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晟新能:退役电池“摆渡人”,肇庆百亿独角兽

南方⁺ 记者

仔细盘点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地图,一家位于高要区且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企业,2022年以来引起众多投资机构关注,三个月内完成两轮约十亿元融资,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晟新能”)已成为锂电池回收行业的百亿级独角兽。

这家企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又是如何受到资本的青睐?

无

退役电池“摆渡人”

金晟新能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最早从事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的企业之一,目前已成为国内领先的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

无

一块块退役电池被送进金晟新能的破碎车间,依次分离出铁颗粒、隔膜、正负极黑粉、铜颗粒、铝颗粒等材料后,经湿法冶炼的数十道工序形成再生锂电材料,这些材料被用来制造崭新的新能源锂电池。

“我们既是产业链的终点,也是产业链的起点。”该公司三元再生研究院院长兼副总工程师韩旗英表示,金晟新能通过对退役锂电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了退役锂电池的循环利用,打造了锂电池的产业闭环,更重要的是,通过锂电池的循环利用,有助于帮助新能源车和储能系统的再次减碳,为实现双碳目标持续贡献力量。

也正是因其产业闭环,让它在投资圈出了圈。今年初,金晟新能宣布连续完成B+轮和C轮两轮融资,其中B+轮由达晨财智、基石资本以及博世旗下博世创投和博原资本等联合投资,C轮则由政府背景的产业资本领投。至此,金晟新能在B系列及C轮融资中已累计获得融资约1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锂电池回收市场的地位。

有了资金注入,增资扩产、技改研发也得到顺利推进。“公司增资扩产项目目前已完成设备安装,首期项目投产后,可年产再生三元前驱体材料1万吨。”韩旗英介绍。

如今,这只独角兽已启动上市辅导备案,正朝着上市目标不断迈进。

无

8.8万家才出88个

锂矿资源被“卡脖子”,一度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难题,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或许成为解题答案。

因行业门槛较低,过去两年新能源电池回收公司不断涌现。截至2022年底,相关注册企业8.8万家,但正规军“白名单”企业仅88家,金晟新能就是88家佼佼者之一。

作为国内领先的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金晟新能在技术工艺、成本、产能布局、环保等方面均积累了深厚的先发优势,逐渐形成了产业壁垒。

无

“我们的两段净化法生产工艺具有成本和效益优势。”金晟新能工艺部尹俊介绍,传统的工艺生产成本高且经济效益微弱,金晟新能采用的两段净化法生产工艺,不仅缩短了近三分之一的流程,综合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

尹俊所属的工艺部,是该公司研究院的重要研发团队之一,该团队目前共计24人,拥有资深工艺、研发与设计工程师12人,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产线工艺优化、产品提质升级以及降本增效工作,在复合羟基型磁流体吸附除杂技术、多组份分盐法分离提取镍锂技术、两段净化法生产工艺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效。

以科技创新为第一生产力,寻求短程高效绿色的生产工艺,是金晟新能长期以来的发展底气。除了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金晟新能还参与了三元再生技术规范、磷铁再生技术规范等四项行业团体标准制定起草,进一步规范提升了锂电回收行业标准。

无

打造“莫斯乌比环”产业版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锂电子电池是当前最主流的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其回收利用水平也日益影响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资料显示,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回收量能达到82万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可达到千亿产值。在整车制造激烈竞逐市场份额时,动力电池回收悄然成为又一蓝海市场。

无

目前,金晟新能已与国际头部电池厂商、整车厂、锂电材料龙头企业等深入合作,产品进入华友钴业、中伟股份、LG化学、宁德时代等主流厂商供应体系。未来,将稳步部署产能,向正极材料、负极材料、新型储能、分布式能源等方向进一步延伸。

作为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图谱重要一员,金晟新能或许将成为继小鹏汽车、瑞庆时代的第三势力,吸引更多上游汽车拆解企业、下游锂电池生产企业落户肇庆,形成肇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集聚。而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将由动力电池生产,到整车制造,再到电池回收形成“莫斯乌比环”般的闭环产业版图。

金晟新能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森表示,在市场化竞争中不断迭代在供应链、工业化生产技术、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势,金晟新能将努力成长为锂电池“城市循环矿山”的全球性企业,助力新能源产业的零碳高质量发展。

【撰文】王焌鑫

编辑 唐锦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