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岭南豪强的崛起与争霸,有这些故事……

河源发布
+订阅

核心提示

在残暴腐败、横征暴敛的元朝廷统治60余年后,百姓不堪其恶政,纷纷起来反抗。正如朱元璋定鼎后所云:“元运将终,英雄并起,民患兵殃。时予亦与群雄并驱,辑兵保民。”天下群雄逐鹿,最终朱元璋胜出,于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此后,明初延续着元末的战乱动荡局势。在河源、龙川两县,至洪武二十余年动荡局势才逐渐好转,于是巩固军务,修筑城池、关隘,设置驿站“飞报军务”,各地县吏“凡邑之政,罔不修举”、辑兵保民。

元末各地群雄纷纷揭竿而起

元末明初,僻处岭南一隅的今河源地区,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多年的战火荼毒。

就在元末中原各地群雄纷纷揭竿而起之时,岭南社会局势同样不稳定,惠、循二州皆被地方豪强占据。“惠自元末之乱,所在豪杰,负险称雄。于归善有刘守正;于海丰有陈子华;而李蒲林(叶满山)据河源;谢以文据龙川,长乐、兴宁亦皆有人。”

据称,龙川义都与陈友谅余部有关联,陈之余部南下粤东,分驻于龙川嶅山,扎寨3年,除了有“倒插竹”的传说,还留有少量当年义军筑城留下的遗址。据称,“义都”之名即因义军而来。又有一说,龙川曾设一、 二、三、四都,其中二都在西,后称义都。

明代狮形铁熏炉,东源县博物馆藏。 翻拍自《古邑遗珍》

义都的“乱军”被元官招降后,各地尚有此起彼伏的起义。

洪武元年,有河源土豪曹文昌“聚众作乱”,征南将军廖永忠往讨,捕获并诛杀了曹文昌。

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贼”周三官、谢仕真攻劫龙南信丰等处,破其城,焚掠甚惨。周三官是河源官宦人家子弟,因杀人亡命天涯;谢仕真则以造假银事发,遂与三官结党,倡乱一时,“乌合蚁聚”,集兵至万余人。谢仕真将龙川一带居民杀戮甚多,数百里内,人烟断绝(王阳明《添设和平县治疏》)。次年,谢仕真被统兵官尹和先施计擒平定。

河南人陈敬(字行简),原于洪武十五年被刑部尚书开济举荐为吏部试尚书,洪武十七年,因事被免职,洪武二十一年出任龙川知县。境内群盗为患,明官陈让率兵来讨,不克。陈敬与邑人谋,请先图之,秘密遣人诱贼首下山而擒之,不费斗粮,不折一矢,民赖以安。次年,陈敬进京言事,颇得朱元璋欢心,升任吏部右侍郎。

何真与三王坝

“东莞人何真,在与东莞地方豪强的势力争夺中,转辟惠州为根据地,借助惠州官府的支持,并获得元朝廷授官,势力不断壮大,最后成为元末广东地方的实际控制者。”(李明华《元末广东雄杰何真》)

何真授惠州路总管后,惠州境内各路豪杰争来归附,如博罗县万户马丑汙(一作马寒)、平陵李满林、蓝口陈瑞渊、墩头何福、胡洞镇胡毅可、十社陈英俊、博罗莲塘岗李仁翁等,皆领兵来附,一时兵强马壮,势力雄盛。何真命各路将士出征,捣剿境内各处诸叛营寨,博罗、河源等占据地方之徒,皆闻风而降。凡主动来降者,命其继续守营寨,随时听调。经过何真多次征讨,惠州属境内得以安靖。

此时在河源造反的有叶满山,又叫李蒲林。“叶满山?”在向李明华请教时笔者表示奇怪,“多部史籍上作‘李满林’呢,例如乾隆《河源县志 纪事》第一条,就是何真讨李满林,然后就是廖永忠讨曹文昌。”

李明华是河源人,惠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多年从事惠州、河源地方史研究。

“《河源县志》和《惠州府志》似误,当时之前编史缺乏足够的史料。今从何崇所记,应作李蒲林。李满林实际上是河源平陵守将,追随何真。”李明华说,“我之前也引用过《惠州府志》,但与何崇《庐江郡何氏家记》有出入。”

根据何真之子何崇所编《庐江郡何氏族谱》,实际上占河源的是叶满山,被何真属将击退。“从时间上来说《家记》是何崇(何真的儿子)记录,至万历年间时才刊刻。嘉靖府志早已刊刻,但何崇是当事人,并遭遇灭族出逃,记述更可信。”当时受凉国公蓝玉案牵连坐罪,何氏子孙皆受连累,何荣(长子,字耀光)、何贵(四子,字奉先)、何宏(六子,字彦先)、何维等暨老幼皆遭诛杀,这本《家记》直至万历年间才敢示人。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何真破王成于东莞、惠州后,从惠州率兵征上游河源县城南三王石营寨,擒叶满山,周边各寨闻风皆降,河源县地方亦得以安靖。

何真筑之三王石,或曰三王寨、三王坝,位处东江边上,交通甚是方便。同治《河源县志》作“三凰坝”。

河源城头变幻大王旗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何真率兵前往广州,与德庆、岐石、盐步、西南、山南、黄连、清远、四会、紫泥、市底、白泥等各地元帅结盟,拥秃坚不花为盟主,合力入广州城征讨据城的邵宗愚。

各路兵临广州城,邵宗愚见势不妙而逃离广州,广州城收复。何真又命何荣等往征海丰,命何迪等率吴文惠、马寒、李满林等分路征循州、梅州及河源、龙川、兴宁等县,皆克复,并命将各守其城。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割据江西的陈友谅命熊天瑞率各山寨魁首领兵攻循、梅二州,何迪战败,循、梅二州皆被红巾军占据。唯有吴文惠据守河源地方各寨幸安。何迪还惠集兵,欲夺回循、梅二州,再出兵攻循梅二州,擒杀谢以文等,收复失地,并降红巾军将领张寿等。何真命吴文惠总领循梅及河源军,据守各处营寨。

此时的何真,已控制了广东大部分地方,何迪镇惠州,何汉贤守增城与广州官路,何元忠守循州,廖允忠守海丰,马寒守博罗、河源等县,何荣守靖康场增田镇,扎营于莲花峰下,广东大多地方皆受何真控制,并得到了元朝廷的认可和授封。

动乱中的元末广东,地方豪强与海寇不时挑事,令何真首尾难顾,疲于奔命。

就在何真疲于征剿之时,他的大将马寒却背叛了他。十月,马寒果然与王成勾结,其属下据守博罗、河源、龙川、兴宁等县及循、梅二州诸帅皆叛,惠州、循州境各地已多陷入叛兵之手,何真退守惠州。

何真以惠州城为根据地,往征博罗,剿灭叛将马寒,重新接纳其属下的兵士,观降各地营寨。至元二十六年,何真与死对头王成决战获胜。

次年,何真先后收复靖康场等地营寨,征海丰、增城、白沙、石湾、宝安城等地。在基本收复广州附近地方后,五月,何真率将分兵多路,收复广州,命员外一宗率领李满林等率军往征循、梅二州山寨,各地山寨悉平,命一宗驻守。

就在何真力战群雄据有广东时,元亡明立,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建都南京。何真得到河源守将一宗的飞报,大明陆仲亨率兵由赣入粤。何真率广东数郡县奉表降明,朱元璋认为是“可谓识时务者矣”。洪武二十年,何真被授封爵“东莞伯”,赐金书铁券。洪武二十六年,因凉国公蓝玉案牵连坐罪,何氏子孙皆受连累,何荣(长子,字耀光)、何贵(四子,字奉先)、何宏(六子,字彦先)、何维等暨老幼皆遭诛杀。惠州、东莞乡中族裔四处奔逃,托身他乡,所幸何崇率子侄隐迹逃生。(李明华《元末广东雄杰何真》)

“尉佗遗封”的建城与城建

形势稳定下来之后,河源、龙川开始建城。龙川县乃“尉佗遗封,宿称胜地”,有海珠嶅峰盘踞雄拔,浰水东江控带清远,而蓝关界在潮阳北门锁钥。古循州原有城,始筑年代无考,历代兴废不常,元代尚有城池,直至明洪武十九年因寇乱塌圮。史料载,“洪武中,尝经寇掠,民户散亡,所存者仅八里,而县治倾圮尤甚”。洪武二十年,广东都指挥花茂奏准设立所署,明代主要承担陆地防御的军事单位守御千户所,由守御千户李贤始筑。明洪武二十一年,李贤始建龙川县城池,并在龙川县城城东校场内建了演武亭。

与龙川县相距不远的河源县,“桂山西镇,龙江(东江)东抱,土原沃衍,据郡上游,接海潮,通汀赣,据郡上游”,是南海(广东)的一大通衢。南齐初建埠时即“据桂干为城,而枝布为三郭环之”,上城是南齐建县以来的县城,素称佳丽之地。到了元末改朝换代之时,大军往来,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上城的城墙也塌了,房子也烧了。

明洪武元年(1368年),从战争中恢复喘息的河源人,开始战后建设。可是,城墙并不是那么容易修的,没有完好、坚固、高大的城墙保护,就有一些强盗,跑到上城来偷、抢人们财物,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钟镒于下城寿春寺,以避盗扰。

这位县丞钟隘,在洪武初年苦遭离乱的河源做了不少的实事、好事。钟镒是山东掖县人,洪武初年任河源县丞,他让流民归集起来,登记户口版籍,建设学校,修筑坛祠,举凡一邑之政事,无不处理及时、得当。后赴任海丰县,海寇猝至,城陷,死之。(《官常典第七百三十五卷·忠烈部名臣列传三十》)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的下城又称旧城,也有四个城门:东门,乾隆年间改名正东门,有城楼一座。南门,复建城楼一座。西门,乾隆年间改名鼓楼,有鼓楼一座。北门,亦有楼。

于是上城在洪武初年开始就慢慢荒废了。

老隆关隘,东江通衢的要冲

老隆镇位于龙川县西南部、东江上游东岸,在龙川城(佗城)东北20里处,东通潮、嘉两州,北邻闽赣两省,是水陆舟车之会,闽粤商贾辐辏,东江水运曾经达到闽粤赣三省孔道的重要地位。老龙的地名沿用了很久。有史料记载,在宋熙宁年间,龙川的县治曾一度由龙川城(佗城)迁往“老龙”。清乾隆《龙川县志》卷五“古迹”载:“龙川旧县,宋熙宁年间迁邑东20里,陆通梅潮,今有市集尚以老龙名之。”

老隆关隘前门(原载《龙川县文物志》)。 翻拍图片

与递运所同时建的,还有老隆关隘。老隆关隘在寨顶南门,对面为城门巷,坐东北向东南,砖石造,其平面布局作凸形,城门横面有壁,由外向内倾斜,其收口为0.26米。门楼上有3个垛口,口为圆形。据《龙川文物志》载,此类关隘为省内唯一一座,但已毁坏,目前仅存遗址。

“信使必达”,明初设置多处驿站

大明开国伊始,就很重视驿传制度的建设。洪武元年庚子,置各处水马驿站、递运所、急递铺。驿传主要分为水路与陆路两大类型,驿站是驿传制度最主要的内容,不仅负责“传递使客”,还包括“飞报军务”这一重要使命。河源、龙川两县也在这段时间设置了不少驿站。

明洪武二年(1369年),龙川县丞严重建雷乡驿,在县治南二里,是水马驿。据有关资料,设水马驿往往遵循一个原则:两地之间正好是一天的路程,也就是说,今天一早从这个驿站出发,走一天,到下午的时候肯定能赶到下一个驿站。这之间的距离,马驿是60到80里,水驿是100到120里。古代骑兵部队每天行进距离是70里,在没改变交通工具的前提下,这个速度一直在抗战的时候仍是如此,驿站同样遵循这个原则。

明洪武九年(1376年),典史黄九成建通衢驿,在宁仁都。

老龙埠在龙川县东20里,明洪武九年(1376年)建递运所于此,嘉靖九年裁。递运所的数量不及驿站与急递铺,因为它并不需要每一个地区都设置,主要是存在于水路交通要道之上。递运所主要用来运送贡品和军需物资。明朝对递运所的运行与维护皆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在走水路用船之时,会按照船只大小设置不同的役夫数量,但不甚讲究速度。至今,河源仍有小地名叫“地运”,就是因“递运”而来。

明洪武二年,河源县丞钟镒建蓝口驿。

明洪武八年,河源知县马仕彪在县城南门外建宝江驿。

明洪武六年,河源驿丞陈辅建义合驿;永乐十三年,驿丞徐庆安修。义合驿是水驿,水驿基本是沿重要河流分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