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特稿|90后“老中医”谭杰的成长之路

南方⁺ 记者

“您好,请问是谭医生吗?”坐诊时,90后的同仁堂特聘专家、主治医师谭杰总会遇到患者问他这样的问题。

“刚开始坐诊的时候,许多患者看到我这么年轻就下意识觉得我不是一名中医师,顶多是个学徒。”面对有些人对中医的刻板印象,谭杰总是耐心地回答:“是的,我就是谭杰医生。”

的确,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一般的中医师应该是位两鬓花白、留着长须的长者,很少会有像谭杰这么年轻的医师来坐诊。2018年谭杰来到同仁堂正式工作后,仅仅过了一年时间,门诊量就排到了全公司50多家连锁门店的第三名。面对质疑和不信任,谭杰用行动向患者证明了青年一代中医的实力。

正如近期播出的电视剧《后浪》一般,这部主攻青年一代传承中医文化的现实题材新作,讲述了在中医传承班上,一群学习中医的“后浪”在经历中不断碰壁、不断成长并逐渐热爱上中医的故事。如今,作为中医的新生力量,谭杰也一直秉持着“学好中医、做好中医、传好中医”的理念,与“后浪们”一起不断奔涌,让中医之道扬帆远航。

对中医的好奇,源自奶奶

小时候,谭杰的奶奶懂得一些中医的疗法,于是家里隔三岔五便会有人来找她看病。“如果病人哪里不舒服,奶奶就会烧着艾绒,点在病人的手臂上。”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谭杰总以为奶奶是在乱点,现在想起来其实她在点人体的穴位。“那时候奶奶看病非常认真,效果也很好,有时候刚点完艾绒,他们就说感觉舒服很多了。”

小时候的谭杰看到奶奶治病竟有如此“奇效”后,耳濡目染,从此就在心中埋下了学中医的种子。

2010年,谭杰成功考进了广西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谭杰深知自己不能辜负家人的期盼,“上大学后,我就知道只有努力学到真本事才能成为一名中医,治病救人。”从那时开始,那个曾经看着奶奶用艾绒点穴、好奇于中医药神奇疗效的小小少年恍然间已经长成了一个坚定中医药之路的青年。

上大学一段时间后,谭杰很快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面对中医这门中华民族原创、内容深奥难懂的医学科学,他意识到光靠书本理论,没有老师带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当时非常迷茫,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去哪里找老师学习。”大三,谭杰开始学习临床,然而学校课程中的实践操作并不能满足他,面对自己热爱的中医,谭杰总是想要“吃”得更透。于是谭杰开始在学校找老师跟诊学习,“那一年我几乎把学校的所有老师都跟了个遍,只要老师说可以,我就立马去跟诊学习。”

“明师”给了自己做中医的信心

经过五年的学习,即将毕业的谭杰仍觉得自己并未学到中医的精髓,还不知道中医究竟可以治什么病,达到什么水平。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学到中医的真本事,24岁的谭杰选择了继续读研。但这条路对他来说并不容易。

“家里两个姐姐以前初中时因为欠学费被留在操场上站着,后来读完初中就没读了。爸爸工作也很累,家里连一个沙发都没有,他下班从工地回来都没地方休息。”面对家庭的困难,当年考上研究生之后的谭杰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感到开心,而是不好意思向家里人开口要读研的高额学费。

“后来我就骗他们说读研免费,他们才放心让我去读。”于是,读研的第一年,便考取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谭杰就开始自己找兼职赚学费,同时也为了能积累临床经验。

谭杰的第一个兼职是社区出诊,凭借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大学期间在急诊实习三年的经验,患者看完病后的反馈都还不错,有人还推荐自己的朋友来谭杰这里。但此时依旧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谭杰,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时还是会不知所措,找不到方法去治疗。谭杰表示,自己当时非常渴望能有一个老师来指导他。

也许是与中医有冥冥之中的缘分,一次交流会上,经别人推荐,谭杰第一次听到了自己未来恩师的名字——马新童。“刚开始我其实没有怎么注意马老师,我只是看了一下他写的文章。后面是一位老师跟我聊天又提到了他,我才想知道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经过了解,谭杰才知道马新童原来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是中医里面的大师。“我当时第一次听马老师讲课,就感觉我们之间有几辈子的缘分,他一开口就把我吸引住了,他是那么的真诚,感觉我已经认识他很久了一样。”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谭杰到现在还清楚记得每个细节。

加了马新童微信后,谭杰就经常把自己的出诊经历分享给他,看到对中医如此热爱又如此刻苦的年轻人,经过大半年的考察,马新童终于把谭杰拉入了他的专属工作群,并在微信上对谭杰说:“年轻人,我很欣赏你,希望你可以好好学中医。”看到老师这段话,谭杰备受鼓舞,他表示,“是老师给了我成为中医的信心。”

“马老师给我们讲的东西全是临床知识,半句话不虚,遇到一些急重病,他都会直播给我们看,还让我们跟诊学习,点评每个人的治疗方子。”在老师的教导下,谭杰进步飞快,不仅对病人的状况把握得更加精准,而且开的方子几乎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

2019年,包括谭杰在内的64名学生踏上了前往北京拜师的道路,繁复但不失隆重的拜师仪式让谭杰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医的深厚文化底蕴,直到现在他还记得马新童入门时对他们说的话:“只要好好学,中医是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时刻谨记老师教诲的谭杰,在不断深入学习下,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他也注意到中医内治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就继续学习了很多外治法,比如针灸、推拿、正骨、理筋、艾灸等,可以解决很多内服中药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同年12月,一家专门使用外治法的保健馆——谭氏·谦益保健馆顺利开张。谭杰表示,“我认为中医需要全面培养,只有自己将十八般武艺融会贯通,才能增大疗效,造福患者。”

从不会为了绩效多开一味药

2018年谭杰硕士毕业,当时27岁的他回到家乡,准备找工作。“当时我面临两个选择,不知道要选哪个,求助老师后他就回了我一句‘中医的生命力在门诊’。”听到老师这样说,谭杰瞬间明白,于是,不顾身边人的反对,毅然放弃了三甲医院,将简历投向了同仁堂。

作为当时一个如此年轻的中医师,公司里的人都觉得很新奇。“当时去面试的时候,一群人围着我问问题,好在最后他们选择给我这个工作机会,其实领导的心理还是试试看的。”就这样,2018年11月谭杰开始正式在同仁堂工作。

“一开始我没有什么患者,很多人觉得我太年轻,对我不信任,我就自己看书学习,后来看了几个患者后,效果不错,慢慢人就多了起来。”经过半年时间的历练,谭杰靠着自己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治疗好了许多患者,在他们之间口口相传,谭杰的名声就这样打响了。

“记忆最深的一次就是来了一车人,从阳春专门到我这看病,问了他们才知道,都是其他患者推荐过来的,我当时非常感动。”谭杰笑着说。

“最开始看病时有些问题还是要自己摸索,特别是流感发热的患者,那时候我开出去的发热方子必须每个人都要回访,因为要根据病人的描述了解方子是否有效。”每次遇到问题时,谭杰就开始仔细翻看中医的经典,多请教师父,秉持着“以经典为师,以患者为师”的理念,谭杰始终坚信“只有多请教师父,多看书,多听患者的描述,才能找到更合适的治疗方法。”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谭杰的口碑变得越来越好,门诊量也从当初的门可罗雀到一号难求。“是师父、经典与患者成就了我。”谭杰谦虚地表示。

优秀成绩的背后,当然也少不了每天近乎排满的行程。“每天不仅要去各个地方出诊,还要抽出时间给别人讲课。”谭杰向我们表示,最累的一次是去年12月份疫情防控刚常态化的那段时间。

“那时候好多人都买不到退烧药来找我,一天都要接一百多个电话还有几十个视频。”面对这种紧急时刻,作为一名中医,谭杰义不容辞。他开始一个个了解患者的症状,为了解决药材短缺且抓药排长队的情况,把一剂中药分成三份弄成散剂,让大家煮散喝退热,这样大大方便了大家。

“我那时候饭都没时间吃,但好在开出去的药基本都有成效,当时还有好多人给我道谢,说只吃了一副药烧就退了,效果一点也不比西药差。”说到这,谭杰十分骄傲。在患者的感激下,当时的辛苦在谭杰眼中似乎根本不值一提。

当被问到中医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时,谭杰回答:“身为一名中医,从始至终,我能始终做到的就是从来不会为了药品绩效开一味多余的药,这也是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从医以来的这些年,谭杰一直牢牢记住老师对他说的话:“如果你为了开多几味药赚绩效,从有这个想法的那一刻起,你就是个商人,而不是个医生。”而面对个别医生为了赚钱乱开贵药、看人开药的不良现象,耿直的谭杰连连摇头:“简直就是把中医给废了。”

一个好的中医的成长,不仅需要时间的打磨,还要经过万事万物的历练。正如,一个药的运用没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很多东西就不确切;一个方子不经过百年的锤炼,就不能称为名方;一个法,没经过千年的考证,那就是行而不远的。

医可通大道,谭杰表示在中医这条路上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坚持以经典为师,以患者为师,以同道为师,以万事万物为师,才能做到真信、真学、真用,才会有真效。”

【策划】赵强

【撰文】黄慧 赵强 黄林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羊建溶 童慧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