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玲:一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社区实践

广州大道
+订阅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依靠谁、城市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近年来,广州持续创新开展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行动(下称“品质社区行动”)就是一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社区实践,形成了超大城市社区人居环境治理广州样本。品质社区行动兼具最直接的可见性和获得感,是一项人人可做、人人可为、人人可达的行动。正确理解这项行动的意义和特点,将为以后的工作构建完善的方法论,也为继续深化“绣花功夫”奠定基础。

形成“信任-参与-获得”全链条

品质社区行动是小事,但是复杂的城市建设过程当中的一个精准缺口。这个小切口可撬动基层治理无限能量,帮助解决很多难题。比如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资源的筹集等。品质社区行动的意义所在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必须先理解这项工程的特点。

第一,品质社区行动是城市各项工作中最具获得感且明显可见的。这项行动可调动各方力量,让群众充分参与进来,加强“这是我的城市,这是我的社区,这是我的街区”的归属感。在此基础上,直面解决基层治理痛点和卡脖子问题,让居民马上可以看见变化,提升群众的获得感。由获得感转变为信任感,继而提升群众参与感。

一项民生工程如果始终依赖政府单打独斗难以维系。在“信任—参与—获得”中形成共同维护成果的机制,进一步降低品质社区行动的成本,使之可以持续。同时,引导群众形成“把客厅往外延伸十米”的自觉参与治理的习惯,将客厅外的十米的公共空间也像自己家一般精心设计和持久维护。

第二,品质社区行动具有枢纽性。提升改造社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把品质社区行动当成是一场“人民城市建”的大训练、大教育、大行动。在白云区金沙街沙贝社区,居民在提升过程中充当什么作用,他们会如何提意见?其实,他们充当了城市新乡贤、本土“规划师”的作用,以主人翁身份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的打造。

在品质社区行动中,充分利用本地“社区规划师”与社区紧密相连的特点,从项目启动开始就把它当成一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操练,让群众更能够理解,更能够宽容,更能够办成事。

第三,品质社区行动人人可达。品质社区行动中,群众的参与、群众的意见、群众的智慧是提升社区品质的法宝。每一位群众都是品质社区行动的参与者和规划师。作为最了解社区的人,居民清楚地知道小区内有哪些闲置可利用的空间,有哪些需要共同经营的公共活动空间,哪些闲置空间需要何种功能的打造。

凝练城市更新的方法论

经过几年的实践,广州在社区品质提升方面形成了一套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在具体方法之上、一套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学习通则,各区各个街道社区可按照这个方法来实施,即品质社区行动三大清单。

痛点清单。何为痛点?大多数人都觉得非改不可的问题就是痛点。其非改不可,居民参与度才会空前高涨且具有紧迫感。各个社区的痛点不一样,因而每个社区都能形成一份长期的痛点清单。这一清单不仅仅服务于城市管理工作,而是成为指导社区基层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痛点清晰后,后续的资源整合、社会治理和居民参与都锚定这一痛点清单出谋划策、逐一击破。

资源清单。品质社区行动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参与者可以是志愿者、专业能人、商铺店主甚至网红。有人来,有流量,有人气,这就是城市竞争力。所有的城市更新最后都落脚于打造魅力、活力、竞争力。这就要求调动包括经费和人员在内的资源清单,不断提升城市魅力,塑造活力,进而吸引了人的聚集形成蓬勃向上的竞争力。如今,“竞争力”并不是单纯依靠产业,而来自城市所呈现的整体精神气质。例如,小社区的风貌、最美的商铺打造等,这样的烟火气都构成了一个城市的竞争力。

项目清单。一个精心培育的“因”可以结出很多的“果”,做一件事情实现多个目标的成效。镇街和社区领导应该成为项目整合规划师,以最小的成本撬动更多事情落地。如在老旧社区中通过一座小剧院的打造重新聚集人气、盘活资源,小小剧院的建设带动整个社区活动的发展。社区项目规划师通过巧妙的社区项目设计,撬动多方要素活起来。

营造“社区感”吸引更多力量参与

广州持续创新开展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行动,经过数年的探索,已经获得不少成就。下一步,如何紧密围绕居民急难愁盼,突出超大城市特点,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更强力度推进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行动?

首先,必须营造“社区感”,这是品质社区行动的“灵魂”。

“社区感”有助于加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这对社区建设、城市建设非常重要。单位大院、村落等熟人社区方便构建“社区感”,而开放式商业社区、人员流动大聚居地则相缺乏“社区感”,社区工作难度相对较大。这就要求社区治理要寻找社区连接,结合社区记忆打造社区边界,营造“社区感”。

第二,构建城市新乡愁和城市新乡贤。乡愁的本质是一种怀念、眷恋。具体的记忆点构成了乡愁。在农村治理工作中,营造新乡愁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城市治理中鲜少挖掘和使用“乡愁”的力量。在社区中,一个小公园、一个祠堂、一家街角小店都可能是营造城市新乡愁的载体。通过寻找、打造这样的载体,提升社区治理的资源能力。

第三,让年轻人参与进来。“年轻”不仅仅是年龄,更是一种年轻化形态。以往的品质社区工作关注为长者创造便利、优化服务。未来,让年轻人在品质提升行动中受益,让年轻群体更多参与进来,因为年轻人才是活力的关键。如今的千年古道北京路就牢牢抓住年轻人的目光,元宇宙、美食街、购物节以及摄影打卡等多种元素叠加,正用“年轻”的方式让老街焕发新活力。

第四,提升改造工作数字化。我国从国家层面依次部署了宽带中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特点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能效、服务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具有奠基性作用。

品质社区行动是一项传统工作,这项工作如何转变成为数字吸引力将成为接下来工作的重点之一。例如,把社区记忆数字化,建立档案,将社区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

最后,关注企业主体力量,让他们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面对一些全新的治理问题和挑战,如新型基础设施不足问题仅靠政府一方的力量难以解决,但企业主体有其独特的经验和新方法。在提升改造过程中,一方面企业参与成为社区治理、城市治理的抓手和载体,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和监管避免企业过分逐利,利用企业的灵活探索更多的社会创新。例如,面对医院与邻近社区昼夜停车供需差异现象,在资源互换与技术治理创新下,两个地方形成社区建设委员会,两地白天和晚上闲置停车位共享,实现闲置时段闲置资源的交换,在交换中实现社会创新,解决了停车难、停车空间不足问题。

总的来说,广州品质社区行动践行多年,通过“绣花功夫”结出了不少果实。一方面,广州应该着手输出通则性的方法论,为“人民城市人民建”提供经验样本。另一方面,品质社区行动已经撬动多个部门的参与,未来还要更大范围地把各方发动起来,调动更多资源。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艳玲

编辑 梅雅玲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