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5日,综合能源服务商科陆电子发布定增验资等报告,意味着持续近一年的控股权调整迎来收尾。
科陆电子向美的集团发行约2.52亿股的公司股份,募资8.28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未来主要用于偿还有息负债等。
科陆电子由此迎来公司第三任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美的集团。该公司之前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深圳国资全资公司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资本集团”)。
为何入主科陆电子才一年多的深圳国资又选择放手控股权、退居次席?为何一度收缩裁员的美的集团要斥巨资控股科陆电子?
美的入主,深圳资本集团退居次席
从2022年5月开始,美的集团通过股份转让、定向增发等一系列操作,截至2023年5月,才将科陆电子收入囊中。
消息出来后,科陆电子股票价格一路上涨。而该交易也经过了科陆电子股东大会、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申报、中国证监会、深交所等多个相关方的批准与合规确认。
股份转让方面,5月23日,深圳资本集团与美的集团签订协议,将公司8.95%股份对应的表决权、提名提案权、参会权等权利,独家且不可撤销地委托给美的集团行使。此后的12月5日,深圳资本集团将这部分股份以6.64元/股的价格,转让给美的集团,转让总价约为8.37亿元。
定向增发也始于2022年5月,截至2023年5月22日,科陆电子向美的集团定增约2.52亿股,发行价格为3.28元/股,募资总额8.28亿元,扣费后募资净额为8.13亿元。其中,计入科陆电子公司“股本”约2.52亿元,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约5.60亿元。
交易完成之前,科陆电子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深圳资本集团,持股比例为15.31%。美的集团为科陆电子持股8.95%。
深圳资本集团成立于2007年,是深圳市属唯一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深圳市国资委持有其100%股权。公司主营业务为投资兴办各类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投资业务、投资管理、资产管理构。实际上,科陆电子已成为深圳国资旗下重要上市平台。科陆电子官网首页显示,科陆电子是深圳国资委旗下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一家国际化的综合能源服务商。
美的集团斥资16.65亿元,完成了交易,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交易完成之后,美的集团在科陆电子的持股比例增至22.79%,成为该公司控股股东,美的集团掌舵人何享健成为科陆电子实际控制人。科陆电子成为美的集团控股子公司之一。而深圳资本集团持股降为12.98%。
公开信息显示,总部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的美的集团为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覆盖智能家居事业群、工业技术事业群、楼宇科技事业部、机器人与自动化事业部和数字化创新业务五大业务板块。
多年亏损,公司定增或改善财务状况
近年,作为家电龙头,美的集团开始谋划多元化转型,美的作为新能源标的,引起资本市场广泛关注。
2022年,美的集团营业总收入3457亿元,同比增长0.6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归母净利润”)296亿元,同比增长 3.43%。期末公司自有资金达到1358亿元。
不过,就在2022年5月,美的集团曾宣布裁员,“有序收缩非核心业务,暂缓非经营性投资”。
为何美的在公司裁员“收缩”之际,还要斥资十多亿收购科陆电子?有分析认为,科陆电子是国内较早进入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企业,以智能电网、储能业务为主,为美的进军新能源业务板块中意的标的。
美的集团旗下的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储能业务上与科陆电子可能存在潜在的同业竞争情形。合康新能的储能业务主要为户用储能和工商业储能,科陆电子的储能业务主要为发电侧储能与工商业储能。这也意味着,未来美的集团数字能源业务也将布局更为多元。
科陆电子归母净利润数据
不过,科陆电子依然面临业绩压力。财务数据显示,从2018、2019、2020、2021及2022五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2.20亿元、-23.76亿元、1.853亿元、-6.652亿元、-1.013亿元,五年中除了2020年,其他年份归母净利润均为亏损。
科陆电子扣非净利润数据
实际上,2020年,公司是通过变卖资产等手段实现扭亏为盈,得以成功保壳。而且,2017—2022年六年,更能体现主营经营业绩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为亏损。2023年一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约为-0.42亿元,好在亏损额度同比2022年一季度稍有减少。
在募集资金报告中,科陆电子介绍,公司所属能源行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智能电表和储能项目生产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较大,公司投资资金除部分来源于自有资金外也来源于银行贷款等渠道,使得公司资产负债率近年来始终处于高位。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相比,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资产流动性较低,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一定程度限制了公司未来债务融资空间,适时适当调整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有利于公司稳健经营,改善公司资本结构,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通过使用本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偿还有息负债,预计科陆电子的公司资产负债率将大幅降低。本次发行股票可有效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有利于提高公司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公司持续回报股东的能力,符合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未来,科陆电子能否成为美的集团新能源业务板块主力,业绩能否转好,还有待观察。
四年纾困,深圳国资完成任务还赚钱
科陆成立于1996年,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创始人、实控人及董事长为饶陆华。2018年之后,科陆电子经营面临困境,资产负债率高居不下,此时,深圳国资及时伸出纾困之手,陆续受让饶陆华所持股权,获得公司控股权,并帮助公司解决资金问题和治理问题。
成立于2007年的深圳资本集团,是深圳市国资委旗下的国有资本运营专业平台,2020年3月之前为深圳市远致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致投资”)。
首次公开深圳国资入主科陆电子的消息,始于2018年8月15日,当时科陆电子公告称,公司创始人及实控人饶陆华转让1.52亿股给远致投资,约占总股本10.78%,每股作价6.81元,股份转让价款总额约为10.34亿元。远致投资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在此之前,远致投资持有科陆电子股份0.18%,股份交易价格没有公布。
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远致投资又以集中竞价方式增持科陆电子公司股份至15.78%。2019年4月29日,饶陆华又以每股作价6.28元,向远致投资转让约1.14亿股科陆电子股份,股份转让价款总额约为7.15亿元。深圳资本集团所持股份上升至24.19%。当年6月19日,深圳资本集团再次通过竞价增持,持股比例升为24.26%,超越饶陆华成为科陆电子的第一大股东。
科陆电子官网5月25日依然没变
直到2021年6月4日,饶陆华才在公告宣布,自己放弃行使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在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深圳资本集团成为新的控股股东和实控人。
同日,深圳资本集团在其官方公众号上专门发文,介绍入主科陆电子一事,可见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这篇文章提到,“这是深圳资本集团自入股科陆电子以来具有标志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开启了科陆电子发展的新篇章,也是深圳资本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深圳上市公司平稳共同发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举措”。
深圳资本集团官方微信号介绍控股科陆电子一事
但是,一年不到,2022年5月,深圳资本集团与美的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开始支持让渡控股权给美的集团。而这次对于失去科陆电子控股权一事,深圳资本集团没有发布相关说明。
南方+记者粗略统计,经过多次竞价增持、协议转让,成为科陆电子控股股东,深圳资本集团支出约21.47亿—21.79亿元,后来协议转让获得美的集团8.37亿元价款后,支出成本约13亿元左右,如果以深圳资本集团持有的2.16亿份股份计算,深圳资本集团现在每股成本约为6.07—6.22元,截至5月25日科陆电子收盘7.50元/股的股票价格,短短四年多时间,深圳国资在科陆电子的投资目前浮盈约为3亿元。
专家观点:
国资在资本市场应有进有退,以战略性股东入股企业为主
就科陆电子控股权变化一事,南方+专访了中国(深圳) 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以下是他的观点,仅供参考。
科陆电子另攀美的“高枝”,对各个利益相关方,是多赢的结局,国资在资本市场应该有进有退,这为国资助力企业发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供了更多元的方式。
深圳资本集团此前入股、控股科陆电子,是战略性驰援纾困,解决了民企暂时面临的发展困难,其核心目的不是长期控股、自主经营,而是保障和促进本地产业稳健发展,此次退居次席,属于深圳国资有进有退的表现。
基于此,从深圳国资、美的集团、科陆电子乃至深圳数字能源产业,都是更好的选择,是多赢的局面,各方未来依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对美的集团而言,其投资科陆电子也非简单并购,未来将围绕科陆电子打造数字能源板块,推动公司营收再上一个台阶。对科陆电子而言,在深圳国资入股后公司资本结构、经营效率等明显改善和提升,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了公司经营能力。但是该公司此前债务率高,资金链紧张,得到美的集团增资,公司财务状况有望优化,为未来在主营业务方面有新的发展突破奠定良好基础;对深圳国资而言,五年时间投资科陆电子算是深圳国资成功纾困民企的样本,不仅实现了投资赚钱,也对深圳战新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而从企业原来核心团队来说,是因其自身利益得到有效保证,才会让出控股权,本身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近年出现外地企业收并购深圳民企的现象,有声音称,这会对深圳优质企业向外流失有影响?实际上,深圳国资强调的是“只求所在,不求所有”,此话怎讲?
其实,深圳国资此前曾经处理变卖过银行(深发展银行)、信托(深国投信托)等业务板块公司,深圳国资的核心理念是将国资杠杆作用最大化,实际上,国资全资或控股公司,有时占有资本量很大,持有少数股权更有发挥国资的杠杆作用。
我们曾做过一个量化分析,从样本企业来看,在竞争性领域,国资更适合做战略性股东而不是控股型股东,以战略性股东的角色,参与资本市场运作,国资的增值效率更高;而且,国资不谋求控股地位,可以扩大国资杠杆,撬动更多社会资源,会更好起到推进城市发展与产业繁荣的公共平台作用,也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率更高,更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总体上,国资以战略性股东入股企业,可以提升国资规模、实力、保值增值效率,也可以对入股企业发挥国资背景的增信作用,有利于企业更好开拓市场。
【撰文/制图】南方+记者 李荣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