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蝉鸣声声,水台大地美景如画。
备足农资,调试农机,犁铧翻土整地,广袤沃野硕果累累;钩机轰轰,铲车隆隆,厂房拔地而起,重大项目有力有序推进;风光如画,游人如织,重点景区再现旺盛客流……五月的水台镇处处充满活力,正奋跃而上、飞速奔跑。
近年来,水台镇全力以赴抓项目、促发展、惠民生,牢牢紧扣市委“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围绕市委赋予的“中心镇”“文旅名镇”目标定位,拼经济、谋发展,推动镇村协同发展,探索出“美丽镇村”转化为“美丽经济”的水台样板。
党建引领
激发产业新活力
清晨,阳光洒在水台村落的稻田里,希望正在一点点孕育。近处的禾苗已长到了膝盖,嫩绿的枝叶间,一粒粒花骨朵若隐若现。它们尽情地汲取着养分,储存着阳光的能量,期待在7月结出最饱满、最晶莹剔透的果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水台发展,是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更是党的建设不断深化的过程。近年来,水台镇围绕中心大局谋划推动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逐步形成具有水台特色的基层党建体系。
深化组织引领、“头雁”带领、班子带头、党员带动的“一引三带”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不断延伸、放大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链条上带民致富的作用,做大做强辣椒、粉葛、柑橘等“土特产”,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获得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等称号。
产业壮大,关键在党支部带动。水台镇党委将产业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基层党建督导检查、目标考核、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开展“书记擂台赛”、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会等方式传导压力,有效地激发各村(社区)抓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支部+企业+农户”等模式,推动党支部与合作社互助互动、相融并进,抱团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水台蚕田鸡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示范场)。
如布冷村党总支部动员党员种植户联合其他农户成立粉葛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党总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对种植的粉葛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让农户实现稳定增收。经过多年发展,粉葛种植已成为布冷村一项特色产业,2022年布冷村粉葛种植面积约300亩,粉葛种植总产值达270万元。
头雁带领
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深化“头雁”带领,争当群众致富“助推人”。水台镇坚持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在助农、联农、带农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释放“头雁”效应,近年来培养党员种养大户、党员致富能手20多人,涌现出布茅村支书陈炳锐、布冷村支书伍新球等一批致富“头雁”,有力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在布茅村撂荒地整治中,村支书陈炳锐决心把村里的撂荒耕地盘活起来,在一次外出参观学习中发现了辣椒种植这个可谋划发展农业产业的机遇。此后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反复了解对比布茅村的种植条件,研究学习起辣椒种植的相关技术,更多次带着村中种植大户外出学习种植技术、合作模式,最终敲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探索推广“订单农业”。为保险起见,他带头承包了20亩撂荒地开展试种,并与专业农业公司签订了辣椒种植、产品收购合同,赚到了“第一桶金”。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2022年已有20多户农户参与到辣椒种植中,种植面积达200多亩,产值达400多万元。2023年陈炳锐又带领10多户农户种植泡椒,并与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确保销路,预计年亩产达1.7万多斤。
布茅村活用撂荒耕地,发展订单式辣椒产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对有知识、有技术、善经营的青年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邀请农业专家成为增产增收的“保障员”,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现代先进科技知识,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敏感度,来帮助农民群众理清思路、加快发展。
水台镇属湿润地区,山地平缓,适合柑橘的种植生长。为保障柑橘种植户增产增收,杜村村党总支部委员冯树军联合周边种植大户加入新兴县合得利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免费为种植户使用无人机打农药和派发有机肥,还主动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果树“问诊把脉”,定期为农户开展柑橘种植、病虫害防治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柑橘抵御黄龙病的能力和提升柑橘品质,受益农户近100户。2022年全镇柑橘种植面积约3500亩,产量7500吨,产值3200万元,杜村村被评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柑橘专业村。
整合资源
促进文旅等特色产业振兴
嵌进墙里的旧花窗、封檐板花鸟木雕、不加修饰而锈迹斑斑的大门铜锁、一座座古老的青砖镬耳屋……游走在水台镇的棠下村,总能在这一处建筑群中找到惊喜。
美丽也是生产力。怀揣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初心,水台镇立足“文旅名镇”目标定位,以《乡村振兴五年规划》为牵引,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完善圩镇“10个一+N”功能,拓展学位、拓宽道路、三线落地、建成镇级养老服务站、成功创建省级卫生镇等等,不断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撑起水台宜业宜居宜游的“四梁八柱”。通过驻镇帮扶、村企共建、乡贤共谋等方式争取超3000万元资金,打造布茅、奄村、红星等一批精品村,串联4.5公里“云上水台、康养福地”美丽乡村风貌带,全面展现田园乡村的优美风光和淳朴乡风。
围绕云浮市委赋予“文旅名镇”的目标定位,水台镇积极擦亮金水台温泉小镇、悦天下“威尼斯水城”以及云水台项目“三张水名片”。国家3A级景区悦天下今年3月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弥补了云浮在省级旅游度假区的空白;5月又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为首批“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是云浮市唯一上榜景区。
国家4A级景区翔顺金水台温泉小镇。
接下来水台镇将大力推动云水台和滨水经济带两个旅游配套项目,以“四个一”工程串联两大星级景区,形成水台南部旅游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湾区旅游首选目的地。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载体。近年来,水台镇坚持“产业主导、项目为王”理念,把引进项目、做强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第一要务。2022年,水台镇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畜禽养殖专业镇,水台长江猪场入选首批省级种畜禽核心场。
着力做强实体经济,提档升级做强绿色建材产业,实施“税收三年倍增”计划,通过“盘、引、育”三部曲,“一企一策”精准扶持,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小升规”,扶持头部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效益。2022年陶瓷企业产生总税收6000多万元,同比增长30%。推进陶瓷企业投入超2亿元转型升级,技改后单位能耗产值增长28.3%,单位能耗产生税收增长27.5%。
盘活低效用地,腾笼引来“金凤凰”。水台镇还鼓励汇远陶瓷成立汇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效盘活镇内奄村、石龙岗、良田、棠下等村撂荒耕地1200多亩,“公司+村集体+村民”模式为村集体和村民共增收50万元。积极为布茅养殖小区项目协调解决用地、用工等问题,项目建成后可为25个村集体增加年收入250万元。
企业加速跑
搭起高质量发展大平台
高质量发展,企业唱主角。在水台镇,企业走在“拼经济”的最前线,成为当地经济支柱的有力支撑。与此同时,水台镇政府也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主要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持续走访了镇内重点企业,听取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发展再加把“火”。
招商引资,配套先行。水台镇全面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1+10+1”建美镇村,完善功能布局,重点做好圩镇新区规划修编,完善商业配套,加速形成“产城融合”。依靠更充裕的连片土地空间、更优质的产城环境,水台镇形成新的产业磁场,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
水台镇内陶瓷产业兴旺,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产业集群成链,正展现蓬勃发展势头。水台镇谋划特色产业链条,由水台镇党委牵头,主动成立党小组服务重点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水台镇内共培育出11家规上企业,其中8家规上工业企业获国家专利25个,2家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超13亿元。凭借独有的机场辐射优势,水台镇纵深推进土地收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三大会战”,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布局分工,去年新引进投资8000万元俊虹建材、投资4200万元的澳门荷妈食品等重要项目。
为畅通政企沟通服务,水台镇实行“领导挂点”“首问负责”等制度,13个重点企业挂点联系工作专班主动到挂点企业“登门问需”,一对一为企业提供快速高效服务,包办企业墙外事,帮办企业墙内事。同时,该镇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一次不用跑”“最多跑一次”等改革任务,主动承接县三批次下放共151项行政管理权限和两批次调整的共1157项行政执法权,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水平。水台镇还全面对接县政务服务网和相关应用平台,落实“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机制。今年1—4月,通过镇、村级“粤智助”平台共办理业务2047项,通过“粤商通”APP和微信小程序“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新注册市场主体35户。
美丽镇村和美丽经济的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为支撑起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小饭台”,让群众“进得来、融得入、住得下、过得好”。一方面,水台镇利用镇内工业企业搭起高质量发展的大平台,解决周边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带动就业5000多人,月均收入6000元。另一方面,水台镇深化“农业龙头引领、头雁带领”模式,带动镇内900多户参与种养殖,户均年收入超15万元。此外,随着水台旅游业“逐年升温”,两大景区年游客数量超300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1000多人,带旺镇内86家餐饮店,全镇社消零总额达5.6亿元并稳定增长。
下一步,水台镇将全面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紧扣市委“248”战略目标体系,构建“149”金字塔式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基础、提风貌、优服务、巩成果、壮产业,久久为功建设“美丽镇村”、发展“美丽经济”,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水台,为水台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奋斗。
一线实践
分类施策 实现荒地有“机”耕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粮食是“政之本务”。为更加高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新兴县水台镇积极行动,突出党建引领,高位推动落实盘活撂荒耕地资源,助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通过念好“三字诀”,“唤醒”沉睡的撂荒地,为水台镇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增添了万象“耕”新的欣欣向荣之景。
强化组织全摸排
2023年,水台镇在持续巩固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成果的同时,根据市、县关于持续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的要求,多次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大力推动撂荒地整治及复耕复种工作。镇、村干部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对辖区范围内村边和村道以上公路两旁可视范围内的撂荒耕进行“地毯式”“拉网式”摸排登记与实地踏勘走访,厘清撂荒地面积、承包关系、耕种现状等情况,以领导干部包村、驻村干部包组、村干部包户包地块的方式,夯实干群责任、明确整治任务,层层抓紧抓实抓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宣传动员早启动
水台镇党委、政府不等不靠、始终坚持早谋划、早安排,通过召开会议、入户走访、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及利用大喇叭、微信群、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发放撂荒地整治宣传单3000多份,做到家喻户晓,在全镇竖起坚决整治撂荒地的鲜明“风向标”,让广大群众知政策、懂道理、转观念,深刻认识到保护耕地、整治撂荒、复耕复种的重要性,自发参与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行动中来。
复耕复种齐推动
水台镇各村(社区)党支部积极响应镇党委安排部署,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复耕模式,对全村撂荒地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复耕复种工作。同时,水台镇积极引进农业大户,通过将撂荒地集约整合委托承包给第三方耕种的模式,实现荒地有“机”耕,达到“你的地、我来种,减成本、增效益”的目的。
【文字】谭笑 欧燕华 钟紫文
【图片】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