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话客家事》第八辑:樟木头舞麒麟的那些讲究和寓意你听过没?

樟木头政法
+订阅

邑尚技击,秋冬闲,延师教习。

元旦至晦,结队鸣征鼓。

以纸糊麒麟,画五采

缝锦被为麟身,两人舞之。

舞毕,各演拳脚

曰“舞麒麟”

01

传统舞麒麟  是舞也是武

樟木头传统的麒麟造型分头、尾两部分合成。舞动时,由一个壮年男性操舞麒麟头,麒麟尾则由一少年男童牵动。随着锣、鼓、镲、唢呐轻、重、缓、急的不同节奏,麒麟则展现喜、怒、哀、乐的动作和情绪。

整套舞麒麟的情节有:出洞、采青、耍青、舔足、挠尾、游园。传统舞麒麟分头、尾两套,表演历时30-45分钟,舞者需要有扎实的马步功底。

舞完麒麟紧接着是武术表演。从徒手单打开始,到双人对打、持械对打,继而多人持械连环对打。此时表演项目到达高潮,最后由长者师傅手持3~4米长的木棍单打,预示演出即将收场。打完,绕场拱手行礼,观众报以热烈掌声,或点燃爆竹祝贺。

02

不“点睛”的麒麟  没人舞

在传统礼俗中,一只扎好的麒麟头,眼睛和嘴巴得用红纸封住,直到举行了“点睛”仪式后,才会正式被用于表演。

麒麟点睛仪式会选择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举行,麒麟队员们带着新麒麟头静悄悄地去到野外一棵大树下举行“点睛”,仪式后鞭炮齐鸣,锣鼓打响,麒麟舞动并用嘴巴采一枝青(树枝)回到武馆,仪式才算结束。

民间传说,麒麟“点睛”后第一时间采青,表示麒麟以后只吃素,不伤人,这样的麒麟才是瑞兽。神秘的“点睛”仪式被视赋予了麒麟生命,让其与舞麒麟者融为一体,成为一头活灵活现的“生灵”。

03

“麒趾呈祥”  舞麒麟寓意深远

“麒趾呈祥” ,樟木头客家人认为,麒麟所到之处会风调雨顺,吉庆祥瑞。舞麒麟不仅是新年、元宵的传统必备节目,婚礼、新居入伙等喜庆的日子,舞麒麟也是一项不可忽略的仪式。

民间至今仍活跃着多支麒麟队,他们往往由一个村、一个家族、一个姓氏组成,将麒麟舞传承至今而不散失,并集歌、舞、乐于一体,保留着在节庆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春佳节的数百年习俗。节日庆典舞麒麟唤起无数客家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它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麒麟舞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独特的表演个性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数百年的历史积淀,代代相传的继承与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发掘与弘扬,使麒麟舞之花越开越艳,声名也越传越远。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