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民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关系着日常生活习惯,也是人文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地处南海之滨的阳西县有着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在海边的阳西人不仅勤劳智慧,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疍家民俗文化。
如今在阳西,疍家婚嫁风俗完整地保存了疍家人在水上生活的民俗特征,展现了“以船代轿”的独特婚礼场面;书村走公、沙扒神水节等特色民俗,也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现了疍家人在阳西的文化风貌。
疍家婚俗是阳西水乡旅游文化品牌。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活化保护疍家文化
疍家人被称为“海上游牧民族”,他们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常年漂泊在海上,以渔船为家,有着自己独特的疍家文化。从古至今,阳西疍家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也随着城市化发展逐渐上岸生活。
阳西历史上处在百越地区,千百年来又不断融入各地人文特色,因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疍家民俗风情。疍家文化丰富的风俗民情、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水乡特点,使其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与文化价值。
作为非遗项目的疍家婚俗,是流传于阳西县沙扒镇等地区的水上居民生活的一个独特水文化现象。当地疍家青年男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要请一个能说会道的媒婆在男女两家之间游说,经过游说并得到双方父母、长辈的同意后,就会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来完婚,婚俗过程充满了浓郁的疍家渔民水上生活的独特风味。
据了解,疍家婚俗包括许多繁缛的礼仪,以及张灯结彩的过礼船,还有特殊的服饰、头饰、发式等。新郎半夜时分接新娘、对叹咸水歌,表现了疍家渔民对婚姻的极度重视,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冀。
作为具有原生态疍家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疍家婚俗能够吸引外地游客的目光,也能够打造出具有阳西本土特色的水乡旅游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发展。
作为广东疍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大学副教授吴水田认为,为了更好地活化保护疍家水上婚俗,可以通过婚俗场景营造、定期组织已登记结婚的青年办集体水上婚礼等形式活化和保护,使其成为阳西乡村旅游的网红项目。
鸡乸㙟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村民多数是疍家人的后裔。
渔耕文化交相辉映
疍家渔村展现新风貌
“东临漠海,西枕伞岭,南倚龙高山,北绕织篢河,鸟瞰村子,犹如一个依傍在海滨的老母鸡。”在阳西县织篢镇鸡乸㙟村的渔家文化馆内,讲解员向游客们讲解着该村300多年的历史。
鸡乸㙟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村民多数是疍家人的后裔,也孕育了独特的疍家文化。这里曾经是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如今却渔业繁荣。鸡乸㙟村三向青山环抱,两面河海相偎,环境十分优美。村内道路宽阔整齐,绿荫环绕,家家有渔船,村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鸡乸㙟村近年来大力发掘疍家文化资源,专门建设了村文化馆,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模型,展示着该村从一个落后小渔村迈向美丽富裕新农村的蝶变历程。
盈满海洋气息的咸水歌谣,古朴悠扬的阳西山歌小调,别具一格的渔家风情,整洁干净的美丽渔村,让游客们与阳西疍家文化来了一场“亲密接触”。
在村中的渔家文化馆、农村文化展示馆和农耕文化体验馆,游客们可以看到一张张记录新老疍民生活的珍贵照片,惊叹于疍家人勇立潮头的智慧和勇气。
漫步在鸡乸㙟村,游客可以观赏到渔家女织网技艺,能够对疍民生活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作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鸡乸㙟村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陆续引进民宿客栈、采摘和农业观光体验,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渔村。
为群众守护“钱袋子”
咸水歌变身反诈歌谣
“诈骗技能各不同,时刻提防不放松;只因大意和贪念,家庭富裕变成穷……”咸水歌是阳西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了让反诈宣传更加接地气,阳西县公安局创作了一首咸水歌反诈歌谣,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宣传,旋律朗朗上口、歌词通俗易懂,获得阳西群众的点赞。
据了解,咸水歌是疍家人的一种原生态音乐文化,也被称为“渔歌”。咸水歌顾名思义,是由于海水的咸味道而得名,专指以出海捕鱼为生的疍民唱的歌。咸水歌历史悠久,据清代初期屈大均撰写的《广东新语•诗语•粤歌》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东西两粤皆尚歌,而西粤土司中尤盛”,证明了明末清初的时候,咸水歌就已在粤西沿海地区流行开来。
咸水歌不仅深受阳西群众欢迎,而且能够即兴而唱,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托物起兴、即景生情,歌词内容比较广泛。演唱咸水歌也是阳西疍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劳动生产、民俗活动、婚嫁喜庆抑或丧事缅怀等日常生活中,都用“叹”咸水歌来交流感情、传递心声、表达诉求,成了疍民的一个特有文化符号。
得益于阳江山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阳西县山歌协会会长谭闰瑜的倾情演唱,阳西公安反诈咸水歌一经推出,便在阳西各界广泛流传开来,这首咸水歌将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有机地融合起来,也成为阳西疍家文化传承保护的一段佳话。
疍家文化为艺术赋予了灵感,阳西画家刘振海创作的《牧海鱼满仓》,描绘出疍家人劳作的场景。
专家声音
广东疍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大学副教授吴水田:
展示发掘疍家文化,实现活化保护传承
吴水田日前来到阳西县,实地探访了当地疍家文化传承保护情况。“虽然我是第一次到阳西,但之前也通过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过阳西的疍民文化。”他表示,虽然对阳西感觉并不陌生,但这次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对沙扒、溪头等地的考察和了解,吴水田接触了阳西疍民后代,对阳西疍民文化也形成了开放与包容、质朴与原味的印象。“具体来讲,我通过交流与体验,感到阳西疍家人淳朴直爽、易于交流的文化个性非常鲜明。”吴水田说道。
在阳西期间,吴水田行走在沙扒、溪头港及新兴村,无论是停满港口的各类渔船及来往摆渡的小船,还是村里忙碌组装围网、拖网等场景,都让他感受到充满浓郁的海洋生产文化味道。
“疍家妇女清唱的咸水歌,通过吟唱表达祝福,有‘祝出海’‘依依不舍’等内容,充满原生态的文化味道。”吴水田指出,沙扒镇精美的彩绘墙,无声地诉说了疍民文化的历史和巨变。海洋生产文化存在革新与发展的过程,咸水歌等非物质文化则以疍民后代的文化自觉得以延续,加上政府举办节庆等活动的推动,阳西疍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和传承。
吴水田表示,舟居和捕捞为业是水上居住时代疍家文化的最大特点,这些特点在溪头港口可以得到感受和体验;近岸瓦房是政府帮助下疍民上岸和族群发展的历史见证,原生态的咸水歌是疍家日常文化生活的典型特征,还有疍民文化特色的沙扒彩绘墙,这些可体验、可观看、可欣赏的内容构成了阳西疍民文化的亮点。
对于疍家水上婚俗、咸水歌等民俗文化特色的活化保护和利用,吴水田认为,可以通过建设展览馆、活态传承、口述记录和数字化保存、挖掘疍家美食等方式,实施保护和推动发展。
“咸水歌可以通过组建歌队、定期组织传唱,以及在中小学建传承基地、年度比赛、融入渔排与养蚝体验等方式,使其成为阳西乡村旅游的网红项目。”吴水田分析道。
【南方+记者】赫鹏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