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圆桌丨如何走好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之路?

南方⁺ 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4月10日—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明确要求广东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日前,随着《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公布,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邀请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三室副主任李晓琳,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展开圆桌对话,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

坚持高水平改革开放不动摇

南方+:今年1月2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如今发布《若干意见》,并提出到2027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大成效的总体目标。在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上,您认为广东应如何作为?

李晓琳: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广东作为经济总量第一大省,如今高质量发展不局限于追求速度的绝对值,要在确保“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把重心放在经济可持续增长即“质的有效提升”上。

具体方向包括:第一,进行产业发展路径的升级,把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培育新动能,在新动能增长中起到参与全球竞争的引领作用。第二,走高效、低碳、节能、绿色的增长路径。第三是坚持高水平改革开放不动摇,通过改革开放再出发释放更大制度红利,让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源不竭。

谢宝剑:广东应该以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我认为,在全社会树立高质量发展的信心非常重要,尤其要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释放发展动能和活力。此外,“吃改革饭、走开放路”,要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开拓新兴市场。

胡靖:过去,广东的经济一直增长较快,但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较高。我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水平。高质量发展要走集约化、精品化的道路,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性建设。例如在各地市的市政建设、道路建设中,要更经得起历史检验。

南方+:《若干意见》将大湾区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对此您有何建议?

李晓琳: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要从携手港澳的文章做起,帮助港澳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同时用好港澳资源对接全球。在这个过程中,做强横琴、前海、南沙3个重大平台,形成粤港澳三地共同成长的动力。

其次,大湾区创新链条完整——港澳基础科研相对发达,珠三角应用研发、技术研发、产业转化体系特别完善。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一方面要突出国际性,另一方面要为我国产业体系提升起到策源功能,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创新和产业对接等方面作出贡献。

谢宝剑: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首先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创新生态;同时,加快机制对接规则衔接,加速要素流动,激发市场活力。此外,要进一步支持港澳居民特别是青年创新创业,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体系,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发挥原始创新的动力源作用

加大力度培养基础研究型人才

南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广东应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李晓琳:首先要加快补上基础研究的短板,同时围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做文章,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深度参与前沿产业创新,催生技术攻关的核心力量。此外,提高人才、金融科技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环境。

谢宝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是推动产业创新的根本所在。首先,要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体系,激活创新要素市场;其次,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科学装置的作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发挥原始创新的动力源作用;再次,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优势,尤其是广州、深圳和香港高校集中人才集中的优势,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形成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此外,要优化科技政策体系,打造开放型创新生态,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

胡靖:我认为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的源泉,而广东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这一环节较为薄弱,原创性成果较少。希望广东加大力度培养专注于基础研究的人才,这些人才往往需要长期坐“冷板凳”,研究周期较长,要为他们营造开放包容、潜心工作的科研和生活环境,同时改善考核制度,尊重原创,保护知识产权。

做强链主企业培养产业生态

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南方+:《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制造业当家。今年以来,广东工业投资增长迅猛,如何进一步夯实产业根基,更好地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李晓琳: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要想保持住制造强省的地位,必须向高端化的方向发展。广东制造业基础扎实,关键要把握住未来发展的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提出了目标导向非常清晰有效的指引。

目前,广东的制造业优势之一是有很多链主企业。通过培养更多链主企业,引领产业的发展趋势,营造产业的发展生态,是培养做大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同时,推动产业园区再升级、加强产学研联动,探索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南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广东正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如何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短板化为潜力板?

胡靖: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很有远见。目前的关键是要激活镇村两级经济,特别是要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着重补齐短板。县域经济既要发展好县城经济的“面子”,更要做大做强镇村经济的“里子”。要把大多数地区的县域经济由目前的“皮球”做成实心“铅球”。同时,要全面激活村“两委”的治理、管理、经营和服务功能,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乡村打造成生态宜居的地方。江浙地区在县镇村三级经济发展方面有较多成熟经验,值得广东学习借鉴。

另外,广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要以“大食物观”为蓝图,规划、建设好沿海地区的“海洋牧场”“蓝色产业”,同时也要重视粤东粤西粤北庞大的林地、园地、草地资源,发展旱地粮食作物,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李晓琳:放在全国范围来看,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特别突出,县域经济不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尚未形成。广东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落实到县域层次上,核心是承接好产业转移,首先要把产业基础设施做好;其次,要抓住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完善县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通过产业和公共配套吸引人、留住人。

谢宝剑: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国企主导和社会参与来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努力把城乡发展短板变成潜力板。此外,通过县域经济辐射带动镇域经济发展,建设美丽圩镇,优化物流体系,打通供应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联动发展;与此同时,优化县域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县、镇、村的积极性,推进文明县城建设,营造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软环境。

【南方+记者】唐子湉 陈薇 唐柳雯

【海报设计】彭晓 唐嘉欣


编辑 周煦钊 李江萍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