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端午
各家各户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吃龙船饭、扒龙舟、趁景
......
好不热闹
但你听说过“散龙膥”吗?
在番禺大龙街新桥村“圣母庙”
每年都要举行“散龙膥”活动
一起看看吧
吉祥如意接龙膥
在很多地方
龙舟都是以雄性身份出现
以示雄壮威武
而新桥村自古就有一雌(乸)一雄(公)
两条龙舟
如今无论龙舟如何更换
仍旧会保持一雌一雄
村民们认为
这两条“龙”会浮生出龙蛋
即“龙膥”(cūn,粤语读音同“春”,指蛋,卵的意思)
这些“龙膥”能够带给人们好运与福气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新桥村圣母庙前都会“散龙膥”
当天
由圣母宫的工作人员购买
“三华李”作“龙膥”
准时在上午11点由圣母宫屋顶散落(先庙内后庙外)
由于三华李是多数人喜爱的水果
且外形大小都像古村民想象中的“龙膥”
所以一直以来就由它替代“龙膥”的角色
村民们则早早地守候在圣母庙旁
手持雨伞、帽子等工具
随时准备着接住更多的“龙膥”
接“龙膥”寓意吉祥
老人接到会龙马精神,身壮力健
小孩接到则学业进步,天天向上
这一风俗已延续了五百多年
村民翘首以盼的“扒龙舟”如期而至
鼓点铿锵,船桨齐舞
5月28日
市桥水道上响起了阵阵鼓声
以及有序的呐喊声
150多名新桥村新溪龙舟队队员
正抓紧训练
他们将进行为期22天的训练
以迎接端午龙船趁景等活动
“一、二、三……五十!”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声
队员们精神抖擞
合着鼓点提桨、划水
动作整齐划一、强劲有力
队员们的精气神丝毫不逊于备战正式比赛
自从新桥村发出“今年龙舟活动招募队员”这个消息,就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新桥村党委副书记周源超表示,今年有153名村民报名参加龙舟队集训,年龄以27岁至45岁为主,更是涌现出诸多新鲜面孔,最年轻的队员只有18岁。
新桥村民、新桥村篮球队队长阿鹏今年23岁,这是他首次参加村龙舟队训练活动。刚开始训练两天,他自觉体能没问题,但是划船技巧有待学习提高。阿鹏表示,自己从几岁就开始受父辈影响,知道这是一项传统习俗活动,体现村民的团结精神,所以他自小就对扒龙舟感兴趣。他表示,自己将来有孩子也会让他参与,将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下去。
阿鹏(中间)在卖力划动龙船桨
“今年队员们的热情十分高涨,大家翘首以盼了三年,想扒龙舟的心呼之欲出。”周源超说,为了让大家的训练更有成效,今年还专门聘请了三名专业教练来教学。
自5月27日起,新桥村新溪龙舟队将连续集训22天,训练时间为每天下午1点至5点半,为了提高体能,队员们每天都得先进行三公里的体能训练跑,然后再下水进行训练。
“组织龙舟活动是为了发扬新桥村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周源超介绍, 新桥村曾获得2017年番禺“莲花杯”传统龙舟赛金杯第三名,2019年则获得第四名。
新桥村是番禺“十乡龙船会”的其中一条村,今年6月20日(农历五月初三)“新桥景”将如期举行。届时,龙舟竞渡、锣鼓喧天、万人空巷的场景将再次在新桥村的河涌上演。
多种创新传承方式守护龙舟文化之根
一直以来
为做好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新桥村不断激发全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19年
新桥村新溪龙舟队
还以微电影形式致敬一代又一代龙舟传承人的
团结拼搏精神
新桥村热心乡贤出资
新桥村民自己编剧参演了微电影《龙的传人》
该微电影主要围绕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存在弱化问题,经过教育和引导,使当代青年村民对传统龙舟文化的认同感从淡薄到热爱的有效转变,故事情节体现了作为“十乡龙船会”之一的新溪龙舟队拼搏奋斗的精神在文化传承中不断延续、弘扬与发展。
周铭涛(右)在剧中彩蛋片段出镜
这部微电影的编剧是新桥村青年周铭涛,他表示,创作的初衷是为了宣传新桥村多年来的龙舟传统文化,也是为了给当年参与“莲花杯”“禺山杯”比赛的龙舟选手鼓舞士气,同时也激励村民更多地参与到龙舟文化传承中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