为团中央机关刊。该刊在中央苏区团员青年中,尤其是红军青年官兵中有着极大影响,成为中央苏区最受欢迎的刊物之一,发行量最多时达2.8万份左右。设有20个栏目,成为苏区青年了解天下大事、学习革命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工具,被称为苏区的“青年读本”。
当时,少共中央局的核心领导人顾作霖、王盛荣、张爱萍、陆定一、魏挺群、胡耀邦、曾镜冰、陈丕显等人先后参与编务工作,这些领导人是《青年实话》主要的作者群。据《中央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资料作者篇书索引》第878-882页中,自1932年8月至1934年9月两年多的时间里,魏挺群以笔名“阿伪”在《青年实话》《红色中华》《时刻准备着》刊物中发表的文章就达50多篇。
《中央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资料作者篇书索引》第881页中的魏挺群(笔名“阿伪”)部分著作篇目。
魏挺群(笔名阿伪)在《青年实话》发表的文章。
革命夫妻比翼同心飞
1926年秋,魏挺群从平远县调往惠阳县担任团县委书记兼淡水镇团委书记期间,在当地教育界开明人士黄贞甫先生的住家“补天精舍”建立秘密革命联络点,进行革命活动。
惠阳淡水“补天精舍”旧址。
魏挺群来到“补天精舍”后,黄贞甫先生的女儿黄宝球对魏挺群由陌生到熟悉,慢慢地成为知心朋友,并鼎力协助魏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魏挺群也很关心黄宝球的进步,帮助她提高思想觉悟,介绍她加入共青团组织,引领她走上革命道路。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战斗使这对年轻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黄宝球逐步成长为惠阳县早期的革命女战士之一。
1927年4月以后,广东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大屠杀,在这白色恐怖中,黄宝球一直跟随在魏挺群身边,不离不舍。1928年,惠阳淡水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被迫转入地下活动。1930年冬,魏挺群、黄宝球经粤东转战到了福建闽西苏区。他们的革命感情进一步发展和巩固。1932年,经组织批准,魏挺群、黄宝球结为革命夫妻。
在苏区,魏挺群先后担任少共中央局闽西特委宣传部部长、少共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兼《青年实话》主编。黄宝球也在少共中央局闽西特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协助魏挺群做好团的各项工作。1932年,黄宝球生下了一个男孩,由于他俩都爱好文学,希望孩子像十九世纪著名诗人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一样,成为积极勇敢的革命斗士,因而浪漫地把孩子取名为“魏拜伦”。
1933年至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开展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非常残酷。为了不拖累革命工作,经过党组织批准,魏挺群决定由黄宝球把孩子送回老家抚养。黄宝球带着孩子从闽西苏区到达香港,把孩子送到当地一亲戚家中,委托亲戚把孩子送到淡水“补天精舍”由家人抚养。然后,她从香港坐船到汕头,准备回闽西苏区。不料,闽粤边界已被国民党军盘踞,封锁了出入苏区的通道,无法通行。黄宝球只好暂时回到香港,经党组织安排在中华书局工作。
1934年10月,中共香港工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黄宝球与党组织的关系完全中断;与魏挺群一别后也音讯全无。黄宝球忍受心中的痛苦,千方百计去寻找党组织和亲人。此时,由于她产后没有休息和补养,又加上四处奔波,已积劳成疾,病魔缠身。1936年初,拖着病体的黄宝球辗转来到上海。1937年春,不幸在上海病逝,时年27岁,葬在杨树浦公墓。
一家三烈士满门忠烈魂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党中央决定团中央领导机关跟随红军长征。魏挺群则留在中央根据地打游击,魏与胡耀邦、张爱萍、赖大超诸同志分手告别。
中央革命根据地其时环境之险恶、斗争之酷烈、生活之艰辛,史上罕见。魏挺群由于体质较弱,在行军时掉队,1934年冬在江西瑞金受肃反扩大化影响,被当作“社会民主党人”错杀,时年仅26岁。
新中国成立后,陈丕显曾两次向赖大超表示要为魏挺群平反。1984年6月21日,广州市人大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赖大超向当时担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和张爱萍、陈丕显等中央领导呈送《关于为魏挺群同志恢复名誉,追认为烈士的报告》。中共中央在同年7月17日的文件批示中说:“魏(挺群)的确是个很好的同志!”1985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50年的沉冤,终于得到昭雪。1985年9月,黄宝球也被国家民政部认定为革命烈士。
1984年6月,赖大超向胡耀邦、张爱萍、陈丕显等中央领导呈送《关于为魏挺群同志恢复名誉,追认为烈士的报告》(复印件)。
198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魏挺群革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
1985年9月,国家民政部颁发的黄宝球革命烈士证明书。
魏寅彬,魏挺群、黄宝球一家两代人,父子皆英雄,夫妻双烈士,满门忠烈魂,在五华的革命史上写下不朽的传奇。
【主要参考资料】
1.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五华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8-649页;
2.江连辉:《魏挺群:中央苏区出色的青年宣传家》,《梅州日报》2021年3月14日第8版;
3.梅州市作家协会主编,魏东海著:《魏东海文存》,内部资料2002年版, 第249-251页;
4.惠阳党史办公室、陈志期、古海生:《早期的革命女战士——黄宝球烈士》,内部资料1984年版,第1-10页;
5.曾 绯、王卫明:《“青年思想的向导”:中央苏区团报,<青年实话>简史述评》,《传媒论坛》2022年第9期;
6.部分革命文物史料由魏挺群之孙魏远新,曾孙魏剑锋、魏源锋、魏淑娴提供。
【文字】南方+记者 杜玮淦 通讯员 江连辉
【图片】受访者提供
【出品人】丁少红 杜玮淦 洪晓霓
【联合出品】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南方日报 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