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运载工具,变成数字智能体的终端时,这时候的低空经济,才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5月28日,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在深圳联合举办了2023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国际研讨会(AIRS2023)。
研讨会上,四川九洲空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张芷恩作了《低空空域无人机空管的实践与思考》主题报告。他的精彩分享,也点燃了台下观众对无人机产业的无限期待,直言“非常兴奋”。
空管已是无人机产业发展的基石
张芷恩首先对低空无人机空管概括进行了简要介绍。
随着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需求也带来了不同的运行场景。这其中既包括从高度划分的超低空、低空、中高空、隔离空域,也包括从应用场景划分的农林植保、城市物流、应急救援等领域。
“无人机产业一般分了上、中、下三种,包括零部件、制造、运行。”张芷恩介绍,空管现身于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包括机上空管航电、与应用集成、地面空管设施等各个领域,空管已是无人机产业发展的基石。
张芷恩所在的四川九洲空管科技,先后推出了第一套国产机载防撞系统、第一套国产机场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等13项国内第一的产品。
深耕空管多年的张芷恩发现,目前无人机产业面临着不少挑战。这其中既包括选择何种技术手段对各类无人机进行有效监视,又包括如何对重点区域非法入侵无人机的探测与反制,还包括如何兼顾各类无人机与有人机非隔离空域的防相撞。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的无人机监管服务能力,更是张芷恩一直思索的问题。
空管保障体系更应通用化与公共化
为面对这些挑战,张芷恩和他的团队,其实早已做出了不少探索。
“早期我们主要是做低空飞行服务,面向有人通航为主。后期在沈阳做了无人机试验区综合管理系统,对低空智联网雏形进行了验证。”张芷恩介绍。
以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运行中心系统为例,张芷恩分享了其中的探索。“这个运行中心系统是一个协同运行管理的概念平台,主要是以在协同空域内飞行单位为主体,负责飞行安全。”
在这个协同服务平台,目前已服务40万架次通航飞行,飞行小时超过1万小时,97家通航企业参与其中,可以在30分钟以内完成审批。
现场,张芷恩也分享了自己有关低空无人机空管的思考。他希望能够加强低空CNSD(通信/导航/监视/反制)服务的保障能力建设。“如果要建立这样一个环境,我们知道无人机所身处的环境是哪,这就需要一个精细化的环境模型在里面。”相比采用专有的设施支撑低空无人机空管工作,张芷恩更希望这是一个通用化的设施或社会公共设施。
“热”“难”共存的低空经济
在张芷恩眼中,如今的低空经济,面临着“热”与“难”共存的局面。
“‘热’在哪里?大家都寄希望低空经济从产业替代,产生爆发增长。‘难’在哪里?低空空域管理安全性保障和效率提升的规章与技术手段尚未完全建立,成为了发展的瓶颈。”张芷恩解释。
他分享了一组数据,中国无人机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占比已经超过60%,有关的无人机应用也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张芷恩相信,无人机商业应用市场的规模将高速提升,并于3-5年内突破万亿规模,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低空无人机商业应用将占据绝大的比例。
为促进低空经济发展,需要做哪些准备?张芷恩认为这其中包括安全性、经济驱动、规章、技术、设施等主要因素。而空管也现身于各个因素之中,至关重要。
“未来的低空无人机空管系统肯定是智能的系统。”张芷恩强调,基于低空空域大数据系统与公共政务大数据平台互联,在未来,运行的系统不应再需人的参与管控运行,运行的只是数据中心和虚拟中心,而人类只需提供其中的技术支撑。
【文字】南方+记者 曾子航
【统筹】孙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