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德小学的童年

文学湘桥
+订阅

今日芒种,要做点勤靡余劳、心有常闲的事。昨晚梦见绵德小学请我去演讲,为了不辜负这个梦,我决定写一篇关于木棉花开的日子。

对季节变化的最初感知来自于绵德校园。初春薄冷,穿上红白蓝三色的冬季校服,经过教室的走廊,三角梅又开出了花,玫紫的粉红的甚至还有橘色的,簇拥得比我们还热闹。天气渐暖的三月,换上白衬衫蓝色背带裙,玉兰冒出了米黄色的蕊,一进校门就袭来馥郁却清澈的香气。四月的日光晒得人脸上有点痒,每逢体育课就换成蓝白条纹的海军服,叽叽喳喳地围在木棉树下捡红色的大花。春末到初夏,周一早晨套上迷彩军装,一眼望过去深深浅浅的绿,与金凤树的细碎的叶相映成趣。

⬆️木棉花(图 / 邱楚萍 拍摄)

教室里绿色的风扇摇摇晃晃地吹,开始打瞌睡,猛地醒来,手臂的汗沾湿了陈年的木桌。我那时候经常生病,体育很差,一分钟跳绳只能跳二十下,4×10米往返跑也很费劲,一直挣扎在及格线边缘,最擅长的恐怕只有广播体操了。做操之后是踢毽子,口哨一响,空中瞬间飞舞起白色直立毛毽子和彩色羽毛毽子,不管是哪种毽子,我只能踢一下或两下,直到去了金中,仍很羡慕别人的毽子踢得酣畅淋漓。

⬆️绵德小学(图 / 作者提供)

三年级,开始学骑独轮车。盛夏的午后,大人们都午睡去了,我们骑独轮车在小区里“走掠”,你追我赶,穿门绕巷,一下就穿梭过整个夏天。体育老师说有位同学骑独轮车能倒退,还能蹦上楼梯,我羡慕不已,至今还记得他有一辆全班最小号的橘色独轮车。后来听说有二班三班的几位同学,还能上台表演骑独轮车跳华尔兹。

四年级,开始可以骑自行车上学,停在学校后面的少年宫,一排排码得整整齐齐。有段时间大家喜欢争当第一个到学校停车的人,也不介意自己的车会被堆在最里层,后来又喜欢在车轮线上装彩色的塑料珠子,骑车的时候咔咔作响。

从小学校就有各种自理能力的比赛活动,一年级是绑鞋带,二年级是穿全套衣服,三年级是番茄炒鸡蛋,四年级开始就可以去育苗园放飞自我。天台的育苗园有菜园、草坪、动物园、鸽舍,还有个小小气象站。毕业的上一届留下了长得高高的“乌蜡蔗”,收获之后我们又种了胖胖的白萝卜和挤挤挨挨的白菜。浇水除虫常常是男生的工作,有时候会听到他们说昨晚老鼠又偷吃了花生。那时候副校长养着一群灰色的白色的鸽子,清晨把笼子打开,鸽子们飞出去四处巡视,男生还要负责去喂猴子和珍珠鸡。

每个月大扫除那天,最喜欢参加洗楼梯或者洗厕所小分队,卷起裤腿,穿上拖鞋,顶楼的人哗啦啦冲水下来,每一楼层都有人挥着扫把迅速将水赶下楼,其实就是喜欢玩水。白发的陈老师总是组织大家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水泥地泛着沁人心脾的凉。我们团坐在地上玩抓石子,白色的石子上还有用牙签戳出的数字点,抓起一颗抛向空中,又迅速横扫一排石子,眼疾手快接住第一个抛起的石子,一气呵成。

⬆️绵德小学(图 / 长光里 拍摄)

回忆起来,我好像确实是不爱动的孩子,不喜欢体育和劳动,喜欢安静,喜欢独自画一些规整的东西,比如红花栏、黑板报,还有家长会的欢迎画。一棵松树和一株红梅,我可以站着画两三个小时。

每周三下午是乐团的排练,我刚开始在电子琴组,后来又被抓去小提琴组,一遍一遍地排练《玫瑰,红红的玫瑰》。有时候我很羡慕在外面排练的大锣鼓队,隆咚呛咚呛,英姿飒爽,威武响亮,至今我都想摸一摸画着龙的大鼓和发亮的铜锣。

大家还一起学过牧童笛、学过口吹风琴,还流行过自学口琴。课间会领唱各式儿歌《海鸥》《小白船》等等,如果在当下,想必会换成《孤勇者》吧!我还常常在家练习2/4拍、3/4拍、4/4拍、6/8拍不同的指挥手势。六一儿童节的节目排练常常很早就开始,我们班每一年都是跳舞。有一次去了凤凰大山手拉手的学校演出,回程的路上还遇见萤火虫。

有一年春游去汕头海边,大家齐心协力挖了一个巨大的沙滩水利工程。还有角落里的小卖部,拥挤着嬉闹着分享了多少快乐。还有时时还会想起的校规,指甲要剪干净,铃声响起要立正,讲话要轻声细语,上下楼梯脚步要放轻。

很多次我都梦回了那个地方,那个真正注重德智体美劳的绵德小学,和那些木棉花开的小时光。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绵德小学(图 / 作者提供)

去年六月份写了一篇绵德小学的小作文,没想到时隔半年,这里就被拆除,永远成为了回忆。适逢六一,随着绵德小学的各“小朋友们”的随想录,我又记起来一些事情,于是又写了下篇——

六一儿童节,通常都会去电影院举行文艺汇演。老电影院在管巷对面,每次从开元路出发,排成两队,浩浩荡荡穿过义安路,碰到电线杆会故意绕S型走,一路上还会遇见很多三轮车,有时会跟我们打招呼,路过至今还在经营的老式理发店,每次都好奇地往里看那些满头满脸是泡沫的人。这个电影院承载着我们很多活动,也播放过很多我们长大以后还记得的电影,《疯狂的兔子》《地道战》《白粉妹》等等,很多事情都这样,小时候不懂,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懂了。

有个女同学的妈妈是老师,每年都给我们排舞蹈节目,让我们班年年拿第一。那时周末就去她家里排练,小时候只觉得老师特别严厉,反复要求排练,后来才知道,那叫“不厌其烦”。我发现挑选出来排练节目的,除了“好学生”,还有“坏学生”,后来我想,应该是为了消耗我们无处安放的精力和热情吧。低年级的时候演过一次小红军,《闪闪的红星》,好像还有拿红缨枪,把胖胖的日本兵赶出去。有一年是跳《爱我中华》,各位小朋友穿的是民族服饰,我是朝鲜族,穿高腰长裙,背了一个长鼓,衣服还是我妈给我做的;林海海是维吾尔族,穿红丝绒马甲,戴扎满辫子的小花帽。最后一年是跳华尔兹,《蓝色多瑙河》,我还记得我是穿蓝色单肩礼服,旋转起来像花瓣一样散开。

电影院的附近是博物馆,有一次学校组织去看蝴蝶标本展览。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种类的蝴蝶,粉蝶凤蝶应接不暇,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只蝴蝶叫做大蓝闪蝶,翅膀收起来时像一枚枯萎的树叶,张开时蓝色大翅膀绚丽夺目,甚至还会发出莹莹的光,大概从小就喜欢这样深邃的蓝色吧。

⬆️绵德小学(图 / 长光里 拍摄)

与博物馆相连的是“红学”的孔子庙,拜过了孔子,才算是“入书斋门”。一年级入学,学校给每个人发了一张储蓄卡,白色卡纸上有很多绿色的小格,那时候认识最大的数字是“10”。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大家带钱来存进自己的小小账户,从小养成存钱的习惯。有时候存10元20元,也有时候忘记带钱,拿了自己的私房钱存2元3元,有一次一个同学拿了100元去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还记得毕业时一共拿到三千多元,这就是整个小学的“积存”啊!但这比起“巨额”数字的奖学金,还是小巫见大巫。每年看着上台领“庄静庵奖学金”的同学,倍感羡慕,无奈我总因为体育成绩不及格失之交臂,能拿奖学金的都是“德智体美劳”全能型小朋友。

⬆️绵德小学(图 / 长光里 拍摄)

我四年级之前都是自己走路上学放学的,老家住在国王宫巷朴枳巷,从学校走回去要经过十八曲、打银街,有时候会穿过小江西巷去爷爷工厂,有时候就直接走开元路去爸爸店里。后来家搬到了很远的奎元,瘦瘦黑黑的三轮车阿伯负责接送。每天放学一群小朋友就被关进黄色栏杆里,穿过大半个潮州城回家。由于住得最远,每天都是最早上车最晚下车,冬季的时候,甚至可以在路上理解“华灯初上”这个词。放学路上,有好多诱人的小吃,林海海说她最喜欢咸水粿和炸鸡翅,我最喜欢小蛋糕,在一个六角形的铁板里,淋上浅黄色的蛋糕液,烤热后翻面再淋上一次,出锅就是黄澄澄略带焦糖色的样子。少年宫旁边的小店,有各式各样的虾酥糖果,五分钱的猪油糖,两毛钱一次的抽奖,五毛钱金色的朱古力金币,还有三班“身怀巨款”的苏小朋友,每次买一整箱小当家干脆面,就为了集齐一整套水浒卡。

⬆️绵德小学(图 / 长光里 拍摄)

六年级毕业时,组织游园会,桌上摆着一排排生日时才会出现的桃红色小花篮蛋糕,大家玩踩气球、扔套圈、吹乒乓球、吃芥末饼干,好像要把这六年一次性玩够,正如周杰伦歌里写的那样,“多希望话题不断,园游会永不打烊”。无忧无虑的时光,随着轰然倒下的教学楼,永远地封存在记忆里。今天我才知道,学校操场那面墙上写的字是“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我想,这便是小学时代最大的收获了。

祝各位小朋友们六一节快乐!


作者:林淳爽,潮州市湘桥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执行主编:陈小丹

校对:张勇利

核发:陈维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