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中国流行音乐领军人物陈小奇从事词曲创作的第40个年头。5月21日,“涛声依旧——陈小奇个人艺术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这是中国第一个流行音乐词曲作家个人综合艺术展,展现了其在书画、文学、诗文创作等领域积淀深厚、自成一派的艺术成就。陈小奇先生应邀撰写创作回顾谈,分享了40年来的心路历程及展览特色,敬请垂注。
●陈小奇
陈小奇
45年前,也就是1978年,这个年头,不光是我,还有很多人,都会铭记于心:从国家层面来说,那一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从音乐创作来说,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由此从广东诞生;从我个人来说,也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在那一年考入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并且从粤东移居广州,在这里一住就是45年,直至现在。我是在广州开始我的创作的,包括文学、音乐、书画等,所以我对1978年这一年抱有很深的感情。
今年还是我从事流行音乐创作的第40个年头。从1983年底至今,我已经发表了2000余首词曲作品,其中200多首获奖。时间一晃,今年我就虚岁70岁了。这些年,我一直在想,该对自己这一生做过的事、走过的路,做一次回顾、一些总结。所以今年我完成了两件事——
展览现场
一是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小奇文集》,包括歌词卷、歌曲卷、诗文卷、述评卷、书画卷等一共5卷;其次,就是此次《涛声依旧——陈小奇个人艺术展》。作品演唱会搞过十几次了,但个人艺术展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从来没这么“玩”过。我喜欢“第一次”,我觉得“第一次”的意义就在于它最有挑战性、最有成就感,也最有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这次个人展,不仅仅是对我个人而言的,它也意味着中国流行音乐第一次正式进入美术馆这个艺术殿堂,第一次把我们平时所说的“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做了一次无缝衔接的融合。
展览现场
这次艺术展,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出任了学术主持和总策划,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亲自担任策展人,他率领的策划团队花了很多心思。这次展览以我的歌曲作品作为主线,选了20多首,囊括了8个种类:
第一个是以《涛声依旧》《灞桥柳》为代表的中国风曲目,这些歌曲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被评价为“具有一种含蓄、婉约、典雅、空灵、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南派艺术风格”。这是我的保留节目,也是我的文化标签。
《灞桥柳》
第二个是以《我不想说》《大哥你好吗》为代表的都市风格歌曲。
《我不想说》
第三个是以《高原红》《七月火把节》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风歌曲。
第四个是以《烟花三月》为代表的旅游城市歌曲。除此以外,还有当年中国第一首企业形象歌曲《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以《跨越巅峰》《又见彩虹》为代表的体育题材歌曲,以《三个和尚》和《马兰谣》为代表的少儿歌曲,还有方言歌曲,潮汕话、客家话、粤语各一首。我比较引以为豪的是,很少有人能同时用这三种方言写歌,因为我在潮汕、客家、广府这三个地方都生活了10年以上,在语言这块我占了一个很大的便宜。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唐永葆评价说,是岭南文化滋养了我的性情,孕育了我的审美品味,是改革开放激活了我创作的热情和潜力,的确是这样的。
《跨越巅峰》
《又见彩虹》
这次个人艺术展,除了音乐作品之外,还有文学、书画、影视、戏剧等的展示。我12岁开始自学乐器,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开始在省级文学刊物及音乐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及歌曲。1997年在广东画院举办过个人歌词书法展,2009年创作、编导了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2020年开始了歌词意象画的创作。我尝试将创作的歌词转换为书法、绘画、影像、舞台剧等艺术形式,让观众能换个角度,理解歌词中所蕴涵的意境和内涵。同时,观众也可以看到与我的歌曲相关的音视频、个人手稿、历史照片、唱片、书籍、期刊、海报等,从我的艺术创作历程中,管窥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流行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展览现场
《白云深处》
《巴山夜雨》
回顾40年来的创作历程,我想用这句话作结:“看看走过的路,擦擦脚下的鞋,亦一乐也。” 整个展览算是把我这辈子“玩”过的东西基本整理出来了,大家有空就去感受感受,这次就算是我交出来的一份答卷吧。回答得好不好,你们来打分。
《一壶好茶一壶月》
(作者系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终身荣誉主席、著名词曲作家)
【图片】由广东美术馆及作者本人提供
【运营编辑】郭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