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新型储能万亿赛道,佛山如何入局?

南方⁺ 记者

4

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星源材质华南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未来,这里有望崛起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电池隔膜基地,成为佛山新型储能版图上的一颗“明珠”。

新型储能是在“双碳”战略下崛起的超级风口,通过能量储存技术,极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稳定性,有望成为新的万亿级赛道。近年来,能源技术“头部玩家”上海、深圳等地动作连连,众多二线城市也争先恐后,接连发布支持政策,进军“新能源之都”。

长年重视布局新能源产业的佛山,也加入了这场万亿级产业竞逐赛。佛山基于原有的产业基础,通过全链条招商,将更多“链主型”企业引入当地,实现产能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快速跃升,今年一季度,佛山签约引进的6大百亿级项目中,有一半与储能相关。

目前,佛山正重点围绕锂电池领域打造完备、丰富的上下游产业链,“储能之城”的蓝图浮出水面。

“超级风口”

今年一季度签约落户佛山的百亿项目,一半与“储能”有关。

星源材质、邦普等“链主型”企业在当地重兵部署,使佛山成为新型储能产业崛起的代表城市之一。

这背后,是“双碳”战略孕育的一个超级风口。

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储能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表示,风、光等新能源的最大特点是绿色、可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它的缺点是波动性、随机性。“正是因为这样的特征,储能就变得非常重要。”黄震说。

储能,相当于“电网上的大号充电宝”,主要是将风光电力,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再按使用需求进行释放。由此一来,可以实现平滑波动、助力电网调峰调频、实现负荷削峰填谷等作用,能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稳定性。当前,储能类型主要有物理储能、化学储能两类。

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项目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新型储能产业在国内、国际环境双重利好加持下,开启“狂飙”模式。

从内部看,储能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2020年后,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储能产业作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储能再次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行业的利好,从出台文件的密集程度可见一斑。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产业发展的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这意味着,届时我国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将是2020年底装机规模的约8倍,“十四五”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1%。

仅在今年国家部委印发的文件中,《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全部重点提及了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

近期发布的《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

对不同城市的分工,广东提出,要以珠海、佛山、肇庆、东莞为重点建设锂电隔膜生产制造基地。

在佛山,年初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5次提到新型储能产业,要求将其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进行培育发展,争取到2025年培育成为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把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培育发展,这在佛山尚属首次。

从外部看,国际能源供给波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储能,成为破解能源焦虑的一大利器。

局部地缘冲突爆发后,欧洲能源供应受到扰动,电价剧烈波动,叠加夏季欧洲多国极端干旱天气带来的天然气价格上涨,欧洲电价再创新高,过去一年内电价上涨了约10倍。据咨询机构LCP Delta公司,欧洲2022年部署了约1.9GW电网规模电池储能系统,同比增加1倍。这拉高了储能电池及部件的需求量。

超级风口之下,一场规模空前的竞逐赛开始了。

谁在入局?

新型储能的技术门类众多,在所有类型中,电化学储能占比达90%以上。而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广东是国内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覆盖最全、最成熟的地区,近年来全省储能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储能电池出货量全国领先。

这是广东的优势,也是佛山的先发优势之一。

从技术路线看,佛山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拥有上下游相关联的技术储备,最有可能成为新型储能赛道的本土“新势力”。

今年2月在三水落户的广东邦普一体化新材料项目,由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邦普循环主导推进,将建设磷酸铁锂、三元正极材料、负极再生石墨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基地。

事实上,多年深耕废旧电池回收领域,邦普循环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回收处理及高端电池材料生产企业、全球首个“全链零碳”电池循环企业。如今,将业务由下游回收延伸至上游电池制造,邦普循环拥有充足的技术积累和资源储备。“可以围绕电池回收产业提前布局储能的上下游产业。”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张瑞锋指出。

邦普循环是国内最大的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回收处理及高端电池材料生产企业。受访者供图

而一些原本看似与新型储能“毫不相关”的产业,为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也正跨界而来。

“我们从传统制造业,转型到新能源赛道,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了。”佛山市道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荣继华表示,公司主要产品为陶瓷釉料和陶瓷墨水,2016年后拓展新能源赛道,逐步布局了新能源产业链中电池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导电剂、碳酸锂等关键材料领域,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正逐步朝着“锂电材料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的目标发展。

从产业土壤看,早在十年前,佛山就已开始布局新能源产业。近年来,佛山一直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

氢储能,是区别于电储能的另一大储能类型。2009年,佛山市南海区引进广顺新能源燃料电池空压机生产项目,迈出了发展氢能产业的第一步,成为中国较早探索发展氢能产业的地区之一。凭借率先布局,佛山获得了“氢能之城”的美誉。

基于厚实的基础,这两年,佛山又围绕氢能引入了多个百亿元大项目。在上游制储运加氢方面,佛山还引进培育了海德利森、联悦气体、广东欧佩亚、瀚蓝新能源等企业,覆盖了氢气生产储运、加氢设备研发生产、加氢站设计建设等环节。截至2022年底,佛山已建成加氢站28座,系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规模最大城市之一。

光伏方面,佛山已经在光伏电池、支架、系统集成三大环节优势明显。其中在电池领域,拥有全球光伏电池龙头企业爱旭科技。在支架领域,保威新能、亿腾新能等知名企业均落子佛山。在系统集成领域,佛山已经是广东省内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

全新蓝图

以电化学储能为突破口,佛山储能全链条蓝图逐渐“浮出水面”。

佛山是制造业大市,也是用能大市。“能源发展约束因素趋紧,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升级,亟须推动新型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新能源和节能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由于在锂电池储能产业布局较早,初具集聚效应,近年来,佛山将新型储能作为招商重点,围绕锂电池领域打造完备、丰富的上下游产业链,目前签约额近千亿元。

基于此,佛山在电化学储能产业化领域跑出“加速度”。

广东瑞浦能源有限公司在佛山拿地,总投资约103亿元,建设高端动力与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系统以及上下游产业配套制造基地。南方电网在佛山南海投资50亿元,打造全国最大电化学独立电池储能项目,一期可在峰荷时段提供300MW的电力供应。

3月,总固投100亿元的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项目在佛山摘地,力争打造全球行业内智能化水平最高、装备效率最高、制造成本最低、产品质量最好的基地。4月,中海储能系统模块智能装配项目落子佛北战新产业园乐平片区,这将是全国首个实现铁铬液流电池生产规模化的项目。

除了电化学储能,佛山在物理储能等其它技术路线上,实力也有所突破。去年,坎德拉飞轮储能项目签约落户佛山三水,建设应用于电网调频、轨道交通及石油钻井能量回收等应用场景的飞轮储能系统制造基地。今年1月,其自主研发的1000kW/35kWh飞轮储能系统已于日前正式投产,该产品是目前全球商业化功率最大的飞轮储能系统。

坎德拉飞轮储能项目签约落户佛山三水。受访者供图

可以说,佛山储能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条技术路线均有涉及,储能之城雏形显现。

谈及落户佛山的原因,多家头部企业评价这里“产业配套完善”“区位优势显著”“营商环境好”。

“飞轮生产主要是原材料、机加工两大块,佛山大大小小的机加工厂,距离近、产能有保障,我们从机加工到产品的总装及出厂测试,可以在佛山一并完成。”坎德拉新能源CTO刘东说。

在星源材质(佛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明看来,土地连片、政策环境、产业工人配套是公司选址最看重的三大因素。“锂电池生产基地选址,要不就离客户近一点,要不就离上游近一点。这两点佛山都具备了。”瑞浦能源总经理姜森表示,一汽-大众MEB平台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就位于瑞浦项目落户的南海区狮山镇范围内,广汽、本田、小鹏汽车等下游客户也在配套服务的辐射范围内。

进阶之路

储能技术是“硬科技”的代表,佛山通过全链条招商,弥补了本土产业的技术、产能短板,快速实现了补链、强链。

佛山引入项目的一大特点,是寻找创新链“链主”,对标最优技术。

以星源材质为代表,其是全球行业产品种类最多、质量最优的锂电池隔膜企业之一,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国外锂电池隔膜干法单拉技术垄断,营收可实现每年40%-50%的增长。自2003年至今,企业已实现了5次技术迭代。

“在公司现有7个基地中,佛山基地的生产技术最先进、效率最高、产能规模最大。”刘伟明表示。今后,由星源材质佛山基地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将大批量供给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中航锂电,以及国外LG 化学、三星 SDI、日本村田等一线锂电池厂商。

诸如星源材质等一批创新链“链主”型企业落户,让佛山在起跑阶段便拥有最先进技术加持。

刘东介绍,不同于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的核心“卡脖子”技术在于电机模块,“飞轮在真空环境下运行,要打造更高功率电机,必须解决真空散热、真空绝缘的问题。”刘东表示,单机容量、单机功率是衡量飞轮技术水平的两大指标,而在这两个指标上,坎德拉均已做到全球最大。

不过,技术突围的背后,当前我国新型储能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毕马威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和储能分会联合发布的《新型储能助力能源转型》报告指出“一个重要问题是商业模式不清晰”——这也是佛山必须面对的课题。

佛山如何推动储能产业继续变大、由大变强?将“百花齐放”的技术、多类型的企业整合起来,抱团发展形成合力,是大势所趋。

“我坚定不移地认为,可以构建一个完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光能、储能、氢能,以及智能电网端、用户侧的“玩家”,要站在同一个愿景下进行系统性思考,系统性地进行协同推进。

在刘东看来,佛山储能产业尚处于成长期,还存在不同技术类型单打独斗的现象,建议佛山按照产业群的思路,打造一家集成储能技术的总体集成商,建立“技术超市”。“不同技术的应用场景不尽相同,要以优势互补的储能技术完善产业链,各家企业直接在下游进行合作,抱团争取订单。”

围绕产业投资回报的问题,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钟铮提出,新型储能能否盈利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她在参加全国两会时建议,建立新型储能共享传统抽水蓄能容量电费机制,探索储能辅助服务盈利模式。容量电费和辅助服务二者同时作用,缺一不可。

【撰文】华声宇 叶洁纯

编辑 梁彩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