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青宫电影城,纪录电影《画布上的起跑线》正在上映,镜头里,患有孤独症的少年儿童卓君正在画画,画纸上,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狗正逐渐被勾勒出来。电影中,卓君的日常生活丰富而有趣,画画、跑步、听音乐,艺术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疗愈卓君。
研究数据,目前中国有超过1000万的孤独症患者,其中0-14岁的儿童约为300万~500万。孤独症谱系障碍已经成为儿童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类型。
6月1日国际儿童节,公益电影《画布上的起跑线》故事分享会在广州举办,以遇见、温暖、拥抱三个篇章讲述了电影制作中台前幕后的故事。纪录电影《画布上的起跑线》关注孤独症患者“星星的孩子”们的成长故事,诠释广州市融合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表达了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对爱的阐释。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特殊儿童不特殊,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是平等的。”该片导演向一民表示,电影想要传达的观念是,让人们在同一片蓝天下以平等的方式彼此相爱。
“我们想要被看见,关注,了解和接纳”
他们不是特殊的病人,而是具有独特感知和逻辑思维的独特个体。他们是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是来自遥远星球却又真实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孩子。
《画布上的起跑线》以卓君、一哲、乐桐的成长为主要故事情节,通过大段简单的描白式纪录,真实再现了孤独症患者的生活现状与人生困境,在日常的琐碎事件中是对生命价值这一终极命题的深刻探讨和反思。三条线索以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有机结合、同步推进,中间穿插融合教育群像白描及采访。
“我们想要被看见,关注,了解和接纳。”分享会上,电影主人公卓君的母亲说道,希望通过电影中“我们”的故事,让社会看见真实的孤独症儿童的生活,在关注中了解,在了解中接纳。
“真实性”奠定了《画布上的起跑线》整个影片的情感基调,用朴实无华的镜头来描绘、记录“特殊需要儿童”的日常生活,通过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输出,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内心的精神状态。影片镜头的视角选取都与“特殊需要儿童”日常生活所处的视角保持一致,由此产生出一种将所有观众带入自己的生活视角、去体验影片中日常生活的代入感与真实感。
“每一个镜头都彰显最打动人心的真实力量。”分享会上,电视节目策划、制作人李洪以观众的视角提出,电影真实、自然的生活形态与其家长热烈而克制的情绪流露,两者形成了强烈的感染力与冲击力,动人心弦。
“广州在对特需儿童的典型培养上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电影里,孤独症患者在爱的教育下成为绘画、音乐领域的“偏才”,并不断去拓宽人生的边界。卓君担任少年宫助教,积极备战广州马拉松并获得奖牌;孤独症患者一哲找到了自己的专长,在音乐和绘画方面不断进步;不幸患上骨癌的少年宫学员乐桐在父母的陪伴和少年宫关老师的鼓励下,积极治疗,顽强抗争……
在面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时,艺术疗法比传统语言更有优势,为儿童提供了表达思想、表达情感、解决焦虑、建立沟通、建立自信的机会。
分享会上,广州市少年宫党委书记魏晓丽介绍,孤独症儿童可以通过绘画、音乐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和内心状态,通过解决和稳定情绪问题来间接改善不当行为。
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广州是全国最早探索开展融合教育的城市,在融合教育方面经验丰富,其中“关爱特殊少年儿童,提供免费融合教育课程和公开课活动”被列为2023年广州十件民生实事工程。《画布上的起跑线》描摹出的广州市少年宫的老师和融合教育学员的群像正是这座城市教育融合成果的缩影,为其他城市探索融合教育起到了示范作用。
“25年来,广州市少年宫致力于在艺术领域为‘特需儿童’打开另外一扇窗,让他们在艺术里,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快乐和尊严。”魏晓丽表示,希望通过少年宫在艺术融合教育中的努力,推动社会更好地完善关爱特殊群体体系,助力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画布上的起跑线”诠释的不仅是特需儿童在艺术领域、人生中的全力奔跑,更是广州融合教育的新起跑线。
“广州在对特需儿童的典型培养上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向一民表示,在广州少年宫的环境下,特需儿童能够在艺术的多样性选择中,找到自己的兴趣艺术方向,并且将其变成人生中的重要推力,这种教育成效在全国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
【南方+记者】洪钰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