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平台就业“内卷化”难以避免?

南方经济智库
+订阅

近日,一组数据备受关注——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包括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

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显示,4月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共收到订单信息7.06亿单,比3月减少了1000万单。截至今年4月,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40.6万本、车辆运输证230万本,分别比3月增加了17.7万本和5万本。

从这组数据来看,网约车订单量在下降,而入行的人不断在增长,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近年来,平台企业对就业发挥了显著的带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上述数据也透露出一种信号——平台企业对就业的积极作用也会遭遇瓶颈,行业内也会出现“内卷”。

日前,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谢康教授发布了《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就业》研究报告。在谢康看来,任何平台都不可能没有峰值约束,其积极作用一定会有边界;但对未来的进程,谢康持有积极的看法。他认为,在就业市场从劳动密集型就业走向知识密集型的过程中,平台经济能够发挥加速器的作用,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更有积极作用。

01

新业态替代旧岗位

但创造了更多机会

谢康团队的研究将平台促进高质量就业划为两个方式,一是内涵式创造就业,即“从无到有”地创造就业机会;二是外延式带动就业,解决从有到多的就业扩大方式。内涵式创造就业,表现为出现新的职业、新的岗位、新的业态;而外延式带动实际上是产业规模化扩张。

“根据我们的测算,在2021年,以微信、淘宝等为代表的平台企业内涵式直接创造就业约9000万,间接创造就业约2.4亿,外延式带动就业约1200万。”谢康表示。

谢康也指出,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往往会对原有的就业岗位、机会形成替代作用,平台经济的兴起也会对就业形成替代。“而这个替代按照我们的测算是1.02亿,我们把就业替代和创造两者相抵,净创造就业约2.4亿,这相当于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此外,2021年的测算数据显示,平台发展水平每提升1%,就能够促进中国人均人力资本提升约0.41%。

这意味着什么?“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看,人力资本是带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这意味着平台的发展可以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带来稳定的动力提升机制。”

02

“内卷”难以避免

但“平滑转移”也在发生

在谢康看来,平台就业的“内卷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短期内,这种趋势确实会加剧严重。但如果拉长时间线,随着内卷的加剧与发展,平台就业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迁移。”谢康告诉南方+记者,事实上,这种迁移也正在发生。在数字经济充分发展的背景下,经济总量与就业的关系正悄然发生改变。

“平台促进就业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劳动密集型的,比如外卖骑手等;另一种是知识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比如从事小程序开发的技术人员。”谢康表示,平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和行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了劳动力的“平滑转移”。

具体来说,“平台通过促进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企业效率提升,提高了第二产业的抵抗韧性,降低了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平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迁移。实际上正是借助平台的力量,劳动力实现了在产业间的平滑转移。”谢康说。

03

数字经济时代

稳就业或有新的“工具箱”

“在过去,经济运行有两个规律特别显著:第一,GDP上升,则失业率下降;GDP越高,失业率越低。第二,消费物价水平上升,失业率下降。这两个规律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发生了变化,不具有这样的显著性了。”谢康进一步解释,在过去,当失业率高的时候,有关部门往往会结合刺激GDP等手段保就业;但在数字经济时代,新的就业形态和平台灵活就业机会涌现,政府可以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加上灵活就业的促进政策作为组合,国家宏观政策可以形成新的“工具箱”。

在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方面,谢康团队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规律:“平台经济的发展将推动更多就业机会向三、四线城市下沉,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其中,不同平台在就业的区域均衡方面发挥的影响和结果是不同的。

“例如微信,促进就业是以向经济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聚集的方式进行,而美团这样的平台是通过强化本地就业,促进中国二、三线城市乃至城乡之间的就业均衡。平台通过内涵式创造就业,帮助就业者创造机会、提高收入,促进了社会公平。”谢康说。

【南方+记者】黄叙浩

编辑 冯颖妍 李江萍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